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认知地图的方法研究与分析了城市公园环境,并选取长沙烈士公园路为案例区,对环境认知和烈士公园路径测试阶段进行了探讨,指出该公园作为市民以及游客的公共开敞空间,是一个既有纪念性质,又有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典型性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2.
李辉 《华中建筑》2009,27(9):139-140
地形的设计改造是城市公园设计施工中的重要因素,在遵循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改造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思考其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最终做好城市公园地形设计与改造。该文从实际出发,通过介绍衢州月亮湾公园在地形设计改造中的成功经验,简要阐述了城市公园地形设计与改造的各项要点以及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杭州积极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进程,力争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公园作为人与自然链接的关键载体,由于尚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其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难以显化。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广泛应用,还阻碍了项目的整体效益优化,同时也使决策者难以依据科学和系统的数据做出明智的选择,进而导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低效。立足行业发展趋势,针对目前风景园林行业在系统化、普及化以及可操作性价值评估体系方面的不足,以生态、经济、社会3个维度为着力点,对效益进行综合价值认定,搭建包含生态调节、生物多样性、健康舒适、创新活力在内的多维度评价框架,构建一套适宜杭州城市生态空间特征的景观绩效评价体系。以杭州塔山公园为案例,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实证验证,以期为杭州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提供一种可量化考核的绩效评估手段,以及对未来建设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是我国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导向的体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承担起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质量、活化地区空间等功能.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展开,城市居民对公园的需求不断增加,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建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城市公园体...  相似文献   

5.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背景,结合对美英城市公园运动时期公园建设思想和成果的回溯,从表征与本质两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公园的3个原初属性,包括:风景化的自然——基于健康的自然性、城市中的乡野——基于公平的休闲性以及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基于民主的社会性。在此基础上,对照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个“回归”的建议,即从宏大叙事回归日常生活、从人工化回归自然与乡野以及从城市设计、生态设计回归风景设计,为公园城市研究提供关于“公园与城市”关系的一种“前提假设”认知。  相似文献   

6.
杨云峰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09,25(12):76-79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导致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的影响.首先从中国城市新区建设的现状切入,分析忽视原有场地的优势资源,一味的拆除、改建是城市新区建设的主要误区.其后提出应对误区,需要从更深层面认识自然、正确理解场地特征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风景园林师应加深对场地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认识,以营造的自然作为园林设计的主体.最后,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介绍如何在城市新区营造富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7.
周娴  靳思佳  车生泉 《中国园林》2012,28(5):99-103
植物群落是城市公园发挥景观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营造不同私密程度的群落空间是实现其游憩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私密度关系量化研究对空间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城市公园可进入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结构和空间特征进行调查,计算覆盖度、围合度、空间宽高比(D/H)、面积4个空间特征指标,并用SD法将空间私密度量化.以空间特征指标为自变量,私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得到方程:Y=2.182X1+ 2.185X2 - 0.425X3 - 0.001X4 - 1.75(R2=0.907),其中X1为覆盖度、X2为围合度、X3为D/H、X4为面积、Y为私密度.结果表明4个空间特征指标均与私密度显著相关,经验证,方程能反映空间特征和私密度的关系.对一800m2样地进行初步的空间设计,固定其面积和D/H,可通过方程控制围合度和覆盖度使不同层次空间满足其私密度需求,从而指导空间划分和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8.
雷家兴  张垒 《城市建筑》2022,(24):190-192
一个好的名称不仅可以增加公园的知名度,还能成为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名片。本研究以成都某公园为例,探索城市公园命名优化的思路和建议。研究结合地点命名的一般规则,从蚂蜂窝、携程等网站上筛选排名靠前的国内外知名城市公园,分析和归纳知名公园命名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围绕案例公园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公园名称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功能契合、统揽园区、挖掘历史典故、以公园空间特点命名、采用大小名组合等多种方式优化公园的命名。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适儿化建设理念应贯彻因地制宜、儿童优先、安全健康3大改造原则。从项目概况、现状问题分析、公园适儿化设计思路、节点方案设计、照明设计5个层面,细致阐述了适儿化的景观设计手法。为今后城市公园的适儿化设计研究与发展,提供可靠的案例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丽 《中国园林》2003,19(10):69-72,T002,T003
随着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传统的自然景观模式公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协调好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成为城市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大明湖公园的改造设计为例,对改造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方法和规划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一种基于自然景观模式的公园改扩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专类公园发展与城市绿地服务供给密切相关。综合运用样本数据特征分析和关注度图谱分析,对1980—2019年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的专类公园文献样本进行研究,将城市专类公园研究历程划分为平稳查究期、查究发展期、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总结各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特征。从景观功能、规划设计、绩效评价3个维度对15类专类公园研究内容进行关注度图谱等级分析,对当前专类公园总体研究重点进行评述,并结合外文文献分别从专类公园功能价值、空间格局、绩效评价3个方面提出研究展望,突破了以往对专类公园个体类别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12.
