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引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环境偏好矩阵为分析手段,建立传统园林空间构成与环境心理的对应关系。认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建构在多变而复杂的特征背后蕴含着清晰的认知逻辑,体现在“易读性”与“神秘性”的辩证脉络之中,两个因子相对相生,互为补充,建立了有序基础之上的丰富与多样,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发展的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审美情趣的创造。传统园林以人为主体,从人对园林的观赏角度,相互渗透人的运动以及时间、空间的关系,从而使人在游赏之间感受园林的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3.
多角度阐述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建设的痛点,指出在大数据、物联网、5G、AI等技术逐步落地的当下,对现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理念、标准、规范进行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计算性设计实现了种植设计的智能化,梳理计算性设计在种植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方法综合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叙述性综述分析法,归纳计算性设计在种植设计中的概念及分类,统计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方向的变化趋势,并总结具体的应用情况。 结果计算性设计在种植设计中经历了参数化设计、算法设计和生成式设计3个发展阶段:1)参数化设计应用最广泛,常用于城市公园内的植物群落配置设计;2)算法设计包括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和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CA常应用于城市森林中仿自然的植物群落配置设计,MAS多用于组织多方共同设计;3)生成式设计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 DNN)和混合智能系统(hybrid intelligence systems, HIS),目前多应用于城市公园的植物空间布局设计中,但生成结果不稳定且精细度不足。 结论计算性设计提升了种植设计的科学性,但仍需在种植设计共享数据库搭建、将质性因子融入算法、智能系统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向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景观意象感知是传播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尚不多见。首先以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园亭为研究样本,遵循意象传播中主客体交流的规律,综合利用游客GPS数据和问卷数据挖掘游客感知热点园亭;然后采用主客观融合的综合赋权方法,对热点园亭的景观意象因子进行权重解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建立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体系,并探明园亭景观意象感知的形成与传播途径,揭示园亭景观意象感知评价的意义。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量化游客对于园亭景观意象要素的主观认知,其中的意象因子感知权重与游客感知满意度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景观意象要素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游客感知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工艺美术领域中,有无数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形象为内容的作品,面对这悠久的历史及其艺术成就,有必要初步梳理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与古典园林的关系。中国古典工艺美术表现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粗略地分为初始期的先秦至唐代与成熟繁荣期的元明清时代两大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园林为题材的各类古典工艺美术品众多,而且其表现能力也日益成熟,这不仅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风貌在工艺美术领域得到展现,反过来也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水图绘与园林空间之间多重结构性关联,通过路径、构图与视觉3组模式解析搭建兼顾绘画与造园的分析框架。以北宋时期3幅经典山水立轴为例,系统梳理其形式结构与文本素材,总结出提示性路径、层化的山体、连续运动视点3组绘画中的模式,并与园林实例进行关联性验证,提出迂回编织布局、空间分隔与渗透、“反衬式”布景3种“绘画-园林”的空间转换方法。在概念层面,并置引介中西方绘画与空间分析法,形成2种话语体系间的互证与互补;在认知层面,重构绘画-空间解读的视角;在方法层面,论述由绘画映射至空间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城市街道绿化结构的演变和优化是评价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中国的典型城市上海,街道绿化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减少空气污染以及提供居民休憩空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城市街道绿化质量,深入探究上海市中心城区在2013—2019年之间的城市街道绿化结构演变规律。 方法基于时序街景图像数据,利用DeepLabV3+语义分割技术,详细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街道绿化结构的空间和时间演变规律。 结果2013—2019年,上海城市街道绿化结构中的植物视觉要素占比有所增加,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视觉要素占比分别增加了25.09%、19.32%和42.39%。在街景的地理空间分布中,2019年综合性城市街道绿化结构(乔-灌-草)的数量相比2013年增加了23.99%,尤其是浦东新区和杨浦区的绿化结构增量变化更加明显。表明了城市街道绿化结构要素和绿化结构的增量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 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绿化监测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城市街道绿化结构演变规律,为城市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了维护和增强城市绿化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Model与Revised Drift Flux Model模拟分析了居住区室外开敞空间中PM2.5、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利用行为制图建立场地中居民活动与PM2.5、PM10浓度分布的时空映射,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IT-1)评估了... 相似文献
11.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园林文化交流背景下,重点围绕18世纪法国地图学家、版画家及建筑师勒胡日出版的《英中式园林》丛书,介绍了丛书出版的时代背景,对书中表现中国园林的版画进行了研究,推测考证其原画来源,从表达技巧以及构图模式等方面进行多版对比分析,展示了勒胡日在《英中式园林》中对中国园林认知的表达。同时还解析了《英中式园林》在欧洲出版并传播的意义,以期对中西园林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园林对世界影响的历史研究做出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从育景和造景两方面解析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的特点和经验,揭示蕴含在园林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花木4个层面的气象育景功能;从时间、空间、感知3个维度提炼气象造景的特点:由时现景、借物构景、多感交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经验对当代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启发,包括融合育景和造景功能,构建与气候为友的安全、舒适、优美的城市;借气象造景修复人与气候的关系,激发全社会主动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