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塔东古城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非常重要的勘探领域,尤其是"两台夹一盆"的古地理格局,决定了研究区优越的源储配置和油气运移指向,但近几年的勘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勘探潜力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基于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CT扫描、地球化学数据、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塔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碳酸盐台地类型、演化过程及其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并对塔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塔东古城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受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影响,台地类型呈缓坡—镶边—弱镶边—缓坡—弱镶边开阔台地的演化特征,造就了寒武系盐下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缓坡微生物丘滩、中—上寒武统台缘带丘滩、中—上寒武统及中—下奥陶统斜坡重力流、鹰山组下段缓坡云化滩、鹰山组上段—一间房组颗粒灰岩滩5套储层的规模发育。以台地类型及其演化、有利储集相带为基础和牵引,以储集体分布预测及评价为核心,指出鹰山组下段缓坡云化滩和中—上寒武统台缘带丘滩是塔东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勘探领域。鹰山组上段—一间房组颗粒灰岩滩、寒武系盐下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缓坡微生物丘滩、中—上寒武统及中—下奥陶统斜坡重力流沉积是3个值得探索的风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东部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发育潮坪相、局限碳酸盐台地、开阔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鲕粒滩和风暴沉积等沉积相类型;同时发育下寒武统的泥质烃源岩及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类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在纵向演化上受沉积相带变迁的控制,即在不同的沉积相带中烃源岩的发育不同,泥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类烃源岩中的自云岩类烃源岩形成于云坪环境,灰岩类烃源岩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环境。研究区烃源岩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合肥盆地,白云岩类烃源岩的分布则以东濮坳陷和临清坳陷为最好,灰岩类烃源岩的分布以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对华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以及有机质演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前缘斜坡相、开阔海相、局限海相为有利生油岩相;泥晶灰岩、生物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要生油岩石组合;寒武系辛集组上段、中奥陶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峰峰组为主要生油岩层。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沙井子地区康克林组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一套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物,其岩性自下而上可分为:第一岩性段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砾岩和砾屑灰岩;第二岩性段主要为灰岩与细砂岩或粉砂岩互层;第三岩性段主要为生屑灰岩、核形石灰岩夹砂屑灰岩。根据混合沉积物中碳酸盐和陆源碎屑的相对含量及组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八种形式:①碎屑岩夹灰岩;②碎屑岩与灰岩互层;③灰岩夹碎屑岩;④陆源碎屑散布于碳酸盐基质之中;⑤碳酸盐作为碎屑岩的填隙物;⑥碳酸盐颗粒散布于陆源碎屑之中;⑦陆源碎屑砾石与碳酸盐颗粒混合沉积;⑧陆源碎屑砾石和碳酸盐颗粒散布于碳酸盐基质之中。通过对混合沉积物形成机制的分析认为,混合物主要形成于潮坪至台地环境,海平面的变化严格控制着混合物的类型,碳酸盐沉积与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华北盆地南缘发现寒武系烃源岩及油显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盆地南缘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发现 ,为华北盆地找气指出了新层系、新地区和新领域 ,可望为 2 1世纪在华北找气拓展新局面。寒武系烃源岩出露于安徽霍邱县与河南固始县交界四十里长山地带 ;位于大别造山带北侧华北陆块的前陆盆地 ;处于李四光教授所称淮阴山字型的脊柱隆起部位 ;居于走向南北的背斜核部偏西翼 ,地层平缓西倾 ,东翼断陷被中生界覆盖。据初步观察 ,下寒武统烃源岩有两套生储盖组合 :第 1套由下部沥青质泥页岩段 (生 )、沥青质胶结砂砾岩段 (储 )、上部沥青质页岩段 (盖 )组成 ;第 2套组合由上部沥青质页岩段 (生 )、砂灰岩段 (…  相似文献   

6.
