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分子量不同的溶剂型丙烯酸酯共聚物压敏胶的流变性能进行研究,通过频率扫描、振幅扫描两种不同模式进行流变性能测试,并对其蠕变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分析了分子量对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子量增大,区分频率值(f*)变小,零剪切黏度(ηo)变大,样品的弹性变好;在振幅扫描模式下,随着分子量变大,样品的线性黏弹区域变大,弹性模量(G′)与黏性模量(G″)均变大,但弹性模量增大的幅度大于黏性模量,因此,随着分子量变大,样品逐渐从G′<G″变为G′=G″最终G′>G″,样品由黏弹性液体流变行为逐渐向黏弹性固体流变行为转变;蠕变测试说明分子量增大,有利于改善样品的抗剪切变形能力与蠕变回复能力,蠕变 相似文献
2.
以丙烯酸酯为原料,通过改进的溶液聚合工艺,合成了高性能耐高温丙烯酸酯压敏胶粘剂(PSA),考察了聚合工艺、丙烯酸(AA)含量、丙烯酸丁酯(BA)与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的质量配比以及固化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PSA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工艺(单体浓度和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PSA的综合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改进的聚合工艺条件下,当AA含量在3%,BA∶2-EHA质量比为2,采用异氰酸酯固化剂(GH)固化,GH的最佳加入量为0.8%时,PSA的粘接性和耐高温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采用生物质材料来改善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粘接性能和耐热性能。方法 以松塔粉(EPC)作为改性剂,制备一种耐高温溶剂型丙烯酸酯压敏胶(aPSA)。详细讨论EPC用量对压敏胶初粘力、持粘力、180°剥离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热稳定和耐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 EPC可有效改善压敏胶的内聚强度、粘接性能和耐热性能,当添加量为4%(相对于压敏胶干物质总质量而言)时,aPSA具有相对较好的综合性能,与未添加EPC体系相比,持粘力和180°剥离强度分别提高了120.0%和46.2%,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质量损失10%时的温度分别提高了11℃和40℃。结论 该压敏胶可在140℃高温下使用,同时也扩大了EPC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聚氨酯-环氧双重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压敏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饱和 C C 键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PU)和环氧树脂来改性丙烯酸酯,通过两步接枝共聚合成聚氨酯-环氧复合改性的丙烯酸酯(PUEA)水性压敏胶(PSA)。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和透射电镜(TEM)分析发现,改性后的共聚物为一均相体系,组分间未发生相分离。 研究了 PU 加入量和聚合工艺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 PUEA 的粘接性、耐高温性有明显提高,当 PU 加入量为 6% 时 PSA 乳液的综合性能较佳;采用化学共聚所得共聚物比物理共混所得乳液的稳定性、粘接性和耐高温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8.
文中主要探讨链转移剂(CTA)十二烷基硫醇(NDM)和内交联剂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的加入量对压敏胶(PSA)乳液性能的影响。聚合过程中丙烯酸(AA)与N-MAM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类似,当CTA的量不变时,持粘力随交联剂量的增加而变大,而180°剥离强度和初粘力先增大后减小;当N-MAM的量不变时,持粘力随CTA量增加而减小,180°剥离强度和初粘力则变大。综合考虑CTA的质量分数为0.06%,N-MAM的质量分数为2%时,PSA的粘接性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PSA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
紫外光引发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聚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UV)引发聚合的方法,用UV LED光源激发光引发剂光解产生自由基再引发多种丙烯酸酯类单体聚合,考察了多种丙烯酸酯类单体的聚合速率以及光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并使用红外光谱对光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单体聚合速率排序为丙烯酸酯类>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类>苯乙烯。对于易发生光聚合反应的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等丙烯酸酯类单体,光引发剂质量分数在0.5%~1%适宜,而对于难发生光聚合反应的甲基丙烯酸丁酯(M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1%~2%适宜。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丙烯酸压敏胶低温热导率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给出了测量结果和热导率~温度曲线。并对测试数据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丙烯酸系热熔压敏胶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合成出了丙烯酸系热熔压敏胶并研究了合成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软单体、硬单体、官能单体的种类及用量对该热熔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核-壳型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微相复合高分子乳液.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此乳胶粒子的形态特征,表征了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薄膜的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的乳胶粒子具有预期的核-壳型结构,成膜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6 ℃,其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比常规乳液聚合物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酚醛环氧丙烯酸酯光固化的动力学研究EI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酚醛环氧丙烯酸酯为预聚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自由基聚合型光固化体系,测定了树脂膜的双键转化率、硬度及凝胶转化率等,研究了不同光敏引发体系的引发活性及光固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反应规律。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三种引发体系的引发活性为安息香双甲醚(DMPA)>二苯酮/三乙醇胺(BP/TEOA)>二苯基二硫化物(DPDS)。固化速度随预聚体的增多而加快,而涂层的交联程度则主要和预聚体与交联剂的配比有关。 相似文献
15.
淀粉/BA-VAc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研究了玉米淀粉与丙烯酸丁酯和醋酸乙烯酯接枝共聚合反应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单体浓度0.97mol/L,引发剂浓度9.1×10-3mol/L,反应温度68℃,反应3h时,反应体系的接枝率较高。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分析。笔者以该接枝共聚物为基料,采用计算机辅助法设计出最优工艺配方,在国内首次研制生产出性能优异的功能性粘接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合成了共聚型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共聚单体的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诸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的性能影响。制得的树脂可以吸其自身质量的11.8倍的煤油、14.7倍的苯、6.5倍的泵油。 相似文献
17.
包埋在温度及pH值敏感水凝胶中的阿司匹林的控制释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接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丙烯酸和N,N′-甲叉双丙烯酰胺交联共聚合成了温度及pH值敏感水凝胶,包埋在此水凝胶中的抗结肠癌药物阿司匹林的释放随温度、介质pH值和药物制剂方式的变化而显著不同。在pH=7.4的介质中37℃时阿司匹林在水凝胶膜中的释放比25℃时快,而在37℃下pH=7.4的介质中阿司匹林的释放比pH=1.0快得多,后者在较长时间内仍释放一小部分,因此可将阿司匹林大部分定向到肠中释放。将膜剂改成粒剂后,可以获得较好的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PF/PnBA IPN的合成及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乳液和溶液聚合法合成PF/PnBA IPN,并对产物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热重分析及微观形态研究。结果表明,IPN可使组分相容性得到提高热性能得以改善,乳液聚合与溶液聚合法合成IPN产物的微观形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