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欧洲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历经百年,具有相对完善的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与成熟的管理经验。对与中国国家公园相近的隶属于IUCN II类自然保护地的欧洲国家公园进行分析梳理,依据分区数量将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模式归纳总结为3种类型,即2类分区、3类分区和4类分区,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国家进行管理分区依据、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对中国现行国家公园管理分区提出复合性、灵活性与可操作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智聪  彭琳 《风景园林》2020,27(6):73-80
分区规划是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处理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社区管理和访客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保护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梳理分区规划发展脉络,总结分区的多学科缘起,以及在世界国家公园与保护地领域和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应用与发展;在分析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日本现行国家公园分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国际上国家公园分区规划呈现出分区目标综合、分区政策细致、分区技术科学、分区决策机制灵活等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中国国家公园分区规划提出确定目标体系、进行价值研判、确定保护和利用强度,从而形成分区的技术路径,并强调行政管理的简化诉求与技术方法的精细趋势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中常用的空间分区方法存在管理目标和内容不够精确、与生态系统的层级性和动态性不匹配等缺陷。中国南方地区的国家公园普遍面临土地权属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等情况。探索基于管理目标导向的层级化空间管控划分方法,对更科学、精准、经济地实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提出生态空间管控单元概念和耦合管理目标的多层级空间管控体系,对比分析生态空间管控单元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建构框架和流程。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案例,基于上述方法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数据进行生态空间管控单元的建构。【结果】生态空间管控单元体系的建立,将南岭国家公园原有的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划进一步细分为16类管控单元并建立了相应的正负面行为清单;以自然演替方式为主的严格管理区域占总面积的比例,从二分区制的51.06%提高到管控单元体系划定的85.54%。【结论】生态空间管控单元的提出与应用,使得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强度和精确度得到有效提升,并可进一步支撑地役权保护等专项管理工作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国家公园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便是极端自然灾害。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教科文组织以及各国家公园管理部门针对“灾害”类自然现象,积极进行管控模式革新的同时,各国国家公园相关管理部门对“灾害”类自然现象的积极科学价值仍尚未达成共识,管控守则与策略均处于探索阶段。在概念阐释基础上,梳理“灾害”类自然现象的科学定义;再解析如何通过管控定位、管控人员、管控策略,在全球国家公园“灾害”类自然现象先锋案例的具体实践;最终聚焦于明确中国国家公园在应对“灾害”类自然现象中所涉及的经济平衡、科研建设、原住民培育、国际联防4方面存在的真实困境,并探析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为人类提供颠覆性体验和学习自然的可行性,进而指导中国国家公园管控模式的完善,为中国甚至是全球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革新提供牢固的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提出慢行交通分区规划的概念的基础上,以上海中心城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城内不同区域的出行特征、交通条件、风貌资源等情况,对中心城进行慢行分区,并针对不同分区的慢行需求,给出相适应的慢行策略,提高慢行交通规划的针对性及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6.
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分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晨阳 《中国园林》2007,23(4):13-17
分区是实施规划管理目标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与国外国家公园分区制相比,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着多种分区类型,并且对各类分区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分区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不仅影响到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效,也将影响到国家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统一性。通过分析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在分区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各种分区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建立了适应我国风景名胜区特点的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3个问题:风景区评价技术、核心景区划定、分区与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7.
