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着水技术及新型着水机黑龙江省鹤岗市粮食局新技术开发公司李同强1小麦着水的意义众所周知,为能够安全的保管小麦,一般都将小麦的水分烘干(或凉晒)到11%以下,而小麦加工面粉时的最佳入磨水分应在14.5%~15.5%(视不同的小麦品种而确定加工时的最佳...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小麦着水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以PLC控制技术为中心,通过编程软件,采用模糊控制理论对PID参数进行在线调整,调节控制水流量的气动阀的输入电压以达到控水目的,使小麦得到最佳入磨水分。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小麦着水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以PLC控制技术为中心,通过编程软件,采用模糊控制理论对PID参数进行在线调整,调节控制水流量的气动阀的输入电压以达到控水目的,使小麦得到最佳入磨水分。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小麦全自动智能着水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该系统以单片机AT89C51为控制中心,通过编程软件。采用模糊控制理论对PID参数进行在线调整,调节控制水流量的气动阀的输入电压,使小麦达到最佳入磨水分。 相似文献
6.
7.
小麦水分调节的发展和振动着水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小麦水分调节的目的。探讨了小麦水分调节的机理,渗透途径、毛细现象和温度对毛细渗透作用的影响,阐述了着水设备的发展和振动着水设备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9.
小麦入磨之前要经过润麦。现在大中型面粉厂都用自动着水机润麦,以提高着水精度,保证面粉质量。由于自动着水机是动态着水,所以流入着水机的麦流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水精度。因为麦间设备较多,设备运行的不稳定以及管道等原因造成麦流量的不稳定。为稳定麦流量,通常都在自动着水机的通道箱加料位平衡系统。传统的料位平衡系统是气动调节料位。笔者多年从事自动着水机工作,研制出电动料位平衡系统,该系统稳定麦流量优于气动系统,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省去空气压缩机等附加设备。 相似文献
10.
小麦入磨之前要经过润麦。现在大中型面粉厂都用自动着水机润麦,以提高着水精度,保证面粉质量。由于自动着水机是动态着水,所以流入着水机的麦流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水精度。因为麦间设备较多,设备运行的不稳定以及管道等原因造成麦流量的不稳定。为稳定麦流量,通常都在自动着水机的通道箱加料位平衡系统。传统的料位平衡系统是气动调节料位。笔者多年从事自动着水机工作,研制出电动料位平衡系统,该系统稳定麦流量优于气动系统,并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省去空气压缩机等附加设备。 相似文献
11.
详细介绍了采用西门子S7-200CN-PLC和-PT178界面设计的磨粉机控制系统.系统的控制对象是磨辊电机的启动与停止、喂料辊电机的启动与停止、磨辊离舍轧电机的正转与反转以及定位.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叙述了引进意大利OCRIM公司生产的自动强力着水系统及系统的工作过程、使用效果和设备维修上注意的几个问题。这套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很好地满足了制粉工艺过程中对小麦着水的要求精度,并解决了加工稳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加热炉的特点及生产工艺情况,介绍了模糊控制器原理,提出了在线PID参数自整定,自适应模糊控制能较好解决在闭环情况下非线性,大惯性,大滞后系统的稳定控制问题。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比常规PID控制的动态响应快,超调量小,稳态精度高,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产量已从1995年起连续6年超过1亿t,然而2001年全国优质小麦的总量只有1400万t,无法满足2100万t食品加工用小麦的巨大需求,尚有700万t的缺口。2002年进口小麦的配额虽然为846.8万t,但实际执行起来可能仅为100万t左右,且绝大部分转为国家储备,对众多专用面粉生产企业来讲,远水难解近渴。目前在全国种植的百余个较好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系)中,大多数品种仍然存在农艺性差、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没有统一的规范种植和购销仓储体系的情况下,一哄而上,种植面积迅速膨胀,造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经过二十年多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啤 酒业已经发展到了走向成熟的后期 阶段。目前,中国已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啤 酒制造国家,同时也是销量最大的市场。 如今,各大啤酒制造商的布局已经 基本趋于稳定,都已占据了相对有利的 地形。当巨头们的圈地运动暂时告一段 落的时候,那些地域品牌的中小企业在 这短暂的“和平”时期里也在考虑如何在 下一次市场绞杀中得以继续生存。 降低成本、保证品质、提高效益,对 相似文献
20.
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生产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保证食品包装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指出要实现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需要考虑包括控制器、传感器、伺服驱动技术、人机交互界面及网络技术等问题;同时从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看,要加强对设备的数控化,设备信息的一体化及设备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