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密闭取心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动态资料测试等方法,分别从平面、纵向和层内对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目前剩余油进行三维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含水大于90%的区域内,在层系边角部位、低渗透部位以及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纵向上采出程度差异大,Ⅱ3层采出程度高,但剩余储量相对多,Ⅰ5、Ⅱ2层采出程度不均匀,剩余储量相对较少;层内剩余油集中在厚油层顶部及低渗透层段,取心井试油结果与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密闭取心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动态资料测试等方法,分别从平面、纵向和层内对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目前剩余油进行三维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含水大于90%的区域内,在层系边角部位、低渗透部位以及井网不完善部位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纵向上采出程度差异大,Ⅱ3层采出程度高,但剩余储量相对多,Ⅰ5、Ⅱ2层采出程度不均匀,剩余储量相对较少;层内剩余油集中在厚油层顶部及低渗透层段,取心井试油结果与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大庆油田北一二排西块精细地质模型基础上,应用改进的Polymer软件对区块水驱-聚合物驱全过程进行了历史拟合,预测出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并绘制了不同沉积单元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饱和度等值图。根据相渗曲线回归得到的残余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关系,计算了各网格块的残余油饱和度,以此为基础,统计出了不同沉积单元、不同沉积微相、不同厚度级别和渗透率级别的剩余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具有一定厚度的中低渗透油层剩余可采储量相对较高,应作为下步重点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田经历聚合物驱开发后,储层物性参数发生改变,对油田后期开发有重要的影响。文中利用双河油田取心井室内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孔隙结构变化特征,探讨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由于聚合物分子在地层的吸附滞留作用,造成储层渗透率下降,后续水驱阶段渗透率有一定恢复;聚合物驱后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大,而物性差的储层渗透率下降,孔喉半径减小,部分发生了堵塞现象。黏土矿物迁徙、运移,以及岩石骨架溶蚀、碎裂、运移是聚合物驱后储层参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双河油田437块H_3Ⅱ1—2单元东部采用交联聚合物驱后转低浓度聚合物驱,通过动态调配,提高注入量、对油井提液引效,获得好的开发增油效果,日产油量由23 t上升到51t,日增油28 t,阶段累积增油2.4×10~4t,平均单井累积增油4 830 t,吨聚合物增油57.6 t。采用交联聚合物驱后转低浓度聚合物驱方式开发效果优于单一聚合物段塞连续注入。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驱后地层仍残留大量聚合物(约占注入聚合物总量的70%~92%),而且还有约50%的原油残留地下未被采出。双河油田自2003年实施了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絮凝技术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双河油田为例,利用现场条件对絮凝剂稳定化钠土(YG340-1)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聚合物的存在使絮凝剂封堵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聚合物质量浓度越高,絮凝剂的封堵作用越大;同时,通过对双河北断块S215井组施工效果分析可知,不仅S215水井压力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层内、层间吸水剖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且随着絮凝剂的注入,S215井组油井原油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趋势也得到了扭转。  相似文献   

8.
双河油田砂岩油藏不同孔隙结构水驱油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约友 《河南石油》1998,12(A05):27-30
针对砂砾岩油藏地质 特点,引用喉孔平均半径比R,定量化研究微观孔隙结构和水驱油效率关系,归纳出双河油储层不同岩性,  相似文献   

9.
孤岛,孤东油田馆上段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孤岛、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有心滩、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湖泊、河漫滩等。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小型交错层理较发育,平面上呈连片条带状,垂向上呈板状或不对称透镜状,1~4砂组为曲流河沉积,5~6砂组为辫状河沉积,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不同微相储层物性有所差别。沉积相带控制了水洗过程中物性的变化,使孔隙率和渗透率显著增加,控制  相似文献   

10.
密闭取心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双K234井等三口井的取心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选择合适的密闭取心工具、取心钻头,采用油基密闭液,优化钻井参数,取得了收获率97.10%和密闭率91.30%的良好应用效果。该项技术在双河油田的成功应用,对于准确获取该油田特高含水区块的油藏地质数据,开展不同油层水淹程度与剩余油分布情况的研究,优化开采方案,提高该油田的采收率及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双河油田V上层系非均质性严重,油藏温度高达80.3℃,经多种聚合物性能评价,优选出耐高温的聚合物,提出了以水驱井网为基础、完善聚驱井网和提高井网控制程度的井网调整方法,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注聚参数(注入速度,段塞量,段塞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场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阶段累积增油2.35×10^4t,形成了一套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方案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2.
至2011年底,中国聚合物驱后的原油采出程度约为53%,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为使其得到有效开发,提出利用面积劈分——叠加法对聚合物驱后单井及整个区块的剩余油潜力分布进行预测。以大庆油区长垣北部典型聚合物驱油藏为例,研究了37口生产井的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聚合物驱采出程度的变化,将聚合物驱后单井剩余油潜力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聚合物驱后剩余石油地质储量的平面分布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区块主砂体带中井网控制程度弱的2大区域。  相似文献   

13.
Pitt.  MJ 《海上油气译丛》1996,(2):94-100
从试验设计、数值模拟到生产动态和工程经济情况为Rapdan油田聚合物驱试验区提供了依据。Rapdan油田上Shaunavon砂岩油层温度55℃,原油粘度10mPa.s平均渗透率0.11μm^2,平均孔了工18%,Dykstra-Parsons系数为0.8。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黎锡瑜 《油田化学》2017,34(4):663-667
为提高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稳定性,用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在95℃条件下研究了自由基氧降解、水解作用对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降解的主要机理,讨论了几种有效提高HPAM高温热稳定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溶解氧会导致HPAM溶液黏度大幅下降:当溶液中氧含量由0.5增至3.0 mg/L时,聚合物溶液在95℃老化180 d的黏度保留率由100%降至27.5%。HPAM的高温水解速度很快,但在溶液氧含量小于0.3 mg/L和HPAM水解度为40%~60%时,溶液黏度无明显下降。自由基降解是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降解的主要机理,控制氧含量、抑制聚合物自由基降解是提高聚合物稳定性的技术关键。在80~95℃油藏,采取无氧配注与新型聚合物驱技术,或在HPAM溶液中加入少量交联剂形成低度交联聚合物溶液,可以明显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性能,取得良好的矿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双河油田高温聚合物驱应用情况,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实施了聚合物驱井网优化技术、油层改造技术、注聚全过程调剖技术、动态调配技术等相应的综合调整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改善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更新改造项目评价的“有无对比”法,以双河油田Ⅱ5层高温聚合物驱和优化水驱数模结果为对比基础,探讨了聚合物驱经济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进行了现金流量分析和盈亏平衡界限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双河油田Ⅱ5层高温聚合物驱试验经济效益较高,其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可行。  相似文献   

20.
统计双河油田Ⅳ1-3层系聚合物驱吸水剖面资料发现,聚驱过程中层间和层内都存在吸水剖面返转的现象;层间吸水剖面具有变化类型多、差异大的特征,其中低渗透层返转时机晚、返转频率低、不吸水层数多,聚驱过程中累计吸水量和平均吸水强度也最低;纵向上含油层位越多,聚驱调整吸水剖面难度越大。从层内吸水情况来看,河道和河口坝砂层吸水剖面周期性返转,席状砂砂层层内吸水变化小,厚油层底部吸水强度大。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采取调剖或分注、分层分质的注入方式,提高低渗透层动用程度,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