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该方案为由地埋管换热器和辅助冷热源组成的复合式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分散设置热泵主机的水环热泵系统,以地埋管换热器作为全年冷热源主体,夏季采用湖水辅助散热,冬季采用燃气锅炉辅助加热.系统设置专门的热泵供应生活热水,一方面充分利用建筑物周围的空地设置埋管,另一方面应用辅助散热(加热)系统满足供热和制冷的高峰负荷,降低了系统的初投资,提高了系统经济性和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某宾馆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要素。综合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地源热泵的优势以及冷热负荷的特点,设计了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地埋管换热器满足热负荷、辅助冷却装置补偿冷负荷的方案。热水系统采用闭式储水罐加地源热泵机组,与空调系统的地埋管换热器相间布置,夏季运行时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解决了冬夏季土壤的热平衡问题,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贵阳市某高校图书馆的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设计,首先介绍桩基螺旋盘管与水平地埋管相结合的地埋管换热器;然后利用De ST软件对该图书馆进行全年负荷计算,以此制定地源热泵-太阳能系统联合运行的热平衡方案,并介绍了热泵机组和太阳能集热器设备选型情况;最后,分析了地源热泵-太阳能系统相对于传统电制冷机组-燃气锅炉系统的节能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7,由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热能工程系完成的《组合型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与生态能源建筑研究成果》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 该项目建立了梅江综合办公楼生态能源示范工程。其冬季供热、夏季制冷空调系统来自于埋地换热器的地源热泵系统,埋地换热器采用桩埋管、垂直竖井埋管与水平埋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地埋管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场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实验系统,研究了地埋管地源热泵在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工况下,埋管间距分别为5.65m和4m情况下,地下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在夏季制冷工况下,对比了两种埋管间距下,地埋管热干扰现象对热泵机组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夏季制冷工况下,埋管间距为5.65m时,热泵采取间歇性运行方式下地下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埋管间距为5.65m时,周围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更好,比埋管间距为4m情况下约节能13%;与连续运行方式相比,间歇运行方式下热泵机组的运行效率约提高7%。  相似文献   

6.
杭州亚科中心秉承"健康、舒适、节能"的设计理念。采用土壤垂直埋管换热器和桩基埋管换热器相结合的地源热泵系统,末端采用天棚辐射采暖/制冷系统,辅以集中置换新风系统,在提高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热能降低空调能耗,为项目荣获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一直被誉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空调领域应用的典范。该空调类型已经成功实施在办公、医院、宾馆、机场、科技住宅、别墅群、展览中心等建筑类型。区别于常规的风冷热泵及单冷水系统,该系统有数量较大的地埋管换热管路,且目前绝大部分土壤源热泵主机采用主机外水系统阀门切换方式实现夏季制冷,冬季制热。因此,除了分析负荷侧水系统的承压能力,土壤源侧水系统的设置方式及切换阀门的设置方式将严重影响着地埋管侧水系统的承压能力及使用安全。文章从地埋管换热器承压的安全性,机房内切换阀门的可靠性出发,探讨切换阀门的选型及系统承压分析的重要性。以期为土壤源侧承压能力分析提供参考,更好地提升类似项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天棚辐射采暖制冷就是将高密度交联聚乙烯盘管敷设在结构楼板下,通过载体介质的不断循环,加热或者对顶部的混凝土楼板进行降温,辐射传热,辅助补充适量的新鲜空气。文章以合肥当代MOMA项目为研究对象,检测并研究分析天棚辐射系统在制冷供暖情况下,室内温度、机组进出水温差以及机组运行能效等变化情况。天棚辐射系统在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工况下,基本实现室内恒温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测试了该系统2010—2011年冬季的运行参数,包括机组性能系数、土壤温度、机组进出口水温和地埋管换热量。分析了加热游泳池池水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时相对于燃气锅炉的节能性和经济性。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的游泳馆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冬季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组件,文中对基于线热源理论的地埋管换热器长度计算中的关键参数计算进行了讨论。将典型气象年数据应用在确定最热月、最冷月和地表面年平均温度上。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计算建筑物逐时负荷。进而提出由建筑物逐时负荷和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拟合曲线,计算地源热泵系统制冷运行系数和制热运行系数的方法。