豹斑灰岩(云岩)的广泛发育引起了地质学者的关注,目前其成因机理存在很大争议,因此研究豹斑灰岩(云岩)的特征、成因,以及与储层的关系,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条基干剖面豹斑发育层段的宏观沉积相分析和镜下描述,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同位素等分析手段,详细解剖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和天河板组豹斑灰岩的岩相及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豹斑发育的基质灰岩主要有(含颗粒)泥微晶灰岩和砂屑亮晶灰岩,不同基质灰岩内的豹斑在斑块形态、泥质含量、白云石大小晶形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故可将豹斑分为3类:泥质云斑、含泥云斑和云斑。泥质云斑和含泥云斑主要发育于(含颗粒)泥微晶灰岩中,云斑内部由他形至半自形的泥粉晶白云石晶体组成;云斑主要发育于砂屑亮晶灰岩中,内部由自形-半自形粉细晶(部分中粗晶)白云石组成。(含颗粒)泥微晶灰岩的豹斑灰岩形成于海侵期潮下浅水低能环境,是交替沉积的灰泥质和云泥质软泥受后期风浪扰动或负载压实,再经历埋藏改造,形成纵向上具有韵律特征的云斑。亮晶砂屑灰岩的豹斑主要形成于浅埋藏期,与富镁高盐地层水沿孔渗较好的部位渗透至固结成岩地层中发生渗透回流白云化有关。豹斑内部粉细晶白云石的晶间孔十分发育,该类灰岩能否形成优质储层受控于豹斑在全岩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中下寒武统是四川盆地北部潜在的重要油气勘探层位。以米仓山地区杨坝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剖面实测和薄片鉴定,对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混合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但是两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形成类型复杂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建立了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的混合沉积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廊固凹陷沙三段深层砾岩体油藏埋深在3500m以下,砾石成分以元古界灰岩为主,成岩作用强烈,属晚成岩期。成岩作用主要有3种:压实、胶结和溶解。溶解作用使砾岩体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渗透能力提高,是形成深层砾岩体油藏的必要条件。在高温条件下灰岩的溶解度低于云岩的溶解度,因而云岩砾岩储集层孔隙度较灰岩砾岩储集层发育,油气成藏条件明显优于灰岩砾岩储集层。  相似文献   

9.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河街组沙一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鲕粒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形成碳酸盐-陆源碎屑混积岩,既有成分上的混积,也有纵向地层剖面上的混积层序。北部受物源影响含陆源碎屑较多,主要为碳酸盐与砂、泥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粉砂岩和灰质砂岩为主;南部主要为碳酸盐与泥、页岩混积,成分上以灰质页岩为主。沉积相类型有滨浅湖、浅湖、半深湖等,其中生物浅滩、鲕滩等微相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统广泛发育白云岩储层,但对储层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机制均缺乏深入研究并存在争议。为了弄清该区储层发育特征和成因,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储层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方法开展综合研究,探讨了中—上寒武统主要白云岩储层类型的储集空间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中—上寒武统主要发育有蒸发性潮坪泥—粉晶型、礁滩相-残余结构型、热液-裂缝中粗晶型、表生岩溶-热液叠加型及埋藏-细中晶型5种白云岩储层;各类储层的储集空间、发育演化和分布均受到了沉积环境、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和深部流体改造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控制。通过建立礁滩型、表生岩溶-热液叠加型及蒸发性潮坪型等3种有利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预测了有利发育区。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研究了沾化凹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900m的深度,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在埋深达19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在1900~22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2200~3500m的深度段。200多口井15000余个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这是由有机酸对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的化学反应自由能所决定的。有机酸溶蚀长石的化学反应自由能(-154.49~-17.92kJ/mol)低于溶蚀碳酸盐(46.89kJ/mol)。在2200~3500m深度,沾化凹陷烃源岩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孔隙演化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一套较低成熟度陆相页岩层系,通过岩石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了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孔隙度等信息,分析了矿物成分和有机质含量对孔隙度及孔径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成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主要孔隙类型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微米-纳米级储集空间具有保存液态烃类的储集能力,游离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孔径较大的方解石晶间溶蚀孔隙、重结晶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收缩缝等孔隙中。②页岩储层孔隙度及孔径主要受控于架构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孔隙度与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③埋深2 500~3 500 m是孔隙演化的关键深度段,在此深度区间,有机质生烃排出的有机酸浓度以及压力系数增大区间与孔隙度高值段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几乎都与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有关;抗压实能力强的方解石等碳酸盐晶粒形成的架构空间,以及伴随生、排烃过程的溶蚀作用形成碳酸盐晶间和晶内溶蚀孔隙,均增加了储层孔隙度;生烃超压和溶蚀的匹配作用造成3 500~3 800 m出现孔隙度局部增大的现象,孔隙大小、分布及连通性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presents an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avy and liquid oils from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reservoir rocks in the Tiple and Caracara blocks in the eastern Llanos Basin, Colombia. Samples of heavy oil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Upper Eocene Mirador Formation and the C7 interval of the Oligocene – Miocene Carbonera Formation; the liquid oils came from these intervals and from the Cretaceous Guadalupe, Une and Gachetá Formations. The heavy oil and most of the liquid oils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multiple source rocks or source facies, and showed evidence of biodegradation