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UiO-66及其官能化改性的UiO-66-NH2,UiO-66-(CF3)2材料,均为微孔.40℃下测定正己烷(nC6)、3-甲基戊烷(3MP)、2,2-二甲基丁烷(22DMB)3种C6异构体分别在3种材料上的静态吸附速率曲线及等温线,并通过方程拟合研究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改性的UiO-66-NH2...  相似文献   

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UiO-66-NH2在水中呈粉末状难以回收,水刺粘胶纤维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且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因此,通过原位生长法将 UiO-66-NH2均匀生长在水刺粘胶纤维表面,制备出 UiO-66-NH2/水刺粘胶复合纤维膜。SEM、FT-IR、BET 和 XRD 表明,水刺粘胶纤维表面上均匀生长了UiO-66-NH2。此外,探究了 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Cr(Ⅵ)浓度对改复合纤维膜吸附性能的影响。最佳条件下,其最大吸附量为129.37mg/g;当 pH=1时,经过4次的循环吸附后,其对Cr(Ⅵ)的去除率从100%下降到76%,证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UiO-66-NH2/水刺粘胶复合纤维膜对 Cr(Ⅵ)的化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3.
NaY(WO4)2功能材料是钨酸盐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对NaY(WO4)2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高温固相法、水热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等多种制备方法,并且归纳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同时,阐述了NaY(WO4)2功能材料的在照明和显示、光学材料、光催化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及其UiO-66/C复合材料,对所得产物样品进行XRD和SEM以及红外光谱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为纯相UiO-66材料,添加碳球未改变UiO-66的晶相结构。以亚甲基蓝和甲基橙模拟染料废水,对所制备的UiO-66及其UiO-66/C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胶态碳球可显著提高UiO-66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吸附容量由30 mg/g提高到67mg/g,UiO-66对甲基橙表现出优异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高达226 mg/g;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 NH 3 · H 2 O/ H 2 O 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钠( AANa)与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共聚,制备了PAANa - co - PVP共聚物。通过FTIR对共聚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元素分析表征的基础上,采用FR法, KT法和YBR法对采用NH 3 ·H 2 O/ H 2 O 2 引发时,AANa与 NVP共聚的竞聚率( r 1,r 2)进行了计算,其值分别为3 .296,0 .808。采用MTT法对所制备产物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负载型吸附剂Al(OH)3/SiO2,研究其对铀酰离子的吸附行为。分别考察了吸附剂质量、溶液pH、初始浓度、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吸附等温线、热力学以及动力学初步研究了吸附机理,并探究了共存离子和富里酸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剂质量0.03 g、pH=5、初始浓度1 mmol/L、温度303 K、吸附时间60 min时,最大吸附量为110.4 mg/g,可以重复使用4次;Al(OH)3/SiO2对铀酰离子的吸附过程是吸热且自发进行,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化学吸附是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7.
Fe 2(SO4)3/SiO2 催化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胶凝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负载的硫酸铁[Fe2(SO4)3/SiO2]固体酸催化剂,以环己 酮和1,2-丙二醇为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Fe2(SO4)3/SiO2 固体酸催化剂 的焙烧温度、Fe2(SO4)3 在SiO2 上的负载量、醇酮物质的量比、催化剂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Fe2(SO4)3/SiO2 固体酸是合成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的理想催化剂,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催化 剂的焙烧温度300℃、Fe2(SO4)3 在SiO2 上的负载量20%、环己酮与1,2-丙二醇的物质的量比1∶1、催化剂质量 分数5%和反应时间70min。在此条件下,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达到98.21%。Fe2(SO4)3/SiO2催化剂具 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使用5次后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88.90%。  相似文献   

8.
基于晶体场模型,利用3d9离子斜方(C4v)伸长八面体对称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NH4)2Mg(SO4)2·6H2O:Cu2+的g因子gii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ii。公式中晶场参量由重叠模型确定,计算中考虑了d轨道基态波函数的混合。研究结果表明,晶体(NH4)2Mg(SO4)2·6H2O中络离子[Cu(H2O)6]2+的Cu2+-H2O键长Rx约为0.187 2 nm,Ry约为0.203 3 nm,Rz约为0.229 2 nm;中心金属离子基态波函数混合系数α和β分别为0.995和0.099 9。所得EPR参量理论计算与实验符合很好,并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SDBS为模板剂,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双金属HP-MOF-74(ZnxNi1-x)材料,利用XRD、FT-IR、SEM等对其物化性能进行了研究;以烟道气CO2和N2为吸附质,使用静态容量法在273 K和298 K处测试了三种不同HP-MOF-74(ZnxNi1-x)材料上CO2和N2的等温线;根据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估算了CO2/N2二元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此外,使用克-克方程计算了等量吸附热(QST)。  相似文献   

