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地形的设计改造是城市公园设计施工中的重要因素,在遵循城市公园地形设计改造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入思考其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最终做好城市公园地形设计与改造。该文从实际出发,通过介绍衢州月亮湾公园在地形设计改造中的成功经验,简要阐述了城市公园地形设计与改造的各项要点以及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是我国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导向的体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承担起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质量、活化地区空间等功能.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展开,城市居民对公园的需求不断增加,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建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城市公园体... 相似文献
4.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背景,结合对美英城市公园运动时期公园建设思想和成果的回溯,从表征与本质两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公园的3个原初属性,包括:风景化的自然——基于健康的自然性、城市中的乡野——基于公平的休闲性以及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基于民主的社会性。在此基础上,对照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个“回归”的建议,即从宏大叙事回归日常生活、从人工化回归自然与乡野以及从城市设计、生态设计回归风景设计,为公园城市研究提供关于“公园与城市”关系的一种“前提假设”认知。 相似文献
5.
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导致城市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受到巨大的影响.首先从中国城市新区建设的现状切入,分析忽视原有场地的优势资源,一味的拆除、改建是城市新区建设的主要误区.其后提出应对误区,需要从更深层面认识自然、正确理解场地特征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风景园林师应加深对场地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认识,以营造的自然作为园林设计的主体.最后,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介绍如何在城市新区营造富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私密度关系研究——以杭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群落是城市公园发挥景观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营造不同私密程度的群落空间是实现其游憩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私密度关系量化研究对空间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城市公园可进入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结构和空间特征进行调查,计算覆盖度、围合度、空间宽高比(D/H)、面积4个空间特征指标,并用SD法将空间私密度量化.以空间特征指标为自变量,私密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得到方程:Y=2.182X1+ 2.185X2 - 0.425X3 - 0.001X4 - 1.75(R2=0.907),其中X1为覆盖度、X2为围合度、X3为D/H、X4为面积、Y为私密度.结果表明4个空间特征指标均与私密度显著相关,经验证,方程能反映空间特征和私密度的关系.对一800m2样地进行初步的空间设计,固定其面积和D/H,可通过方程控制围合度和覆盖度使不同层次空间满足其私密度需求,从而指导空间划分和构建工作.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名称不仅可以增加公园的知名度,还能成为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名片。本研究以成都某公园为例,探索城市公园命名优化的思路和建议。研究结合地点命名的一般规则,从蚂蜂窝、携程等网站上筛选排名靠前的国内外知名城市公园,分析和归纳知名公园命名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在此基础上围绕案例公园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公园名称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功能契合、统揽园区、挖掘历史典故、以公园空间特点命名、采用大小名组合等多种方式优化公园的命名。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适儿化建设理念应贯彻因地制宜、儿童优先、安全健康3大改造原则。从项目概况、现状问题分析、公园适儿化设计思路、节点方案设计、照明设计5个层面,细致阐述了适儿化的景观设计手法。为今后城市公园的适儿化设计研究与发展,提供可靠的案例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然景观模式的城市公园改造综合分析--以济南大明湖公园改扩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传统的自然景观模式公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协调好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成为城市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大明湖公园的改造设计为例,对改造前期的调查研究、分析方法和规划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一种基于自然景观模式的公园改扩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绿
地与健康关联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注。哈尔滨市秋季较适宜恢复性活动发生,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哈市秋季不同空间特征
公园场景对健康恢复性影响差异,选取城市
公园6个典型秋季场景,针对其开放程度与自
然程度进行健康恢复性分析,对61名受试者
观看场景视频时的生理指标被同步记录代
表其压力水平,注意力恢复水平进行问卷调
查。结果表明:空间特征对环境健康恢复性
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公园场景中,给人以视线
围合感,并且能看到远景的半开敞空间的恢
复性更好,并且具有地形元素的场景恢复性
显著好于其他场景。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化消费场景已经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在
“公园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值得关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成都主城为例,分析文化消
费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探索各类城市公园在文化消费空间集
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商业、交通和公园等因素会对其空间
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城市公园是其空间集聚的重要因
素,不同类型公园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分异。在城市北部,处
于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公园呈现出对文化消费空间的不稳定影
响;在城市南部,新建的综合公园更能吸引文化消费空间。结
果所揭示的文化消费空间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建
设趋向多元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对城市绿地景
观的空间倾向性,对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园体系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空间组成,
合理评估其游憩服务覆盖绩效有助于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的公平公正。统筹评估不同规模城市级、社区级公园的游憩
服务覆盖范围差异,从游憩服务供给效率和游憩服务承载强
