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汽车座椅滑槽的振动与驾驶员右耳旁噪声控制的要求和建立的由动力总成、车身和非簧载质量组成的13自由度汽车模型,提出了动力总成悬置动刚度和阻尼的设计方法。在计算模型中,将悬置的动刚度和阻尼简化为与激振频率相关的函数。各悬置与车身连接点的动态力、各悬置到汽车座椅滑槽振动与驾驶员右耳旁噪声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试验或计算方法得到。给出了在不同工况下,车内评价点的振动和噪声的计算方法。基于对整车振动和噪声控制的要求,给出了液阻悬置动刚度和阻尼的确定原则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基于车身评价点振动控制要求的液阻悬置阻尼设计对于降低车身评价点的振动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SUV车型在怠速状态下踩踏制动踏板时,车内噪声过大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主观评价、噪声源定位,以及安装点动刚度测试,确认该问题由制动真空泵的结构振动引起。从提高系统隔振率出发,为制动真空泵增加二级隔振。结合制动真空泵安装点噪声传递函数分析结果,优化制动真空泵安装位置,改善了制动真空泵二阶激励频率处的噪声传递函数结果。实车测试表明,采用改进方案后,车内噪声降低了7.4 dB,制动真空泵引起的车内二阶噪声降低了14 dB。  相似文献   

3.
针对SUV车辆在90~100 km/h时出现的后桥异响问题,首先采用噪声传递函数进行理论分析,结合NVH试验及振动噪声锤击法试验进行噪声及振动识别,然后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车辆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响应,识别出驱动桥振动经车架第四悬置支撑处传递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在车内引起车身空腔共鸣;试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一致。通过对车架第四悬置支撑传递处进行优化,抑制振动噪声的传递,经试验验证对车内噪声降低效果明显,为后期的项目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白车身安装点动刚度特性对整车车内振动与噪声有较大影响。采用动刚度分析方法,通过优化提升第五排气吊钩的动刚度,使得后排左乘员右耳处声压由73 d B降至64.6 d B,降噪8.4 d B,后排右乘员左耳处声压由73.1 d B降至63.2 d B,降噪9.9 d B。在项目开发前期提升白车身安装点的动刚度,可以在前期有效控制车内振动噪声。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SUV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过大问题,分析了车内噪声过大的原因,测试诊断及有限元分析表明变速箱悬置支架在对应的频率下产生明显共振,悬置支架的设计对车内噪声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结合测试及仿真分析结果,对悬置支架进行拓扑优化,优化设计方案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悬置支架的模态频率和动刚度得到提升。优化设计的样件装车后,整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共振带明显减弱,车内噪声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车和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确定影响车内怠速噪声的主要频谱成分和悬置系统的减振特性,从而确定了需要优化车身振动传递来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国产车型怠速开空调时轴流风机工作引起车内噪声偏大的问题,建立了传递路径分析模型,研究了风机振动传递率试验及分析方法。为保证传递函数的精度,采用矩阵求逆法获取车身端连接点的耦合激励力。结果表明,上横梁风机总成左安装点y向对车内噪声的贡献量最大。风机总成模态频率与激励力频率重合产生共振,通过优化风机总成隔振垫动刚度的方法,将激励力频率与风机总成的模态频率避开,较好地解决了该车内噪声问题。该传递路径研究为车用风机噪声控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适用于试生产阶段的SUV低频噪音识别与改进流程。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试验验证模型有效性。建立驾驶室声固耦合模型,进行频率响应分析。基于实车噪声与激励力测试及车内响应点的声压值灵敏度,识别板件振动的噪声频率。分析主要峰值频率下的板块单位面积声学贡献量,通过对问题板件加强局部刚度和涂贴阻尼来降低车内噪音。结果表明在整车质量增加较小的情况下车内低频噪音得到有效控制。为试生产阶段的低频噪声识别与改进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乘用车在2档节气门全开工况下车内噪声过大的问题,应用LMS测试系统对汽车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进行噪声振动测试和模态试验,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找到引发车内噪声过大的共振频率;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后拉杆悬置实际工况和边界条件并仿真,通过对比分析测试试验和仿真分析结果,发现悬置隔振量小于20d B,不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在后拉杆悬置增加质量块与调整橡胶刚度,解决了后拉杆悬置共振与隔振量不足问题。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明显降低了车内噪声与振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轿车前副车架结构和焊接信息安排不合理,导致车身安装点和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动刚度不足的问题,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采用在悬置安装点周围增加加强件的方式,增加副车架主体的局部刚度;改变车身安装点附近圆管处搭接结构,增加焊缝长度,提升连接强度.利用有限元方法,通过建立以副车架为主体的有限元模型,针对优化前后副车架结构进行动...  相似文献   

