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抗菌性锦纶纤维和袜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金属络合物的结合于锦纶纤维上的方法赋予其抗菌防臭功能。用FT-IR、ESR初步分析了金属络合物与锦纶纤维的结合方式,测定了抗菌性和耐洗性结果表明,经加工后的锦纶纤维和袜子有极其优良的抗菌防臭性能。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开发的纺织品用抗菌防臭整理剂的性能与整理加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扼要介绍了抗菌防臭的机理及整理效果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3.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开发的纺织品用抗菌防臭整理剂的性能与整理加工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扼要介绍了抗菌防臭的机理及整理效果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4.
抗菌织物不仅环保,而且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抗菌锦纶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也将成为我国目前功能纺织品研究和发展的一大方向。获得抗菌织物主要通过生产抗菌纤维和织物抗菌后整理两个途径来实现。抗菌纤维的生产方法包括共混纺丝法、后整理法、接枝法、在位生成法等,抗菌后整理主要有浸渍法、表面涂层法、树脂整理法、微胶囊法四种。国内外主要从纤维、纱线、织物三个方面对抗菌锦纶产品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纳米材料对锦纶染色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用尼龙费林上染纳米抗菌锦纶和普通锦纶,测试了二者的上染百分率,并对染色前后纳米抗菌锦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纳米抗菌锦纶的上染百分率小于普通锦纶,但是二者的显色情况相近;染色后,纳米抗菌锦纶表面的纳米颗粒明显减少,说明染色时有纳米颗粒从锦纶表面脱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抗菌防臭纺织品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并对目前采用的3种抗菌防臭整理技术--后整理法、原纤改良法和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抗菌纺织品作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纺织品的抗菌防臭整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新近开发的抗菌防臭整理剂及其加工方法作了讨论、比较,并扼要介绍了抗菌防臭机理及整理效果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一种含银离子抗菌纤维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螯合基团,将具有杀菌作用的金属Ag+螯合到改性的聚丙烯腈纤维上,从而使其具有抗菌性.分别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种,使用抑菌晕法、菌液吸收法对抗菌纤维进行抗菌性能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很好的抗菌性,经过15次洗涤之后,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仍在90%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9.
甲壳质类纺织品是人们长期以来所期盼的一种理想的保健纺织品.甲壳质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抑菌,消炎、吸湿、透气,是制作保健纺织品的理想材料,其废弃物可生物降解,不破坏环境,被称为新世纪的绿色纤维.甲壳质还可用于制作印染助剂和无甲醛织物整理剂.甲壳质类纺织品有着优良的抗菌防臭功能和穿着舒适性,无静电,无毒性,完全符合新世纪绿色纺织品的发展要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常用的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的种类及其抗菌机理,阐述了载银抗菌纤维素、纳米TiO2抗菌纤维素、季铵盐类抗菌纤维素、壳聚糖改性抗菌纤维素等抗菌纤维素及其在纺织工业、膜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根据所选抗菌剂的不同,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可对纤维素和纤维素纤维进行抗菌改性.绒毛浆是一次性卫生用品吸水性垫层用绒毛化的纤维素纤维,对绒毛浆进行抗菌性改性能够提高绒毛浆的品质和功能.提出了可用于绒毛浆纤维抗菌性改性的抗菌剂和可能的方法,抗菌纤维素纤维改性在绒毛浆生产和应用中存在潜在应用前景.同时,提出了抗菌纤维素/纤维素纤维在生产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热分解型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异丙苯(简称DCP)为引发剂,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胀剂、浸渍时间、浸渍温度对尼龙-66纤维化学交联反应的影响。通过测定交联后纤维溶解性能的变化,确定纤维交联反应的程度:通过对纤维进行红外光谱、X射线广角衍射强度以及强伸度的测定,进一步阐明了化学交联纤维的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12.
