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瑞  严国泰  傅大伟 《园林》2019,(7):82-86
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契机。现有的乡村景观建设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快速村镇化的建设,传统的乡村风貌、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以古石村为案例,提出以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为底线,因地制宜,以发展促进保护的景观规划策略,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相似文献   

2.
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景观规划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价值导向单一,不足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对于乡村人居、自然、产业、文化与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出的综合发展需求.文章试图将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融入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研究,归纳景观角度的共生理论模型并提出振兴乡村导向的景观规划策略,以期实现乡村景观职能价值的多元化,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文章以西安市南大康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为例,针对南大康村建设存在的产业支撑薄弱、乡村文化特色缺失、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不足等问题,基于其现状,从建设模式、布局规划、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特色风貌塑造四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推动我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四川建筑》2021,41(4)
十九大农村工作概要报告中首次正式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推进乡村现代农业建设振兴协调发展重大战略,要彻底实现民族乡村经济振兴首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民族村庄落后的基本面貌,将村庄治理与乡村改造相有机结合,坚持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1])。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精神文明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大全区乡村文化风景园林绿化景观规划项目建设的推进步伐,以实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最终目标。基于此,文章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背景下,提出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方法体系加以结合运用于乡村实践,为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园林建设目标提供了具体的管理方法论和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乡村旅游作为特色旅游之一,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本文以重庆市巫溪县观峰村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进行讨论,分析了观峰村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并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1)
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后,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党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也在迅速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对桂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目前桂林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阐述桂林乡村旅游业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并对如何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引言乡村的稳步发展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1),乡村的发展同样也与旅游政策息息相关。全域旅游战略为更好更快发展乡村提供了有力手段,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强劲的支撑。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快速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2)。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推进,而全域旅游的实现也恰以文化、产业等作为抓手3。因此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针对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文态、业态、生态、形态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而生态营建则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抓手。文章以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苏南乡村为例,厘清乡村振兴目标与"自然—文化—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要素关系,解析当前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视域、规划手段和规划内容三方面剖析其规划诱因,并分类型、多维度、多层次提出规划策略,以期指导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审视了当前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的规划思路,以及以"空间、导则、项目、产业、文化"为重点的规划策略,旨在探索乡村振兴理念下的乡村规划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