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13Cr-4Ni型马氏体不锈钢中因回火脆化而导致的韧性下降的机理。韧性的变化、脆断的模式以及残留奥氏体的份额均被作为回火温度和550~450℃范围中的随后等温处理的函数而进行了考察。在较低的温度下回火和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随后等温处理之后,FATT的提高和晶间断裂在份额上的增加,被认为是回火脆化现象。业已发现,脆化及晶间断裂,与沿原始奥氏体晶界上的碳化物沉淀有关。脆化的程度,实质上与原始奥氏体晶界上的磷的偏析无关。晶间碳化物的沉淀,源自回火期间逆变奥氏体中碳的溶解度降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该钢种的回火脆化敏感性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2.
对30CrMnSiA钢高温回火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CrMnSiA钢经650℃回火保温后缓冷或500℃等温时,冲击韧性值降低。下降的程度随等温时间的延长而加剧;下降的速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经不同时间等温脆化后再经650℃保温1h水冷的脱脆处理,冲击韧性全部恢复,与预先的脆化程度无关。在公认的高温回火脆性温度范围以下380℃保温,同样产生脆化。无论是脆化处理还是初化处理和脱脆处理的冲击试样,当断口上出现沿晶断裂区时,其沿晶面上均存在有大量的质点和小孔洞。作者认为,高温回火脆性主要因置换型团溶杂质原子(P、Sb、Sn、As等)与间隙型团溶原子(C、N)一起在位错线上形成柯氏气团所致。而奥氏体化时沿晶界析出的第二相质点,虽然弱化了晶界,但不是产生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预处理(固溶处理)、等温淬火以及不同温度回火等处理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洛氏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40CrNiMo钢奥氏体晶粒长大速度以及硬度的影响,探索了回火温度对贝氏体/马氏体多相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处理期间,奥氏体晶粒随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首先缓慢增长然后快速长大,然而硬度保持在56 HRC左右。250~500 ℃回火时,大量细小的碳化物析出,微观组织仍然保持原来的板条状,试验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韧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00 ℃回火试样伸长率最低,冲击吸收能量最小,表明400 ℃回火时出现回火脆性;回火温度升高到600 ℃,基体组织发生再结晶,转变为回火索氏体,此时强、硬度最低,冲击吸收能量高达147 J。  相似文献   

4.
硅锰合金化奥贝球铁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 油双液淬火→等温回火的连续冷却热处理工艺对铸件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淬透性以及贝氏体组织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贝氏体首先以细针状从石墨-基体边缘析出,最终基体组织为大量贝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等温回火温度的升高,铸件的bσ降低,αk升高,硬度先降低后升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380℃,铸件硬度最低,残余奥氏体含量最高;淬透性与等温回火温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平衡晶界偏聚理论和等效时间概念,计算2.25CrlMo钢步冷试验各等温阶段和冷却阶段在某一温度(524℃)下的等效时间,由此获得该温度和等效时间下材料杂质元素P的晶界偏聚量.步冷试验以及步冷试验 524℃×27h条件下杂质元素P的晶界偏聚量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平衡晶界偏聚理论解释和预测步冷试验条件下材料回火脆化性是可行的;采用较高温进行等温脆化可以达到加速脆化的目的,但不能达到加深脆化的目标;步冷试验是一种有效并且较为优化的加速材料回火脆化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15MnTi钢焊缝进行了不同温度的回火处理并进行了组织观察、硬度、拉伸及冲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JH-J506焊条焊接后,焊缝组织为贝氏体十碳化物十残余奥氏体;经240℃回火处理后,由于回复作用使韧性增加,屈服强度略微下降;随回火温度升高,焊缝金属硬度增加,屈服强度下降,这是由固溶强化作用减弱引起的.同时,随回火温度升高,组织粗化以及碳化物大量析出,导致脆化,因此经650℃回火处理后,焊缝金属韧性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下等温盐浴和淬火-配分-回火(Q-P-T)工艺处理0.6C超级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230 ℃×10 h+320 ℃×7 h两步法等温淬火处理后,试样在360~500 ℃温度区间出现明显的第二类回火脆性,而Q-P-T试样回火脆性温度区间为450~470 ℃,经Q-P-T工艺处理后,回火脆性温度区间明显变窄,试样力学性能全面提高。利用SEM、TEM、XRD等手段对显微组织进行表征,揭示了Q-P-T试样优于等温处理的两个主要因素:经Q-P-T工艺处理后,微观组织更为细化,随着亚晶界的增多,组织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碳化物晶界偏聚受到阻碍,难以连接成网状,故经Q-P-T工艺处理后试样第二类回火脆性区间极大缩小;经Q-P-T工艺处理后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大,奥氏体更为稳定,有利于减弱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硅、锰、磷和奥氏体温度对2(1/2)Cr-1Mo 钢回火脆性的影响作了研究。众所周知,这种钢在压力容器用 Cr-Mo 钢中有较高的脆化敏感性.根据这一研究,可以看到以下趋向:(1)减少硅、锰或磷的含量,脆化敏感性就降低;但是减少硅或锰的含量,强度也降低.(2)虽然增加奥氏体化温度助长了脆化敏感性,但是这种方法增加了强度。可以得出结论:在低的硅、锰和磷含量的条件下,尽量降低磷含量或从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淬火,可以得到强度高而回火脆性敏感性低的 Cr-Mo 钢。  相似文献   

