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7)
文章梳理了锡剧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提出了适合其发展与传承的活态化路径:让博物馆参与保护非遗。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给旅游业注入文化内涵和活力;同时,旅游也能帮助非遗打响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两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8)
巢湖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非遗旅游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巢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开发建议与对策,以期在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下充分挖掘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式"开发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要求相关人员创新非遗保护与开发机制,以适应当下非遗保护与开发需求。而旅游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无疑成为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基于硗碛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情况,对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做了初步探讨,并归纳了部分开发模式,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146-149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遗相关实践活动已生成一定规模的游客需求,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大量案例实践的分类梳理,提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5种主要类型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借鉴作用。我国是文明古国,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凸显出非遗的应用价值,促进非遗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将非遗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效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吸引带来地方的经济收入,同时又能引导全世界人们针对非遗进行深入了解与认识,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本文以广东连南排瑶非遗为例研究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非遗保护方式。自2008年6月南涧"彝族跳菜"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日趋兴盛的"跳菜"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旅游发展中的一项特色产业。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对"跳菜"文化在开发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137-138
我国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号和实物的形式存在,已成为重要和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化方式对民族地区的非遗进行传播,是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非遗的有效途径,在当下具有多重现实价值。为了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播,可以从符号化精品打磨、多元媒介力推、精妙观赏解说、购买竭力促销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注意对民族地区非遗大众媒体传播与实物人际传播两种基本方式的分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正>一、开发背景非遗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目前我国的非遗体系主要分为3个部分:一是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二是非遗的市场体系,三是非遗的机构体系。这3个部分共同对"国家、省、市、县"4个梯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非遗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合理化、规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该法规定了我国要鼓励和支持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绵阳地震灾后重建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开发中要注意提高防震意识、对相关人员进行防震知识培训、储备应急用品、建设牢固基础设施、重视安全保障问题、不要过度资源开发以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记载法、调查访谈法及实际考察法,对陕北的旅游资源如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特色旅游资源及民俗风情等的调研归类,旨在为有关管理和经营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陕北体育旅游理论提供参考。同时,为当地体育旅游资源提出自己的开发策略,这都有利于将陕北现实的旅游资源及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