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沪池为流域位于河南省西部洛宁县境内,系黄河二级支流,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流域面积23.29kmz该流域1988年被列为黄河中游治理局试点流域,结合流域治理和水平梯田建设,从1989年至1992年我们进行了为期4年的水平梯田建设研究工作。一、研究的目的水平梯田不仅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山区由广种薄收向少种高产多收过渡的重要途径,是由单一农业生产(种植业)向多种经营过渡的桥梁。1988年以前,该流域有农耕地15000亩,其中水平梯田仅883亩,占农耕地总面积的5.9%,人均水平梯田不足0.3亩,水平梯田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为了破解跨省际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难题,以嘉陵江川渝段的协同治理为分析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和制度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川渝嘉陵江流域协同治理的外部动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内部动力是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川渝两省市通过区域协同立法的形式搭建了具有合宪性的“决定+条例”法律框架,以法定化的协同治理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同时指出,新生的协同治理制度存在流域协商机制实效存疑、公众参与制度缺位的缺陷。可通过加强流域协商机制的独立性建设和制定提供公众参与的制度来优化。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水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研究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治理现状,指出了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污染及存在的污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污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蚂蚁河的健康状况及其维护管理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流域人口增长与人们违背自然和科学规律开发资源,导致蚂蚁河流域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洪涝旱灾频繁、河流来水流景萎缩、供水需水失衡、综合功能减弱、水资源污染等河流健康问题。从维护蚂蚁河流域系统健康、有效发挥其各种功能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流域综合规划指导下,实施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治理、污水处理和科学节水工程,通过人与自然和谐,使河流恢复健康。从而为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流域内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同时制约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亟须实行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更好地协调流域内河流上下游、河湖以及行政区域之间的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在对鄱阳湖流域特征分析和综合管理回顾的基础上,探讨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框架,分析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和范围、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利用、适应性管理等问题,提出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流域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乌裕尔河中、上游流域的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对乌裕尔河中、上游流域自然情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考察,提出了该流域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使用USLE模型研究沙汝河流域1992年~2007年土壤侵蚀状况,获取土壤侵蚀定量数据.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流域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变化不大,流域内土壤侵蚀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侵蚀模数上,三时期平均水土流失模数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1 666.698t/(km2·a)升至2002年的1 672.324t/(km2·a),2007年达1 858.095 t/(km2·a).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雅砻江干流主要控制站泥沙和径流资料分析得出:泸宁~小得石区段为该流域重点产沙区;并且1982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该流域泥沙以34.4%的速度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赤水河流域上中游(四川境内)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为研究时间区间,考虑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影响因子,综合评价得到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按照国家标准将流域土壤侵蚀由低到高分为6个等级,同时结合变化斜率法利用GIS软件平台,分析15 a期间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的变化趋势,为研究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5年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34. 8%的区域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65. 2%的区域水土流失呈降低趋势;水土流失显著增加的区域占6. 14%,主要集中在叙永与古蔺交界的几个乡镇;水土流失显著减少的区域占29. 43%,零星分布于研究区各处,最集中分布于合江县西北方向。赤水河流域上中游(四川境内)水土流失主要以中度侵蚀为主,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轻度及以下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极强烈和强烈水土流失区域集中分布于南部低中山区域。15 a间呈增长趋势的区域仅占流域全区的6. 14%,充分说明长期的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松嫩流域已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导致江河泥沙含量剧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径流量与输沙量都出现了急剧减少的现象,其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序列变异类型(尤其是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及方差变异)的信息重叠问题尚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很难给出较为准确的变异归因解释。为此,以无定河流域10个水文站的实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模态分解、STARS法和迭代累积平方和(ICSS)法对年输沙量序列进行趋势变异、均值跳跃变异和方差变异检验,识别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变异的类型构成。同时,采用双累积曲线探讨无定河流域的水沙关系变化,并结合流域实际,分析变异类型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无定河流域年输沙量序列的变异类型均为复合类型,且复杂多变,其中趋势变异主要为先减后增型,均值跳跃变异为向上向下型和下沉型,方差变异主要为振幅缩减型; 归因分析结果显示,无定河流域的淤地坝建设驱动年输沙量序列的下沉型均值跳跃变异,与其他水土保持措施一起驱动序列的趋势变异和方差变异; 年降水量及沙尘暴频率因变化较小,仅在趋势变异上有微弱影响; 淤地坝施工期间强降水引发的水土流失和淤地坝拦沙后清水下泄引发的河道冲刷驱动年输沙量序列均值向上的跳跃性变化,而淤地坝群淤积库容随时间的衰减则应该是驱动年输沙量序列趋势变异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支流入汇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测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支流入汇对汉江中下游水沙条件、河床演变以及河流功能维持的影响. 支流的沿程汇入改变了干流的水沙条件,包括流量、流量过程、含沙量及来沙过程. 支流入汇和河岸、河底侵蚀一起,是影响下游河床演变、维持河道功能的重要因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支流入汇对汉江中下游的重要性更趋凸现,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对支流进行适当的综合规划治理可兴利除害.  相似文献   

13.