给出热泵机组最高进液温度、最低进液温度、钻孔热阻和土壤热阻等地埋管长度计算关键参数的选取、计算方法。最后提出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长度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实际工程详细介绍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冷热源设计,论述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原理、优缺点,分析了采用的冷热源机组形式,制冷负荷和制热负荷参数,空调水系统的形式及空调水系统供回水温度等,论述了地埋管换热器系统的设计方法,地埋管的埋深,集分水器的设置,管材选择和连接方法。详细介绍了室外地埋管的施工要求,聚乙烯(PE)管道系统电熔焊接操作工艺,套管式热熔焊接和对接式热熔焊接焊接方法,说明了地源热泵机房空调自控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立博  张志毅 《山西建筑》2008,34(13):210-211
结合实际用户建立竖直U型管土壤源地源热泵实验系统,在夏季制冷工况下测量地下埋管的进出口水温度、埋管对地下的排热量及埋管周围的土壤温度,从而分析系统性能、制冷能效系数及机组的间歇运行对井周土壤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项目概述 青岛千禧国际村组团三(共17栋楼)所采用的是封闭式地层埋盘管的土壤源热泵系统,U型管埋管深度为80。其空调负荷设计由55台土壤源热泵机组共同承担,55台机组分为6个机房,分别位于地下室,为其承担的大楼提供空调冷水、热水负荷。另有1个冷却水换热机房,带有2套冷却塔和换热设备,在夏季不利工况运行时,土壤换热器排热不足的部分,由冷却塔进行辅助散热。图1为土壤源热泵机房系统图。  相似文献   

14.
不同开停比下地埋管换热器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源热泵在夏季运行工况中,连续运行可能会导致土壤温度持续升高,机组运行工况恶化。本文对不同开停比下地源热泵U型地埋管地下换热器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求不同开停比下地埋管换热器内水温和地埋管管壁温度的变化规律,以期找到地下换热系统运行优化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刘亮 《安徽建筑》2010,17(5):129-130
文章选取80m深垂直U型埋管换热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埋管换热器以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实验分析了合肥地区夏季典型气候条件不同运行模式下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其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情况;最后对地埋管换热器长期运行工况进行了模拟,给地源热泵系统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斌  谢飞  胡琼飞  周鹏 《建筑施工》2022,(6):1255-1257
为解决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器深埋管出现故障时,无法维修也无法判断地埋管的位置和损坏数量的问题,对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器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地埋管施工工艺、换热器地埋管接管方式,降低了地埋管的损失量、节约了地埋管施工成本。优化后的换热器埋管方式能清楚地获知地埋管的损坏位置,改变了原有埋管方式造成的地埋管一旦损坏就需重新设置整套回路的问题,节约了使用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可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取数值计算与解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建地埋管换热器与地上机组耦合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夏季变热流边界条件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与地上机组耦合运行的非稳态特性。分析了连续运行工况和间歇运行工况下地源热泵机组COP、单位管长换热量、埋管进出口流体温度及钻孔壁面平均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郭军平 《建设监理》2013,(3):57-59,75
结合绍兴市奥林匹克体育场馆工程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项目,介绍了地埋管换热器的工艺流程和施工过程,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监理手段加以解决。通过设置监理控制点,确保工程达到设计要求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为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的施工过程监控及管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刘海霞  张旭  杨洁  董丽娟  李翔  钟鸣 《暖通空调》2013,43(1):100-104
详细介绍了系统实验台,并利用该实验台对比分析了冷却塔VRF系统和土壤源VRF系统夏季制冷工况的节能性,得到了两者在夏季制冷运行时部分负荷率下机组EER和系统EER的实际变化规律.冷却塔运行工况下系统EER变化范围为1.19~3.63,地埋管运行工况下系统EER变化范围为1.12~5.4,为复合式土壤源VRF系统的研究和运行策略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重庆某办公楼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实例,对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部分的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地温检测、管路反冲洗及泄漏检测系统的设置,确保地埋管换热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上分析对今后重庆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