郭茹  王洪成 《中国园林》2024,40(3):89-94
城市公园体系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空间组成,合理评估其游憩服务覆盖绩效有助于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公正。统筹评估不同规模城市级、社区级公园的游憩服务覆盖范围差异,从游憩服务供给效率和游憩服务承载强度两方面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体系,并以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体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在各街道单元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差异。结果表明,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在各个街道单元呈现显著不均衡特点,从高到低5个等级的街道单元个数占比分别为11.11%、12.70%、39.68%、20.63%、15.87%。其中,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相对较低的街道单元数量是相对较高的街道单元数量的1.53倍,多分布于市内六区中心区域或东西侧、东南侧的边缘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多层级多类型城市公园体系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及公园体系规划布局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解雨歌  洪婉婷   《风景园林》2022,29(6):63-69
人的景观认知对于城市绿色空间优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此类研究仍由主观认知经验主导,缺少客观测度方法支撑。引入人因工程学视角,界定人因耦合系统下的景观认知对象,总结人因场景构建及测度技术方法,梳理人因耦合的景观认知相关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研究内容:1)景观认知产生机制;2)景观认知主体评价;3)景观认知行为效应。从城市-社区-场地三重维度解析人因视角融合下的景观认知研究发展趋势,阐明开展此类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邱文  贺利平  钟乐  王姗 《风景园林》2023,30(4):78-86
目的城市公园能显著提升城市人群的健康福祉水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其公平分配是城市尺度下环境正义领域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方法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例,从路网、公园吸引力、出行概率、出行模式4个维度优化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各居民点的公园可达性,引入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公平性指标以及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对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情况进行测度。结果结果表明:1)南昌市各区域间公园可达性水平分异显著,新区和旧城中心区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2)公园可达性空间布局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公园资源与人口密度失配;3)提升公园服务能力和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均可以提升公平性,但通过降低居民出行成本获得的提升比较有限。结论通过提出公园可达性优化方案并进行绩效评估,可为优化公园空间配置、保障环境正义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给城市的公共安全、卫生与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采用总结归纳法阐述了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导致疫情暴发的历史现实,解读了疫情触发的城市公园改革,发现城市公园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应对疫情时,城市公园中的自然要素可作用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者本身,从而对传染性疾病起到抑制作用。在社会防治过程中,城市公园可通过提供户外绿色空间、作为搭建临时医疗场所的场地,以及进行公园运行管理等方面对疫情防治起到支持作用。再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和引用论证法加以分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华  高骆秋 《中国园林》2012,28(5):47-50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以山地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布局与行政分区方面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总结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忆湄  郭巍 《风景园林》2022,29(6):128-134
传统舆图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图示智慧与图示力量,诠释了古人对于空间的感知与创造,其内涵与价值仍有待挖掘。解读传统舆图的制图学内涵有利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空间图示体系。以城图、河渠图、路程图等不同专题的传统舆图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传统舆图的图示体系,即传统舆图在空间视角、空间要素、描绘层次与叙事表达4个层面上的图示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舆图图示体系与当代地图术(mapping)的相似性,将传统图示智慧应用于清西陵风水形势mapping的绘制,为传统舆图图示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考视角及实践线索。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园声景特性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华  孙春红 《中国园林》2009,25(7):28-31
采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公园声景构成及其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和声景的好感度与协调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声景由人工与自然声景构成,其中人工声景占主体;声音种类和强度的时间变化均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公园游客数量等密切相关,一般上午10:00,公园内的声音以自然声为主,10:OO后,人工声逐渐增多,下午公园的声景特点与上午相似,公园声景的年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声,其他声音的年变化差异不明显;公园声景的协调度排序与好感度排序基本相同,好感度高的声景,其协调度往往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