10.
以Pb(NO3)2、NaOH和NH4Cl粉末为原料,采用简单的机械研磨法制备了Pb(OH)Cl样品。针对3种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甲基橙(MO)和罗丹明B(Rhodamine B, RhB)),研究了在可见光照射下添加和不添加H2O2时Pb(OH)Cl样品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经时间为1 h的机械研磨,Pb(NO3)2、NaOH和NH4Cl 3种粉末能发生固相反应,生成平均粒径约为0.8μm的Pb(OH)Cl粉体;Pb(OH)Cl样品对有机染料表现出的降解能力较弱;在H2O2辅助下,Pb(OH)Cl样品能在60~75 min的时间内完全降解MB、 MO和RhB等污染物,H2O2明显改善了Pb(OH)Cl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4种新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即[ZnL1(cis-2-Butenedioicacid)2 ]n (配合物1)、[Zn2(L1)2 (pnitrobenzoicacid) 2 ]n (配合物2)、[MnL1(p-nitrobenzoicacid)2 ]n (配合物3)、[Mn2(L1)2(p-nitrobenzoicacid) 2Cl2]n (配合物4)。利用三角形刚性配体(L1=4-溴-2,2'∶6',2″-三联吡啶)中氮供给体与半刚性配体(顺丁烯二酸、对硝基苯甲酸)中氧供给体进行合成。X-单晶衍射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一维链状结构,配合物2-4均为0维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该系列的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对这些晶体进行了抑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上研究了一系列[Ir(ppy)2(ppz)]+ (1),[Ir(ppy)2(ph-ppz)]+ (2),[Ir(ppy)2(ph-ppz)]+(3)(3与2的区别在于苯环的连接位置不同)[ppy=苯基吡啶,ppz =2-吡啶基吡唑,ph=苯基]配合物的几何构型和光谱特征。采用B3LYP泛函和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方法计算了基态(S0)和最低能三重激发态(T1)结构,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结合PCM溶剂模型计算三个分子在二氯甲烷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Ir-N3和Ir-N4优化结构数据与相应的实验值近似相同。配合物1-3的最低能吸收在447.91 nm、456.52 nm和516.90 nm,磷光发射在512.02 nm、501.14 nm和562.29 nm。它们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主要由金属Ir和配体ppy占据,而最低空轨道(LUMO)均为占据在ppz配体上的π*型轨道,因此该跃迁属于金属到ppz配体和ppy配体到ppz配体的(MLCT/LLCT)电荷转移跃迁。并且,此类配合物的吸收和发射受ppy和ppz配体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均苯四甲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均匀沉淀法合成了均苯四甲酸过渡金属配合物。利用热重、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仪对所制得的4种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和元素分析得到了其配合物的通式。由热重-微商曲线得到, 4 种无水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次序为Zn2(C10H 2O8)>Cd2 (C10 H2O8)>Mn2(C10 H 2O8)>Cu2 (C10 H 2O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M2(C10 H 2O8)· nH2O 中羧酸盐基团除锌盐的配位键可能为桥式配位外, 其余均为双齿配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Na4MnV(PO4)3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与高温固相法在750℃下烧结10 h制得了不同Zr4+掺杂浓度的Na4-xMnV1-xZrx(PO4)3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Zr4+离子掺杂对Na4-xMnV1-xZrx(PO4)3结构演变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半径为80 pm的Zr4+离子部分取代半径为74 pm的V3+离子后,材料的晶胞体积增大,这有利于Na+的快速扩散。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Na3.9MnV0.9Zr0.1(PO4)3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Fe(NO3)3·9H2O和钛酸四丁酯为铁源和钛源,以HF、HAc、NH4F、NH3·H2O、H2O2为形貌控制剂,通过沉淀分离法联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TiO2/Fe2O3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TiO2/Fe2O3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所合成的TiO2/Fe2O3纳米复合材料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以NH3·H2O为形貌控制剂时,制备的NH3·H2O-TiO2/Fe2  相似文献   

