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珊 《城乡建设》2004,(5):23-24
中国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全球最大数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城市规模比传统城市扩大了几十倍,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在宏观形态上变得复杂多样,使宏观上城市总体空间的空间界面更富于变化,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创造既和谐统一又丰富多彩的城市肌理的可能,同时,也容易使城市建设陷于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商业步行街作为一种城市公共生活的方式,一种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一种恢复城市文脉特色、复兴人文景观的设计方法,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以空间界面为切入点,将其化分为显性界面和隐性界面两种类型进行研究,结合目前国内步行街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现实可行的设计原则,完善和更新我国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及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世界城·光谷步行街为例,从现代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串联式、并联式、集中式、综合式等多种形式选择,内部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停车四大空间的有机结合,内部公共空间街道、入口、广场、中庭等合理尺度的设置等多方面展开,论述现代城市立体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特色和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4.
赵明 《中外建筑》2012,(6):58-59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的城市环境、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轴线分析法、交通流线分析法、形态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对上海新天地作为城市容器的设计元素、设计手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力图探求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的现状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泉城路为例,从环境行为学角度出发,分析商业步行街的外部空间尺度是影响商业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舒适商业环境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章迟  章明 《华中建筑》2012,(1):133-137
随着物质文明的繁盛,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享受。商业步行街也直接映射出城市综合文明的一面,怎样将这张城市名片设计成立体的,有活力,有特色,成为时下城市设计范畴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文以界面为脚本,对城市商业步行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诠释与归类,力图为设计实践作好充分的伏笔。使方案在合理的范围下得到最优处理,使其在具备功能的同时,通过界面合理的设计来整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从形态的和谐、视觉的统一、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充满生机的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7.
针对步行街混乱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分析空间界面的人性化、整体性与统一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文化性与地方性,提出营造好的空间界面和商业氛围的方法,以便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最佳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商业综合体类大型公建项目很多,在此结合宁波来福士广场的设计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要点,希望给建筑师们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贺  沈昕 《建筑知识》2014,(4):26-27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的陆续开通,郑州市已然步入“地铁时代”。以轨道交通枢纽带动周边区域立体开发已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郑州市二七广场和德化步行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例,从指导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采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相互校核的手法,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态,确定开发利用模式,建立二七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网络系统。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创新的制定了商业步行街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对城市中心商业步行街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大尺度城市背景下,许多微型城市空间逐渐被人们忽视而失去活力.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到城市步行街转角空间这类城市微型空间上,运用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三峡广场中心广场内三个转角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得出各个转角空间的使用评价,再结合具体行为活动及人的行为心理,分析其对各个转角空间的各类职能发挥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为城市商业步行街转角空间设计以及提升转角空间活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涌现,虽然不乏经典之作,但整体上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和缺憾,特别是在人性化设计、景观塑造、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以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为例对现代商业步行街规划要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合肥淮河路步行街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后续发展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热潮,步行空间被挤占、步行环境恶化问题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对兰州市四个区域520位出行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城市步行环境存在问题及规划的必要性并提出部分建议,以期对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表明:①现代交通体系中,步行仍是居民的首要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与年龄影响出行方式的选择。②收入水平及出行目的决定步行者需求,影响着步行者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③步行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④城市步行环境规划必须明确观念、原则、对象,抓落实,勤管理。  相似文献   

13.
李军  何涛 《新建筑》2001,(3):12-14
简要分析了城市步行街的形成和演变及建设的有关理论与实践,论述了步行街规划设计的相关原则,并运用于上海吴江路步行街规划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4.
邱召恒 《山西建筑》2010,36(33):17-18
从人们对步行街的功能要求和心理需求入手,分析了武汉天地步行街和武汉光谷步行街的概况,对两条风貌各异的步行街的空间布局特色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商业空间界面的连续性及可识别性和空间环境布局对购物人群身心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更有效地建设步行社区,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拓展对建成环境和行人安全关系的理解十分重要。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了应用广泛的"D指标",全面梳理建成环境对步行性和行人安全性两方面的影响。在案例分析中,通过控制空间自相关,论证了行人安全性与D指标的相关性,指出步行指数对于步行性和行人安全的意义的差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评估传统意义上的步行友好场所是否给行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未来开展促进步行的研究时,应同时考虑提高行人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梁江  贾茹 《华中建筑》2011,29(2):5-8
该文应用尼科斯·A·萨林格罗斯博士的耦合设计理论,以近人尺度城市空间界面为研究对象,从视觉、功能、几何三个层面入手,分析空间界面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活动的影响,对城市空间界面的设计手法和原则进行研究,总结出了耦合设计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空间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并对未来的城市空间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M80城市问题导向下的步行系统规划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昆仑  徐颖 《安徽建筑》2006,13(5):13-15,19
文章通过对多样的城市问题的分析入手,指出可以通过系统的步行空间与设施建设,一定程度解决城市问题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城市步行系统的建设应该有整体完善的系统构成要素、合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的系统外部支撑,才能发挥步行系统的作用,并对系统构成、结构和外部支撑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汤朔宁  宗轩  钱锋 《华中建筑》2005,23(3):72-74
该文从分析现代商业街的形成与发展入手,分析现代步行商业街的商业活动模式特点,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商业空间特色,并结合南京江宁区嘉业广场步行商业街的设计对复合化步行商业空间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Problem, research strategy, and findings: College campuses are multimodal settings with very high levels of walking and biking in conjunction with high levels of vehicular traffic, which increases risks for bicyclists and pedestrian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crash data (both police reported and self-reported) and urban form data from three U.S. campuses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rashes on the campuses and their immediate periphery. To account for underreporting of pedestrian and bicycle crashes, we developed and circulated an online survey, which helped identify collision hotspots across the three campuses. We then studied these locations to determine their characteristics, generate a typology of campus danger zones, and recommend design and policy changes that could improve pedestrian and cycling safety. We find a significant underreporting of crashes, and unequal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campus crashes. We identify three particular types of danger zones for pedestrians and cyclists: campus activity hubs, campus access hubs, and through traffic hubs. Injuries tended to be more serious for those crashes taking place on campus peripheries.

Takeaway for practice: The intermingling of motorized and non-motorized modes create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crashes. Plann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existing underreporting and give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three types of danger zones. In addition to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literature for the creation of campus master plans for walking and biking, campuses should conduct safety audits and surveys to identify hotspots and consider specific design improvements for each of the three danger zones to lessen mod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