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随着智慧教育生态的臻善、多样态数字技术的产生及新课程方案“教-学-评”一体化要求的提出,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借助贯穿教学过程的“双线混融”数据反馈进行诊断与评价,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指向下紧扣数智时代脉搏的积极手段,也是促进生本主体异质化认知深度发掘与思维广度拓延的有力参考。作者提出,在“移动端设备进课堂(BYOD教学模式,Bring Your Own Device)”举措的支持下,依托数字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创新,在混合学习环境中执行“双线混融”数字化评价以实现技术赋能与数据反哺,能为树立学生科学成长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与佐证。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于传统制造型企业而言,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遇到瓶颈,如何利用数字赋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创新理论和数据赋能视角,以浙江T公司的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公司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三个战略阶段,构建“一核心两闭环”创新模式。同时结合传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应注重人才引进、设备升级以及业务改革,以更好地发挥数据赋能作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翟哲 《福建电脑》2023,(8):104-108
为了对高职学生采取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方法,结合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将数字化赋能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展开数字化赋能课程的教学研究。将依托信息技术的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赋能工具,充分发挥技术与平台的优势,构建数字化赋能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结果证明,采用数字化赋能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重点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信息化改造、体育教学内容数字化提升、体育教学方法智慧化改进、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多维化改变等大数据赋能体育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高职院校智慧体育教育实现路径,制定智慧体育整体规划,构建体育教育智慧环境,建设智慧体育教育大数据平台,旨在...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基于数字化的硬件和资源,但要想真正实现转型成功,就需要做好针对个人真实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在本文中,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动感服务”这一关注点。黎教授从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谈起,透彻地分析了“末梢堵塞”问题,进而提出了“动感服务”的内涵与维度,为如何走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动感服务指出了方向、做出了指引。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化2.0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智慧课堂的构建,通过智慧课堂的建设实现智慧化、科技化的教学模式,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更好的满足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本研究将探索在信息化环境下中职学校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以及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课堂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期望。能源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能源转型赋能工具。本文介绍了能源转型概念、中国能源转型主要目标及能源转型的关键方法,数字化转型概念、数字化转型主要技术及方法;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为例,阐述了能源转型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智慧教育和数据赋能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施行的重点方向,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支撑平台快速发展,但主要还是针对传统课堂。而研讨型课堂是当前备受重视的教学形式,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落实研讨型教学。为了弥补研讨型课程的智慧化支撑不足,本研究提出并设计了一套面向研讨型课堂的支撑平台,用以支撑研讨环节的开展和评价的变革。通过在课程中的实践,其课堂表现充分说明了平台设计的合理性和对课程的支撑效果。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建以网络技术为主、充分运用其他数字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环境。近几年,我校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龙文化探究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数字化学校”为奋斗目标,在网络系统化管理、学科整合、过程性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推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作者提出,移动端能够将多端交互的数字资源、轻应用小程序及网络调研平台等信息化工具整合应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不仅意味着“教学评”一体化智慧教育图景的应用转型,也泛在了学习立场的具象呈现,更是顺应OMO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变革以及当下亟待解决的关于“宽泛信息化应用如何高效融通赋能课堂”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分析数字化课程面临的问题和数字教育的转型需求,阐述元宇宙教育的内涵和创新图景,对元宇宙赋能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创新见解,为元宇宙背景下的数字化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信息与电脑》2021,(1):181-183
随着移动通信与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类院校已经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进行了智慧校园建设,基于云技术、物联网技术、资源数字化技术等各类先进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可以为院校的校园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带来诸多便利。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将“智慧校园”的理念引入学校建设中,以便于输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提出“双碳”、“产业生态化”与“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方向。南方电网提出向“三商转型”与打造平台型企业的战略目标。广东电网提出以客户代维为切入口构建能源服务生态圈的规划。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践行南方电网战略与广东电网规划,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搭建“粤能投”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推动客户管理、营销推广、业务应用、创新孵化、决策管控等多项专业高效协同,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代维服务商、设备供应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聚合打造一个共享、开放、共赢的能源服务生态,从而实现数据为公司的业务赋能与管理赋能,并促进公司向能源价值链整合商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智慧技术支持下语文教与学方式的新特征(富媒化数字资源整合,构建素养为本的单元教学;多维度创设情境,促进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学习,重构任务驱动教学样态),并总结了技术赋能背景下以学为中心的多维互动活动以及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化校园"阶段后各学校普遍进行了"智慧校园"建设,该文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为案例,探索在高等职业学校如何融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先进的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构建先进的"智慧校园"系统,提出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推动中小企业科学高效的开展数字化转型,关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中小企业通常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等特征,它们掌握技术优势,创新活力强、市场潜力大,聚焦于专业化生产,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能使中小企业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将生产各要素、各环节数字化,推动技术、业务、人才、资本等资源配置优化,  相似文献   

17.
快速发展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地助力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的新机遇。赋能增值是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作者提出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1)研究先行,厘清发展路线图;(2)信念激励,激发发展内动力;(3)课程建设,提升智能教育力;(4)模式构建,形成发展新范式;(5)环境保障,构建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学信息化建设迎来了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校园也因此转型为智慧校园的建构.智慧校园涵盖很多内容,其中还涉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科学技术.大数据作为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在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智慧校园在大数据下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概念,提出智慧校园建设目标以及总体框架,为智慧校园未来发展提出优化建议,为各大院校智慧校园的深层构建提供参考价值,推进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关注工具赋能的较多,而结合教学方式的研究较为单薄。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信息技术赋能导向性问题学习的意义和路径,以期构建信息技术赋能的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互联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然而,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智慧课堂的建设,通过将教育智慧化、科技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以中职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中职学校"智慧课堂"的可行性,以中职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探究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