16.
通过化学复合法制备出了油酸包覆纳米片状形貌Al(OH)3/Mg(OH)2复合阻燃剂.SEM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铝镁摩尔比可制备出不同形貌的片状复合阻燃剂.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复合阻燃剂以Al(OH)3为基体,表面成功包覆Mg(OH) 2.红外光谱(IR)结果表明,油酸以羧酸盐形式成功包覆在复合阻燃剂的表面.X射线能谱(EDS)和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油酸均匀包覆,同时Al(OH)3和Mg(OH)2按接近反应原料的配比很好地进行复合;热重分析(TG)和差热分析(DTA)表明,复合阻燃剂相对于Al(OH)3、Mg(OH)2、Al(OH)3和Mg(OH)2机械混合样,阻燃性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UiO-66-NH2纳米粒子为载体,采用浸渍和还原的方法制备了担载Pd纳米粒子的多相双功能催化剂UiO-66-NH2/Pd。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别以芳香烯烃的催化加氢、苯甲醛和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了UiO-66-NH2/Pd材料的加氢和碱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浸渍和还原的方法在UiO-66-NH2上引入了粒径为1nm左右的Pd纳米粒子,Pd的质量分数为3.4%,材料的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UiO-66-NH2/Pd能够高效催化多种烯烃的加氢反应,在苯乙烯的催化加氢反应中,催化剂循环使用6次,转化率大于96%,催化剂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催化剂UiO-66-NH2/Pd依然具备很好的碱催化能力,在苯甲醛和氰基乙酸乙酯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合成手段,以磷钼酸为多金属氧酸盐(简称多酸)建筑块,三苯基膦为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确定其分子式为H15{(PMo12O40)2[MoO4-(PPh3)4]2[NaO3-(PPh3)3][(H2O-PPh3)3](化合物1)。该化合物是由[PMo12O40]3-、[MoO4-(PPh3)4]2-、[NaO3-(PPh3)3]5-和H2O-PPh3<...  相似文献   

19.
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吉林通化地区光华岩群双庙岩组地层中存在一套斜长角闪岩,其是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主要变质岩之一。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主要为亚碱性玄武岩,可能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该斜长角闪岩共经历了3个阶段变质作用,分别为进变质阶段、峰期变质阶段、退变质阶段。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1+普通角闪石1+斜长石1(An牌号为13~16)+石英(Gt1+Hbl1+Pl1+Q),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544 ℃~555 ℃和4.7~5.2 kbar;峰期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2+普通角闪石2+ 斜长石2(An牌号为28~31)+钛铁矿2+黑云母2+石英(Gt2+Hbl2+Pl2+Ilm2+Bt2+Q),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655 ℃~673 ℃和8.1~8.8 kbar;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为石榴石3+绿泥石+直闪石+普通角闪石3+黑云母3+钛铁矿3+斜长石3(Au牌号为16~18)+石英(Gt3+Chl+Ath+Hbl3+Bt3+Ilm3+Pl3+Q),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为546 ℃~557 ℃和7.9~8.3 kbar。斜长角闪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呈现为近等压冷却(IBC)型的逆时针变质作用压力(P)-温度(T)轨迹。该地区经历了从太古宙—古元古代原大洋→碰撞造山→造山后拉伸→岩浆底侵作用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用pH恒定共沉淀法合成了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及BET等手段对其微观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具有层状结构且有序程度较高的LDHs,其孔径属于介孔范畴。采用甲苯?正庚烷法将塔河沥青质(TA)分离成重组分(A1)和轻组分(A2),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得知A1的极性最大,其次依次为TA和A2。进一步考察了Mg?Al?LDH对塔河沥青质及其亚组分A1、A2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Mg?Al?LDH对TA及其亚组分A1、A2的吸附可在2~3 h达到平衡,实验数据与准二级动力学拟合较好,所得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Mg?Al?LDH对TA及其亚组分A1、A2的吸附量分别为71.38、140.65、39.31 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