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高层、重载、大跨度等现代土木工程对结构强度高、刚度、耐久性好的要求,同时满足现代化生产施工,是钢筋混凝土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了国内外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概况;重点对钢纤维混凝土、钢管混凝土以及钢骨混凝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王龙 《中州建设》2005,(9):64-64
在钢筋混凝土领域,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高层、重载、大跨度等现代土木工程对结构强度高、刚度大、耐久性好的要求,并能满足现代化生产施工的要求,因此是钢筋混凝土工程的个重要发展方向。各国对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划分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的设计施工水平出发,强度等级达到或超过C50的混凝土就被定为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随着高强混凝土的出现而问世。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高强混凝土强度高、变形小、耐久性好,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重载、高耸发展和承受恶劣环境条件需要。混凝土高强化已成为混凝土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地区的工程中,如高层建筑、桥梁、钻井平台等已开始部分应用高强混凝土。我国在1999年制定了《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04:99)》。由于高强混凝土的质量全面控制和现场  相似文献   

4.
刘红 《江西建材》2010,(1):18-19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适应了高层重载次跨度等现代土木工程对结构强度高月J度大耐久性好的要求,同时满足现代化生产施工,是钢筋混凝土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了国内外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概况;重点对钢纤维混凝土胡管混凝土以及钢骨混凝土作了分绍  相似文献   

5.
当高强混凝土用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时,设计人员应处理好"高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之间、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之间、程序计算与构件设计之间"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强混凝土是当前国内外建筑施工技术的一项重大的研究和应用课题。它兼有强度高、流动性好、早期强度高、耐久性好、节材效果显著等特点。高强混凝土在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应用高强混凝土,有效地减轻了结构的自重,在施工中大大减小了垂直运输的压力,并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强混凝土的配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国内外高强混凝土配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我国高强混凝土配制的一般原则,综述了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对配制工作性能好、经济效益高、力学性能优异的高强混凝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C80~C100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性能检验、工程应用及长期强度,说明高强混凝土与传统混凝土相比有诸多特点及优越性,高强混凝土早期强度高,工作性能好,后期及长期强度仍在持续增长,完善高强混凝土技术数据,可促进高强混凝土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高强、超高强混凝土的韧性和抗开裂性能,采用复合超叠加技术在配制出抗压强度110MPa以上基体混凝土的基础上,分别配制出了钢纤维增强超高强混凝土、PVA纤维增强高强混凝土,同时对不同体积掺量的两种纤维混凝土进行了立方体抗压、轴向抗压、劈裂抗拉、抗弯性能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的测试,并对超高强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弯曲韧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时高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有一定的增强作用,PVA纤维却降低了高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两种纤维都能明显改善基体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及弯曲韧性.对此种超高强基体混凝土,钢纤维的增强增韧效果明显好于PVA纤维.  相似文献   

10.
高强混凝土火灾后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敏  钱春香  孙伟 《工业建筑》2002,32(10):34-36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好的工作性 ,高强度及优异的耐久性。但由于低的渗透性 ,高强混凝土在火灾高温下不可避免地发生爆裂 ,限制了高强混凝土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通过对高强混凝土在火灾作用后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讨论火灾温度、强度等级、试件尺寸等对性能的影响 ,并与普通混凝土火灾后性能变化规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进行了粉煤灰等量替代硅酸盐水泥配制粉煤灰混凝土,并研究了养护方式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为大掺量高强粉煤灰混凝土的配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蒸养—蒸压二次养护工艺,可大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研究矿渣掺碍对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水胶比为0.28,矿渣掺量达40%,可以配制出早期,后期强度无高于不掺矿渣,而水泥用量高达600kg/m^3的纯水泥混凝土的相应强度,这种配合比的混凝土28天强度在87MPa以上;并且流动性好,可以满足泵送需要。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着重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于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水胶比为0.28,粉煤灰掺量在40%以内,可以配制出早期、后期强度均高于不掺粉煤灰、而水泥用量高达600kg/m^3的纯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相应强度,这种配合比的混凝土28d强度在80MPa以上;并且流动性好,可以满足泵送需要;抗渗性好,属于渗透性“很低”的等级;对于高性能混凝土强度而言,有一个较优的粉煤灰掺量,约为20%-30%;早期强度对应的粉煤灰较优掺量约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某高层办公大楼工程的设计,总结了高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体会,比较了采用高强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在经济效益、设计和施工上的特点,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对今后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焦涛  陈伟  周建平 《土工基础》2012,26(5):99-101
分别制作高炉渣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试块,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进行检测试验,对两种混凝土的回弹值、声速值进行检测,并对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现行混凝土施工规范对混凝土施工强度匀质性评定标准,多适用于中低强度混凝土范围,不适用于高强混凝土。本文根据某大型工程高强混凝土的施工实践,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出适用于高强混凝土的评定标准,可供高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和配合比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火灾后混凝土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振中 《工程质量》2009,27(2):25-28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遭受火灾后,由于高温的影响,混凝土材料会发生化学变化,强度和延性降低,导致整个结构和构件的物理力学性能降低而产生损伤。根据一栋遭受火灾的住宅工程实例,介绍了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以及钢筋网复合砂浆加固受火灾结构的加固方案,重点探讨了钢筋网复合砂浆加固该结构梁、板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8.
自密实混凝土是在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在不同级配的粗细骨料、不同特性的胶结材料、不同功能要求的混凝土外加剂中选择适合的原材料配制的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发明以来,以其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在土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正交试验测得的试验数据,以新拌合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扩展度以及混凝土硬化28天后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为考核指标以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要求,为自密实混凝土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YF高效减水剂在结构上不同于萘系和蜜胺系减水剂 ,其显著特点是在用量很少的情况下即可达到强烈的分散效果 ,可用在高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免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等  相似文献   

20.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bond strength between two concrete layers of different ages, considering different mixtures of added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strengths. The specimens first had the roughness of the substrate surface increased by sand blasting. Later, the new concrete was added. Afterwards, slant shear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 bond strength in shear. These tests indicated that increasing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added concrete relative to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substrate concrete improves the bond strength and changes the rupture mode from adhesive to monolithic.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s of the added concrete and the substrate concrete, higher values of normal stress are present in the interface, for the same level of shear stress. Th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added concrete, normally with higher compressive strength than the substrate concrete, may possibly have an influence on concrete-to-concrete bond strength. Therefore, design of shear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ncrete cast at different ages, according to Eurocode 2, could be improved, since here only the lowest strength concrete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