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年兴 《中国园林》2003,19(7):17-19
环境保护呼声的增强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已经使中国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分析了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国外国家公园的保护分区模式的基础上,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探讨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分区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调”的完成、“三区三线”划定要求的提出及城乡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的持续,基于“三调”数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区管控研究成为新热点。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建设用地管控历史脉络的梳理,阐述了基于“三调”数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分区管控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并构建了四级分区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J区为例,通过“三调”数据的分析,总结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分区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发展特征,进而提出分区管控策略,即城镇空间实行以“指标+规模”为主的管控,农业空间实行以“提质+减量”为主的管控,生态空间实行以“拆减+修复”为主的管控。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家公园的分区制度在百余年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厘清其政策、分区制度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理解国家公园制度的潜在发展路径。该文查阅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的主要政策文件,梳理美国国家公园不同时期分区制度的内容及特点,挖掘其演变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思想,总结出美国国家公园分区制度的历史分期及特点。本研究认为,美国国家公园分区制度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无成熟分区制度阶段(1916年—1966年)、土地分类分区阶段(1967年—1977年)、管理分区阶段(1978年—2000年)、灵活设置阶段(2001年至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机构改革,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处于重构之中,既需借鉴国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魅力景观体系,也需传承我国历时千年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崂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随着城区空间用地不断向景区空间拓展,逐渐由景城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景城融合渗透发展。以崂山风景区为例,从景城动态演变、景区多线矛盾、景区业态制约、景村历史遗留矛盾等方面,对景区保护、景城协调、景村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优化景区功能分区、转变景区管理方式、创新景区村庄模式提出景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提出三区变两区、打开崂山景区、打破门票经济、盘活特色村庄等建议。坚守底线提高生态管控质量,并激活景区活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2.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5.
钟乐  赵智聪  唐佳乐 《中国园林》2022,38(10):116-120
中国已正式设立5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直接响应国家公园三大理念,是联系国民和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纽带,将成为国家公园设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亟待构建相关规划框架。系统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探索和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辨析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相关国际通用术语,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三大规划理念、5点规划思路,提出了前置分析、生态体验规划、解说教育规划、管控规划和保障规划五大板块的规划流程及其技术方法。明晰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规划框架构想,对于政策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某城市新建轨道交通隧道下穿既有地面道路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MIDAS/GTS-NX有限元程序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模拟,探索了影响分区参数及关于几何近接度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区域划分方法,并进行了现场实时监测,进一步提出了类似工程防控工程结构产生过大变形的建议措施。研究表明: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较好,数值计算模型建立、参数选取、步序设置及基于此开展的影响分区研究合理可信,可用于类似工程的模拟分析;不同地质条件决定了强弱影响分区界限净距,影响级别强弱随地质条件劣化而变化显著,一级(强)和二级(弱)影响分区界限最小和最大理论净距分别为0.3705D和1.5911D,而二级(弱)和三级(无)影响分区界限最小和最大理论净距分别为1.871 7D和3.608 8D;现场监测数据显示该工程施工设计合理可靠,且建议重点考虑地层地质条件、施工工法、现场动态化监控量测、附加荷载分布及加固处理方式等影响因素,以防控工程结构变形过大而引发工程事故。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对国土空间格局和"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支撑依据。本文旨在探讨"双评价"结果与"三区三线"划定如何科学合理对接,并对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的细化进行探讨。提出,"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预判,"三区三线"需要结合地区的整体战略进行因地制宜的多视角研究,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双评价"预判需要与现行管控边界、发展实际进行校核,应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只增不减"、"基本农田总量不变"、"城镇开发边界集约利用"等基本原则,最终明确国土空间的"三区三线"。建议国土空间以"三区一网络"全域全覆盖的功能分区、以"三线一附加"的细化"三线"刚性控制线体系来实现统筹管控,构建覆盖全域、上下传导的空间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对身体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 市4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使用BRAT和SOPARC方法分别 对公园活动场地的条件和游客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利用 SPSS统计软件,辅以访谈数据,对游客属性、身体活动水平 与场地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未能 充分满足游客开展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需求;2)不同属性群 体关注的场地条件不同,但都非常看重休憩设施和阴凉程度; 3)静止活动受周边环境、休憩设施和阴凉程度影响明显,中强 度活动基本不受场地条件影响,高强度活动受地形变化和阴凉 程度影响较大;4)中高强度活动多发生在具有康体设施的区 域,但该类设施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多年龄段的活动需求。提 出了提高亚热带地区游客身体活动水平的公园规划措施,包括 增设休憩设施和遮阴性绿植,并搭配芳香植物;设计多变的地 形,增加场地趣味性;增设多年龄段康体项目与遮蔽设施;划 分平整块状空间鼓励集体活动;通过事件策划吸引青少年参与 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