根据锦纶─6帘子线纺丝牵伸工艺特点,通过单体测试;配方设计性能试验和实际应用试验,研制出新型耐热纺丝油剂TFN─103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以聚丙烯腈纤维(PAN)进行NH2OH化学改性制得的含有偕胺肟基的螯合纤维为原料,然后与BrCH2CH2SO3Na反应合成阳离子交换纤维.对阳离子交换纤维进行了IR表征,并测试了其对Fe3+、Pb2+、Ag+的交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交换纤维对Ag+离子的交换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应用过氧化氢和硫酸亚铁氧化还原体系,在不同的单体浓度,予氧化时间,引发剂浓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在水溶液中,研究了尼龙6纤维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合。并对接枝纤维的吸温性,染色性和微观结构作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予氧化在半小时以上,聚合温度为65℃,单体浓度为20%,过氧化氢为单体重量的0.4%,接枝效果最佳。接枝纤维的吸湿性及染色性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ZnO粒子,通过XRD、SEM对所制备粉体颗粒的物相组成以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且通过K-B纸片扩散法研究了抗菌性能,并对比了紫外光照前后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ZnO纳米粒子粒径约为200nm左右,显示优良的抗菌活性,未经紫外光照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圈达到18~22mm,并对其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复合诱变原生质体选育高抑菌活性纳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化学复合诱变法对纳豆菌原生质体进行诱变,以期获得高抑菌活性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在溶菌酶质量浓度为0.3mg/mL、酶解时间为40min、酶解温度为35℃、酶解pH为7.0下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和再生率达到最高.通过紫外化学复合诱变,得到一株高抑菌活性菌株.与原菌株比较,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提高了19.7%,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提高了19.5%.连续传代培养10代,抗菌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利用正交设计法及均匀设计法对链霉菌TD-1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不同发酵因子对链霉菌TD-1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影响抑菌活性大小的主要因素为葡萄糖、黄豆粉、硫酸亚铁、磷酸氢二钾及硝酸钾;抑菌活性物质较佳发酵条件为90 mL/250mL三角瓶,接种量的体积分数为0.06,发酵周期8 d,初始pH值为7.15.在此条件下,最终抑菌效率与原发酵液相比发酵液对串珠镰刀菌抑菌活性提高了53.38%.  相似文献   

1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由于结构特性导致其粘接性很差,给高性能轻型复合材料的研制带来困难。本实验采用低温等离子体以及铬酸等对各种拉伸比的UHMW-PE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纤维拔出环氧树脂基体测界面粘接强度,利用SEM观察研究了界面脱粘机理。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界面粘接强度可提高四倍以上,其大小与纤维拉伸比及等离子体处理参数均有关;界面产生的裂纹在纤维内部沿纤维方向扩展,拔出后纤维表面层被剥掉;等离子体处理方法与化学表面处理方法相结合。可望进一步提高界面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9.
高压脉冲电场(PEF)对溶菌酶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脉场强度和脉冲数对溶菌酶抑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脉冲强度的增加,溶菌酶抑菌能力呈波浪式变化,在25 kV/cm时,抑菌能力达到最大值,比对照组提高了10.6%。PEF处理后溶菌酶液放置于4℃下贮藏1 h和10 h后,溶菌酶抑菌能力都有增加,变化规律和PEF处理后直接测得的结果相似,而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溶菌酶的抑菌能力又有下降趋势。在设定的脉冲数内,脉冲数的变化对溶菌酶抑菌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荧光分析表明,25 kV/cm下相对荧光强度最大,比对照组提高了15.42%;但贮藏一段时间后相对荧光强度有下降的趋势。在设定的脉冲数内,脉冲数的变化对溶菌酶的相对荧光强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合成了几种不同组成的嵌段聚醚酯,用作抗静电改性剂与聚酰胺-6共混;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和可纺性,在普通螺杆纺丝机上纺丝,初生纤维经拉伸得到了成品丝;选出了合适的共混改性剂的组成和用量,得到了基体-原纤型结构形态的纤维。测试结果表明: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纯锦纶-6基本相同;回潮率明显提高;体积比电阻为10~9~10~(10)Ω·cm,比纯锦纶-6下降2~3个数量级;静电衰减半衰期为1.5s,仅为纯锦纶-6的1/40左右;经5~20次洗涤后,抗静电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