度两方面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体系,并
以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体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在各
街道单元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差异。结果表明,天津市市内
六区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在各个街道单元呈现显著
不均衡特点,从高到低5个等级的街道单元个数占比分别为
11.11%、12.70%、39.68%、20.63%、15.87%。其
中,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相对较低的街道单元数
量是相对较高的街道单元数量的1.53倍,多分布于市内六区
中心区域或东西侧、东南侧的边缘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多层
级多类型城市公园体系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及公园体系
规划布局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避雨设施作为城市公园内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对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起着避雨停留、保障安全的关键作用。以福州沙滩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这3个群体在公园不同路面上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对应3个群体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对公园不同路面赋予时间成本,从而分析避雨设施的可达性,此方法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避雨设施的服务情况;2)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较好,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在0~30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行走面积的86.86%、84.27%和75.61%,占据了大部分服务区域;3)福州沙滩公园的避雨设施服务能力较好,可以同时承载1 584人进行避雨,接近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90%。城市公园避雨设施可达性研究是衡量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期为公园建设者合理规划布局公园内部设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作为邻里可达性较高且免费的场所,是体力活动发生比较频繁的空间载体。以哈尔滨市4个典型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初冬季节(2017年11月25日—12月2日)共7天、每天6个时间段的无雨雪晴朗时间,采用无人机(UAV)观测手段,基于SOPARC(体力活动观察系统)观测框架,4名观察员同时对每个公园进行观测。首先,依据公园形态、面积、活动场地布局特征规划无人机航线,获取空间特征和使用者数量、属性、活动类型及空间位置数据;其次,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将无人机与同步地面观察数据进行核对;再次,对使用者、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后,结合GIS进行体力活动人群空间密度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冬季体力活动及空间分布情况,指导中国寒地城市公园体力活动空间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城市公园能显著提升城市人群的健康福祉水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其公平分配是城市尺度下环境正义领域研究的关键议题之一。【方法】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例,从路网、公园吸引力、出行概率、出行模式4个维度优化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各居民点的公园可达性,引入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公平性指标以及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对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异情况进行测度。【结果】结果表明:1)南昌市各区域间公园可达性水平分异显著,新区和旧城中心区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2)公园可达性空间布局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公园资源与人口密度失配;3)提升公园服务能力和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均可以提升公平性,但通过降低居民出行成本获得的提升比较有限。【结论】通过提出公园可达性优化方案并进行绩效评估,可为优化公园空间配置、保障环境正义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愈发重视景观所能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以往视觉环境特征主导的城市公园营造方法难以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视觉和听觉作为人们最主要的环境信息感知途径,探索二者与景观体验之间的关系可为优化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新的视角。研究选取了视景感知、声景感知、声源感知和公园功能特征4个维度共计13项指标,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都环城生态区内3类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进行评价,探索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公园主导功能特征与其视景、声景协调时,呈现的总体评价结果相对较好,且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均不相同。研究在揭示案例公园视听感知品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视听交互影响间接提升公园景观体验的思路,为优化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灵活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日益增长,
出现了在城市公园中开展露营活动的新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
城市公园如何更好地支撑露营活动的开展。从游客满意度视角
出发,通过构建城市公园露营满意度指标体系,基于在广州部
分城市公园获取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IPA-Kano模型对城市
公园承载露营活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基本型要素
包括从公园入口到露营点的方便程度、随身财物的安全、消防
安全、疫情防控措施、露营区域的空间充足程度、露营区域的
私密性/嘈杂程度、露营区域的树荫、开放区域大小和草坪的
保养维护水平,是最需要改善的要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包括
停车方便程度和蛇虫叮咬,是第二优先级的待改善要素;不同
要素的露营满意度在不同类型公园间存在差异。旨在提高城市
公园满足居民露营需求的能力,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共
享方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声景特性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地勘测调研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公园声景构成及其时间变化、空间分布和声景的好感度与协调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声景由人工与自然声景构成,其中人工声景占主体;声音种类和强度的时间变化均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公园游客数量等密切相关,一般上午10:00,公园内的声音以自然声为主,10:OO后,人工声逐渐增多,下午公园的声景特点与上午相似,公园声景的年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声,其他声音的年变化差异不明显;公园声景的协调度排序与好感度排序基本相同,好感度高的声景,其协调度往往也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