安阳河坡陡流急,汇流特快,预见期短,防守困难.为了及时掌握上游水情和雨情、增长洪水有效预见期,尽可能及时采取防洪措施,减少下游洪水灾害损失,现已研制成水情自动化遥测、预报系统,经三年使用,运行可靠.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组成和工作方法,为其它中小流域采取非工程防洪措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研究河道治理和引渠设计等工程中的冲淤控制问题,根据泥沙冲淤的自组织特征,即河流所具有的冲刷与淤积间的反馈自调节机制,建立了河流网上泥沙输移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调节输沙比例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减淤控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清水期,干流河段的状态近似于稳态,此时可以通过调整某一支流的流量来减少下游的淤积;在由清水向浑水的过渡期,河流的冲淤状态处于瞬态,此时可以通过向位于开始淤积河段处的支流注入清水的办法,使下游河段由淤积转变为冲刷.该方法类似于近几年黄河上实施的调水调沙试验,即"大水冲刷,"但差别在于该方案是引清水,而调水调沙试验是加浑水.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时期的2种控制手段都能实现对下游河段的减淤增排,能够对相应的工程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戴家洲河段来水来沙特点分析表明,本河段具有明显的平原河流特征,水流易受地形影响,河段年际间来水来沙存在较大的变化,来沙以流域产沙为主,河段内造床起主导作用的是悬移质泥沙运动.河段演变特点主要表现为:洪水河势基本稳定而中低水滩地则冲淤变化不定,池湖港心滩基本稳定,巴河边滩发育和冲蚀交替,戴家洲洲头不断变化,直港直水道和微弯水道特征不断转化交替,巴河边滩的消长、戴家洲洲头的进退和直港滩槽演变密切相关,戴家洲直港浅滩位置多变且呈洪淤枯冲规律.结合三峡水利枢纽的蓄水运用,对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16.
根治黄河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现代各种有代表性的治黄方略述评的基础上 ,提出了根治黄河的对策 :将黄河中游水土严重流失的多沙粗沙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 ,以大大减少入黄泥沙 ;将淮河、汉江上游灾害水或多余水调引入黄 ,以冲刷下游河道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  相似文献   

17.
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其治理的主要难题在于处理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近60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关系加剧恶化.因此,揭示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水沙研究的首要任务.采用滑动平均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对比分析黄河中游4个主要水文站(龙门、花园口、华县、白家川)在1950—2010年的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气候变化、降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是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水沙变化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沙市河段为长江中游典型长顺直微弯分汊河段,河床演变复杂.对该河段水流变化规律、河床冲淤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来水来沙及河床形态对河道水沙输移的影响.河床冲淤由来水量、来沙量和河床形态共同决定,但河床形态与流量过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河床冲淤特性,放宽段河床冲刷深度与单宽流量变化率之间较好的相关性便体现了这一点.考虑来流及河床形态的决定性作用,对该河段的主流摆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汊道兴衰交替是河床演变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量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包括下荆江裁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与枯水位及泥沙特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枯水位表现为宜昌至监利河段下降明显,城陵矶至螺山上升显著,汉口至大通略有上升.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及输沙量下降明显,悬移质中值粒径大幅减小,枯水位降低.枯水位变化与河段河床演变以及河道的冲淤变化密切相关,由此带来的河岸崩塌、引水及航道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反映松花江中下游的河道特性,确定出造床流量.收集整理了松花江中下游江桥至富锦8个水文站33 a的流量、输沙率、实测大断面等项水文资料,采用平滩流量法、宽深比法、马卡维耶夫法进行造床流量的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平滩流量法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适于用来确定松花江中下游的造床流量.马卡维耶夫法难以保证计算精度,宽深比法不具有普适性,但该方法帮助验证了平滩流量法的计算结果.松花江中下游造床流量所对应的洪水频率46%左右,属于半湿润地区.研究结果为制定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