9.
通过硬度测试和金相观察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回火温度对ASP2051粉末高速钢硬度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对不同工艺处理后的碳化物尺寸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从1503 K升至1523 K,ASP2051钢淬火后硬度下降,平均晶粒尺寸增加。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随着回火温度从898 K升至913 K,ASP2051钢回火后硬度下降,这与回火后1μm碳化物数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系列冲击试验,断口分析、俄歇电子能谱分析和金相分析研究了30CrMnSiA 钢临界区热处理以及临界区淬火十低温奥氏体化处理抑制高温回火脆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临界区热处理能有效抑制其高温回火脆。2)临界区淬火十低温奥氏体化处理不能保留临界区热处理改善回火脆的大部分有利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断裂能量的观点分析了临界区热处理改善回火脆的原因,并指出了临界区热处理状态的脆断特点;本文还就临界区淬火+低温奥氏体化处理对临界区热处理改善回火脆的遗传效果和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介绍化学成分对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对淬火温度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回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最佳处理温度为:奥氏体化温度870~890℃,回火温度600~630℃。球铁经调质处理后,强度、韧度提高,抗压能力增强,加工性能优良,满足了汽车升降螺母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回火温度对逆变奥氏体的形态、数量及性质的影响。高温回火强化了逆变奥氏体,600℃温度回火的逆变奥氏体量最大。采用两次回火处理控制奥氏体得到了高温回火和600℃温度回火的结果。这既提高了材料强度和硬度,又保证有足够的韧性,同时焊接性能也良好。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5Ni-1Cr-MoVNb钢成分设计、性能要求、相变点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奥氏体化温度、回火温度等对钢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热处理工艺,即880℃/空冷+600℃/空冷.通过试验验证了钢没有回火脆性倾向.  相似文献   

14.
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淬火温度及时间、回火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GCr15轴承钢钢领的组织及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对GCr15轴承钢钢领硬度影响最大,等温淬火温度对硬度有一定影响,而等温淬火时间和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碳化物颗粒数量增加,尺寸减小,GCr15轴承钢钢领的硬度升高;当奥氏体化温度偏低时,易产生拉长或者不规则的碳化物颗粒;碳化物颗粒的平均尺寸小于0.35 μm时,其尺寸越大,数量越多,耐磨性越好;GCr15轴承钢钢领较优的等温淬火工艺参数为:奥氏体化温度855 ℃保温10 min,等温温度210 ℃保温45 min,回火温度180 ℃保温120 min。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15Cr12MoVN马氏体钢在回火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及回火处理对冲击吸收功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处理后15Cr12MoVN马氏体钢中的主要析出相是M23C6碳化物,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和板条界上。当回火温度由700℃增加到800℃时,碳化物析出数量增加,颗粒尺寸增大,分布均匀性得到显著改善;原奥氏体晶界上的碳化物形貌由细小、离散的颗粒状向粗大、连续的颗粒状转变,而板条界上的碳化物形貌均保持细小的颗粒状或短棒状。随回火温度增加,15Cr12MoVN马氏体钢韧脆转变温度(DBTT)降低,在750~800℃范围内达到最低值,冲击断口结晶状区由完全解理断裂向塑性撕裂和局部韧窝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锻造Cr13Ni4马氏体不锈钢回火工艺与逆变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表明:回火温度超过590C时,在冷却过程中逆变奥氏体会部分发生马氏体转变;合适的二次回火可大大提高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在相同的一次回火温度下,二次回火(低于失稳温度590℃)温度越高,逆变奥氏体含量越高;逆变奥氏体的含量在10%左右时,材...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和冲击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E550级高强度钢850~1000 ℃系列奥氏体化温度下组织演变规律和不同回火温度下的组织性能。建立了奥氏体化温度与奥氏体晶粒尺寸的数学关系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高度吻合。检测了不同奥氏体化温度试板分别在600 ℃和670 ℃回火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选择880~930 ℃范围得到原奥氏体晶粒均匀细小,配合670 ℃回火,得到的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回火温度对精锻齿轮用H13模具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合金元素溶入的越多,组织趋于均匀,但温度过高则晶粒粗化明显,析出碳化物较多不利于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选取1030~1050 ℃奥氏体化温度较为适宜。二次回火温度控制在560~600 ℃之间,获得了基体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合金碳化物和少量回火马氏体,硬度介于48.9~46.4 HRC间,有利于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对金属型铸造高Ni-Cr铸铁铸态组织中残余奥氏体转变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75Si Fe孕育和用REMg变质处理的高Ni-Cr铸铁中均存在大量的残余奥氏体。350℃回火时,残余奥氏体仍能稳定存在,随着回火温度升高和回火时间延长,残余奥氏体数量逐渐降低,转变为贝氏体。(2)用75Si Fe孕育的高Ni-Cr铸铁回火后,其硬度随回火温度的上升和回火时间的延长而小幅下降;用REMg变质的高Ni-Cr铸铁在400℃回火20 h时出现二次硬化,其硬度峰值为62.3 HRC。(3)当回火温度达到500℃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回火索氏体,试样的回火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低温回火态新型贝氏体钢的组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回火工艺对新型低合金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了解了该材料的回火特性.结果表明:正火和低于400℃回火后的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回火抗性、良好的焊接性和机械加工性;在高于500℃回火后出现回火脆性,由新型贝氏体组织转变为典型贝氏体组织,其原因与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的分解、碳化物析出有关.通过研究回火后的组织转变、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的变化,探讨了无碳贝氏体韧化及脆化机理,提出了适于该钢的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