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贯彻执行《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法规,从2006年开始,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示范项目将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包括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示范面积已达到4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地源热泵项目200多个,示范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奠定了地源热泵在我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大大促进了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执行《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法规,从2006年开始,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示范项目将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包括太阳能和地热能利用)示范面积已达到4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地源热泵项目200多个,示范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米,奠定了地源热泵在我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大大促进了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重庆建筑》2016,(7):9-9
正近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评审,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工作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专项验收。重庆市于2009年12月被列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要求,重庆市以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为重点,完成了24个、307万m~2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经国家和省级能效测评机构  相似文献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推进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项目示范,第二步是城市及县级示范,第三步是全面推广。目前已有371个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包括太阳能光热、光电和地源热泵项目;有111个光电建筑示范项目,重点引导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发展;有21个示范城市及38个示范县,统筹兼顾城市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技术导则》(试行)发布 为规范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验收管理,指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组织专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技术导则》(试行)(可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下载,http://www.mohurd.gov.cn).近日已印发各地。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实施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提出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组织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项目的要求,保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与”双百”示范工程申报工作的顺利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决定举办“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宣贯与绿色建筑获奖项目实例分析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双百”示范工程申报培训班”。  相似文献   

7.
"宏力艾尼维尔"地源热泵空调机组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2007年7月,宏力地源热泵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一·五"建筑科技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目录》,占该目录公布的8项建筑可再生新能源技术中的2项。2008年1月宏力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2007年中国建筑节能(地热能)十大影响力企业"第一名。自2006年至2007年,宏力公司先后承担了建设部、财政部浅层地热能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数项,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地热能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及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6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以来,国家累计拨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补贴资金总计12亿元。我区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实施省市,截止目前,我区争取到21个项目,申请到国家可再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设信息》2008,(9):73-73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牵头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课题于2007年启动,19个项目成为示范工程。为扩大示范规模和效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2008年度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技术示范工程申报工作,要求各地建设部门严格按照申报指南的要求,由专人负责组织示范工程的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
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工程——新疆电力科学院实验楼地源热泵供热制冷项目日前在乌鲁木齐高新区建成并启动运行。该示范项目为新疆首家以浅层土壤为冷热源的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通知》提出,重点支持7类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和《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日前出台。在近年来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我国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同时,将以县为单位,实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村住宅、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建筑应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示范。继两部委2006年发布《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之后,2009年又接连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和《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沪建市管[2009]72号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13号)和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评审办法〉的通知》(财建[2006]459号)、《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6]460号)、《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管理的通知》(财建[2007]38号)文件精神,保证本市列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5.
(据《节能信息》报导)6月30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关于组织申报2008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通知》提出,重点支持7类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包括:1.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高层建筑)及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2.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光电转化技术;3.利用太阳能公共区域照明技术;4.沿江、海、湖地区利用地表水源热泵供热制冷;5.地质条件适宜地区利用土壤源及水源热泵技术;6.利用污水源热泵供热制冷技术;7.利用太阳能与热泵复合供热制冷技术。通知指出,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优先支持技术先进且节能效果显著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鼓励推行能源服务机制。国家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6.
对于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污水余热、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供能的示范项目,国家将提供财政补助。近日,笔者从建设部获悉,为鼓励可再生能源多领域的应用,财政部和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办法》规定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包括: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供热制冷、光电转换、照明;利用土壤源热泵和浅层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丰富地区淡水源热泵、沿海地区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  相似文献   

17.
为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验收管理,指导各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以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为依据,在总结吸收国内已有的监测系统建设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结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采集要求,研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数据监测系统技术导则》(试行)。本文介绍了该《导则》的编制要点,主要包括编制背景、基本规定、数据监测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等。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精神,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有关部委的《建设部建筑节能“十一五”计划纲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具体要求,切实推进太阳能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完善和建立行业标准、规范、法规体系,进行技术推广、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民政部备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构件应用委员会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示范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近日,对全省2011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潸况,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情况主要做法及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和梳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20.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更好地学习和交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培训计划安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主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承办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培训班于8月2日至6日在上海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