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章以城市荒野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的理念、展示的方式以及呈现的状态将其划分为映像的荒野、片段的荒野、再现的荒野以及标本的荒野等四种类型,并对其进行风景园林学研究。文中探讨了四种类型城市荒野景观的形成因素,研究了这些荒野景观的设计手法以及形成环境带给使用者的印象与感知。城市荒野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追求,更是一种践行的态度,设计师们包容且多元的设计理念表现出对时间的尊重。文章最后肯定了城市荒野存在的意义,并对多元的城市荒野景观设计探索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著: 《风景园林》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3.
周详  李哲 《新建筑》2024,(1):148-154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通过设置4个实践模块,即景观社会观察、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治理转型、乡村振兴研究,探寻一种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效联结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专业实践方式。提出:打破“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之间的内外壁垒与上下隔阂,创造一种“多相律”景观平衡、共融发展的模式,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方法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城市的扩张、转型和收缩等进程为城市荒野景观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可能.在物理范畴上,城市荒野景观指生态过程基本维持以自然为主导,且具备类似自然荒野野性表征与功能类型的城市空间.隐含在城市中的荒野景观片段,其存在与持续得益于有限程度的人工管理和对自然做功的最小干预.由于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共同作用与相互抗衡,城市荒野景观往往...  相似文献   

6.
何伟  冯越强 《风景园林》2007,(2):102-104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舒适、愉悦、宜人的人居环境。通过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要考虑的功能因素、风景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关系、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创新的方法、中国与外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差异等问题的论述,探讨了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在地产开发中提倡在早期规划阶段介入的重要性,回顾一个国际性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团队用“国际化的经验、地域化的实践”探索植根于基地特质的风景园林(景观)实践的相关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20,27(4):50-55
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正面临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保育研究为城市植物景观提供了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关键种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重要生态功能,综述国内外关键种的研究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体系的设计框架。从环境要素设计、关键种选择与吸引、植物筛选及种植、营巢生境与庇护生境设计、踏脚石生境与迁徙廊道设计等方面探讨关键种与城市植物景观协同共生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提供风景园林实践中以关键种与植物景观协同共生来提升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归纳、设计框架和应用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媛   《中国园林》2022,38(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0.
风景园林视野下的城市中的荒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中的荒野是珍贵而脆弱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而在城市迅速扩张过程中,以自然本身的进程进行演替的荒野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梳理了荒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以及在美国、欧洲及中国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与荒野的联系,论述了城市环境中荒野的特点及价值,并以城市中不同尺度下的荒野景观实践为例,探讨未来城市中的荒野面临的挑战以及荒野如何与城市人居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肩负着新的使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科学型硕士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设计1”为例,在分析国家战略下的学科发展新趋势、人才培养新目标两方面课程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时代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实践“产学研用多维融合”的新要求。进一步把握机遇与挑战,提出了课程实践新方向包括国家战略导向突破选题普适瓶颈、前沿热点问题激发研究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团队优势互补、重大建设项目推动产学研用联动4个方面。之后分别从产、学、研、用4个角度,总结出课程实践的具体策略包括课程选题时效性、前沿技术应用性、团队组织灵活性和教学实践创新性,并详细论述了4项反馈成果,以期为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方向指引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袁牧  梁斯佳 《风景园林》2021,28(9):47-51
城市更新所面对的复杂城市发展问题,无法通过单一学科体系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就解决.风景园林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承载着不可取代的专业作用.通过回顾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作用,阐述专业实践在城市更新领域方法论层面上的契合关系,并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城市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为导向,探讨风景园林专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能够发...  相似文献   

13.
杨锐  侯姝彧  曹越 《中国园林》2021,37(7):6-12
山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核心,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是基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核心思想,在"人与天调"的实践观下形成的实践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的山水营建实践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地"和"时"分别对应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营建"是...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text we take a closer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ilderness metaphor of the Zwischenstadt, that is, fragmented urban landscapes in Germany. We trace the metaphor's meanings back to its origins in the conservative cultural criticism of Wilhelm Heinrich Riehl of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wilderness’ in today's urban and landscape planners’ positions. Our aim i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of wilderness, as well as those of city and cultural landscape,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ppear. We point out that different values can be attached to each individual meaning. These evaluations depend o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atterns and on one's own world view. We apply the insights thus gained to identify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Zwischenstadt used by urban and landscape designers.  相似文献   

15.
臧鑫宇  王峤 《风景园林》2017,24(4):21-2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理论和实践研究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性和实效性需求,探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以生态城市设计和绿色街区的既有研究为基础,构建绿色街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从绿色开放空间、绿色街道、绿色建筑等方面提出景观生态导向下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具有实效性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莎  崔旭辉  陈镜雅  匡纬  杨鑫 《中国园林》2023,39(11):132-138
关于国际风景园林领袖对行业的时代引领贡献有待深入研究。希尔维娅·克罗女爵是20世纪“二战”后英国国土风景再塑的先锋领袖,以大量理论书籍、实践作品、国际影响力对风景园林行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分析希尔维娅·克罗女爵的职业履历,讨论“二战”刚结束时,英国风景园林职业在未被社会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希尔维娅以先锋思想为刃,划开时代的重重局限,以整合国土风景为核心的本质认知,奠定了英国林地风景管理原则,提出了应对工业扩张的风景园林方案,开启了英国景观规划与景观视觉影响评估新篇章,并以“技术实践-学术理论-景观政治”领导力模型引领国内外同行,开辟英国现代风景园林引领国土风景再塑的航道。  相似文献   

18.
费凡  岳邦瑞  聂静 《中国园林》2024,40(4):77-81
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 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 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 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 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 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 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 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 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 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 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 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 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钟和丽  罗越  林广思 《风景园林》2022,29(7):97-102
随着风景园林学科对设计与研究内在关系的关注,以更科学地搜寻设计问题、更合理地制定设计任务书为目标的风景园林策划的研究非常必要,但目前风景园林策划存在方法程序指导性弱、实践案例少等研究空白。以深圳市4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描述各城市公园案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归纳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风景园林策划工作程序,由目标预设、实态调查与分析、概念与空间构想、目标论证、策划表达和后评估6个阶段构成。倡导在设计过程的开端,通过风景园林策划对城市公园的选址、类型、功能、规模和布局等设计要求及内容进行详细论证,以加强作为设计依据的设计任务书对方案设计与建设的准确指导,从而提升设计效率,保障设计效果。研究结果为城市公园的风景园林策划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视化操作框架,提高风景园林实践中设计依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