as suggest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n‐alkanes and 25‐norhopane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mples in the Carbonera (C7 interval), Mirador and Guadalupe Formation reservoirs. These petroleums are interpreted to result from at least two separate oil charges. An early charg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was derived from marine carbonate and transitional siliciclastic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as indicated by biomarker analysis using GC/MS. This initial oil charge was biodegraded in the reservoir, and was mixed with a later charge (or charges) of fresh oil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to Pliocene.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the unaltered oil charge was recorded for heavy oil samples from the Melero‐1 well in the Tiple block, and is inferred to originate from Cenozoic carbonaceous shale or coaly source rocks. Geochemical parameters suggest that oils from the Gachetá and Une Formations are similar and that they originated from a source different to that of the other oil samples. These two oils do not correlate well with extracts from transitional siliciclastic source rock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Gachetá Formation in the Ramiriqui‐1 well, located in the LLA 22 block to the north. By contrast, one or more organofacies of the Gachetá Formation may have generated the heavy oil and most of the liquid oil sampl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heavy oils may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biodegradation at the palaeo oil‐water contact, although deasphalting cannot entirely be dismiss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的分布与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我国南方震旦系广泛分布的地区,川、黔、滇、鄂地区及苏、浙、皖地区,上震旦统碳酸盐岩发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磷块岩、盐岩、菱锰矿、菱镁矿和白云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因此,探讨碳酸盐岩的分布与形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盆地内部钻井岩心与盆地西南缘野外露头观察基础上,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微区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中存在4期碳酸盐胶结:①同生成岩阶段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烃类充注之前,直接从碳酸盐过饱和的沉积水中析出;②早成岩阶段B期和中成岩阶段A期的碳酸盐胶结物与烃源岩中生烃、排烃提供的有机碳源有关;③盆地抬升阶段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受到大气降水等无机碳源的影响。盆地西南缘盒8段储层中的烃类充注始于烃源岩演化早期(80 ℃左右),在早成岩阶段B期就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有机碳源成因的碳酸盐胶结物;盆地内部规模较大的烃类充注发生在烃源岩成熟之后(120 ℃左右),有机碳源成因的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形成于中成岩阶段A期。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早古生代陆壳存在的证据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根据:准噶尔盆地分布最广的上古生界火山碎屑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成分都证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的火山岛弧区:准噶尔北部的奥陶系为陆棚台地相碳酸盐岩,志留系中也发现类似的灰岩巨型滑塌体,表明海盆的基底为稳定陆块;东准噶尔发现了19亿年的古老混合岩: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盆地一直处于陆盆发育阶段,因而得出结论,准噶尔地区早古生代为大陆地壳而非大洋地壳。  相似文献   

17.
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东探区重点勘探领域。近年来古城6井、古城8井、古城9 井相继在中下奥陶统白云岩中获高产气流,展现了该区良好的勘探潜力,而针对寒武系钻探的城探1井、城探2井均未取得突破。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及主控因素成为制约寒武系碳酸盐岩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同位素、主微量元素等各种地球化学分析,对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白云岩中,岩性以颗粒云岩、藻(礁)微生物云岩、角砾云岩以及晶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溶蚀孔洞为主。研究区上寒武统储层分为4类,包括颗粒云岩孔隙型储层、角砾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结晶云岩孔隙型储层以及结晶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研究表明礁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为储层形成的关键;埋藏—热液溶蚀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上白垩统泰州组烃源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泰州组烃源层是国内少有的上白垩统烃源层,其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偏腐泥型,处于低熟—成熟演化阶段。尽管泰州组烃源层厚度较薄(20~30m),但近年来的勘探已发现9个由泰州组烃源层供烃的油藏。泰州组烃源层与电阻率"六尖峰"段相对应,该特征代表了发育于半深湖—深湖、半咸水—咸水环境、以化学成因为主的泥质碳酸盐岩及其有机质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区具有深层震旦系、二叠系产淡水,浅层下三叠统产天然气的特殊性.在充分利用地层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资料综合分析边缘地区各构造保存条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保存条件主要影响因素为盖层、断层、储集层岩性、露头地表水渗入.震旦系和下二叠统为厚层块状灰岩,在构造作用下容易产生裂隙带,为露头区地表水渗入提供通道.嘉陵江组透镜状储集层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嘉陵江组受地表水的影响较小.建议盆地西南边缘地区勘探以三叠系嘉陵江组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有不少油气田的高产层是碳酸岩1)。它们属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相、浅滩相及其前缘的斜坡塌积相类型。因为台缘带是沉积环境的水动能高值带,其上的礁灰岩和内碎屑灰岩往往发育大量的原生孔隙,如生物骨架孔、粒(或砾)间孔和遮蔽孔等;台缘带又是构造变动的枢纽带,沉积物易遭暴露溶蚀和受力变形,也会产生如淋滤孔洞和裂缝等次生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