11.
车辆发动机悬置处的动态刚度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无质量和阻尼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加速度导纳作为评价准则,提出了一种用加速度导纳频率响应函数来对发动机悬置在车身上安装点的动态刚度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建立某轿车的车身和发动机悬置支架的有限元模型及其与车身室内声腔的声固耦合模型,对该安装点的静态刚度和动态刚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计算出该安装点在单位简谐载荷作用下的驾驶员耳旁声压响应,以便研究动态刚度对车身振动和噪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刚度分析与静态刚度以及声学响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而采用加速度导纳进行动态刚度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车身的噪声、振动与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国内某型SUV基于动力总成载荷的噪声问题,建立了内饰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动力总成悬置与车身及副车架有四个接附点,通过试验的手段进行加速工况下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为CAE仿真计算提供载荷输入,通过逆矩阵计算及PCA分解等得出基于车身接附点动力总成激励载荷。将该激励施加到仿真模型悬置四个安装点对应几何中心进行强迫响应分析,通过对比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CAE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进行了基于动力总成载荷激励的车身结构对车内噪声灵敏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调整集水槽和前围板的优化方案包。通过优化,车内噪声对应各主要问题转速段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某纯电动汽车怠速空调开启工况时车内噪声,开展空调系统振动噪声传递路径研究。首先,采用Benchmark分析、整车-子系统性能分解、旋转件阶次频率分析等方法,获得了该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关键零部件振动噪声传递路径,发现冷却风扇安装支架刚度和空调管路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偏大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安装支架刚度加强方案和空调管路减振措施;最后通过试验数据验证,经过改进后该车型怠速空调开启工况车内噪声由46.2dB(A)降低到44.5dB(A),满足了目标值45.0dB(A)要求。上述研究方法可为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振动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提供参考,亦可为相关车型空调系统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车身板件振动声学贡献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某型面包车为例,引入频率准则以及模态置信度准则的概念,通过白车身模态试验验证结构有限元模型正确性;在结构有限元模型上选择发动机悬置位置作为力激励点,通过模态叠加法得到结构振动响应;并以此作为声学边界元模型的边界条件,计算得到车内某点的声灵敏度曲线;根据实车怠速工况下车内声压以及发动机悬置振动响应分析结果,找出相应的车内声压响应峰值频率作为作板件贡献分析,确认贡献显著的板件;以整车半消声室为试验环境,在实车上对相应板件进行约束阻尼处理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声压在对应峰值位置有较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空调压缩机独立运行工况下燃料电池轿车的声振特性,并对空调压缩机支架进行模态计算.分析表明;支架因在压缩机振动的工作频率附近存在低阶固有频率发生共振,进而造成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是空压机向车内传递噪声的主要途径.使用增强材料提高了压缩机支架的整体刚度,有效避免了支架的共振,降低了车内噪声2 dB以上,改善了车内外声品质.  相似文献   

16.
针对25 t汽车起重机出现的发动机怠速时振动过大、驾驶室有低频噪声的问题,进行了NVH测试,了解其各工况下振动与噪声水平。并利用ADAMS以悬置系统的刚度和安装角度为变量进行设计优化,改善了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通过整车试验,验证了设计改进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系统研究了某桥车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通过试验分析,确定发动机二阶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识别出发动机固体振动向车内传递的传递途径,并且确定对车内噪声有较大贡献的车身板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副下架橡胶支承元件弹性特性的修改,控制发动机振动向车内的传递,通过对车身顶棚结构板件的动力修改控制车身板件的振动。经样车试验得到满意的结果,证明了上述研究是十分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车辆在加速时发动机激励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进行了整车试验,得到噪声问题的主要频率特征。通过车辆加速时悬置被动侧振动加速度以及整车各个部件模态、振动灵敏度等数据确认了引起车内噪声的关键部件。首先,建立了整车有限元模型,仿真得到了关键部件模态;其次,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利用所建的整车模型对各部件进行改进,有效降低了各传递路径对车内噪声的灵敏度;最后,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了改进方案并进行装车验证。结果表明:车内的加速噪声主要由下拉杆悬置、副车架及前围板等部件与整车声腔模态耦合引起;改进后车内噪声明显改善,声压降低了8~9 dB。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以某国产轿车为研究对象,在怠速工况下对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和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基于相干性理论,对动力总成悬置振动频谱图和车内驾驶员右耳位置噪声频谱图比较分析,找出影响车内噪声的悬置及其对车内噪声影响较大的传递方向.结果表明,动力总成悬置隔振性能与车内噪声相干性很好,尤其是左侧悬置Z方向的振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以实际工况下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简化的车内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发动机悬置刚度为设计变量,综合考虑悬置系统能量解耦和车内振动,建立了基于灰色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某型卡车为例,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求解。实验和优化结果表明,在得到较好能量解耦的同时,降低了车内振动,实现了能量解耦和车内低振动的优化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