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1)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老百姓在生活生产中总结的喜闻乐见的技能和娱乐形式,在中国,它是从农村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去。如今,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开发还是在最原始的村落进行。因此,解决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就是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式"开发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要求相关人员创新非遗保护与开发机制,以适应当下非遗保护与开发需求。而旅游业作为当代朝阳产业,无疑成为非遗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基于硗碛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情况,对非遗旅游开发项目做了初步探讨,并归纳了部分开发模式,为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能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心理情感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类型,而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做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进行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本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7)
<正>"非物质"的概念由联合国自1977年开始提出,1982年设置了专门的非遗部门(non 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而后,为了避免将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对立的标准来表述文化财产的概念,在1992年将其英文名称改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译为"无法确定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我国则一直沿用了联合国最早使用的表达方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建立上不断完善,并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被我国社会关注,近几年来更是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双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所以,为了实现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够达到"共赢"的目的,本文针对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
我国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文化传统的混淆。由于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统保护混为一谈,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出现偏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求的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究的是"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概念角度着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专利权与商标权三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的改进做出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地方上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保护方法欠缺的现状。论文以西安周至县为例,探讨非遗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模式,深入挖掘非遗与其文化空间的内在关联,提出建立文化空间系统的思路,从县-镇-村三个空间层级加强不同非遗之间的联系,以各级节点为基础,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和保护措施,对非遗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与利用,并以此促进当地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开发以及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2)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非遗保护方式。自2008年6月南涧"彝族跳菜"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日趋兴盛的"跳菜"表演逐渐成为当地旅游发展中的一项特色产业。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对"跳菜"文化在开发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非遗产业化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