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食源性致病菌则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在医疗、养殖业等领域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这更加重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居民冰箱卫生状况及食源性致病菌耐药与毒力分析.方法 采集居民冰箱拭子进行大肠菌群、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离鉴定;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纸片法及PCR法进行耐药及毒力研究.结果 120件棉签拭子,大肠菌群、葡萄球菌阳性率48.33%(58/120)、49.17...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口岸通关到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物性风险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耗时长且操作较繁琐,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重要的兼性厌氧寄居菌,也是水源、食品、粪便污染指示菌。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食源性大肠杆菌对兽医和临床常用药品的耐药情况及毒力特征的研究现状,也为指导抗生素在人类临床和动物饲养中的合理应用,控制大肠杆菌耐药株和毒力株在自然界传播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特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重要的兼性厌氧寄居菌,也是水源、食品、粪便污染指示菌。本文概述了国内外食源性大肠杆菌对兽医和临床常用药品的耐药情况及毒力特征的研究现状,也为指导抗生素在人类临床和动物饲养中的合理应用,控制大肠杆菌耐药株和毒力株在自然界传播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是机体为清理衰老、受损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确保机体健康而采取的一种有序性“自杀方式”。食源性致病菌进入机体后可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凋亡以逃离宿主的免疫清除,保证自身生存进而得以在机体内扩散的生存策略。近年来研究表明,食源性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在致病菌诱导宿主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致病菌通过产生相应的毒力因子与凋亡调控因子相结合,引起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本文主要从致病菌毒力因子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和调控方面来阐述食源性致病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可靠、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现如今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其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免疫学、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基于生物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进展,并提出双功能抗体在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食品致病菌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筛查技术提供方法以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膜是细菌抵御不利环境维持群体稳定性的一种常见的群落形态。生物膜状态增强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抗逆性和持久存活力,促进了细菌间的信息传导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生物膜状态显著增强了菌株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提升了可移动元件在细菌间的转移效率,并且生物膜状态下的细菌具备更强的入侵和感染能力,成为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危害。基于此,本文将从生物膜的结构特征与异质性、生物膜对基因突变和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以及群体感应调控等多个角度,简述生物膜状态影响食源性致病菌耐药和毒力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生物膜的生物功能与危害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培训班纪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WHO组织 ,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办的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培训班于 2 0 0 2年 11月 2 5~ 2 9日在北京举办。培训班的目的在于推广食源性弯曲菌分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的标准化检验方法 ,以及这些方法在食源性疾病和抗生素耐药性监控中的作用。培训班的教师分别是 :来自丹麦兽医研究所的Dr.HenrikWegener、Mr.ReneHendriksen、JaneLarsen和Ma ryC .Evans ,来自荷兰动物科学及动物健康研究所的Dr .JaapWagenaar和Mr.Marcel.…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迫在眉睫。在诸多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手段中,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因具有比传统分子及免疫学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等更快速、灵敏、特异、简便以及实用性强等方面优势,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本文将对RPA技术原理及其衍生技术包括直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Direct-RP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流层析技术(RPA-LFD)、重组酶聚合酶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技术(RPA-ELISA)、实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al-time RPA)、RPA微流体等技术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组编辑和调控工具,CRISPR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生物学领域的前进方向。近几年来,CRISPR系统及其相关蛋白(Cas效应蛋白)的工作原理被逐渐揭示,由于其优越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技术在多个领域开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其新颖的核酸酶活性,人们打开了研发核酸检测新方法的大门。本文总结了多种CRISPR/ Cas系统及其在核酸检测领域的应用和局限性,并对其后续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CRISPR/ Cas系统将进一步推动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的研究,并有潜力成为下一代诊断生物传感平台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12.
食品供应的全球化导致食源性疾病传播快、分布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病原检测需要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方法。核酸适配体是可以识别并与多种类型靶标分子的单链DNA或RNA。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易储存。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特点和筛选技术,综述了基于适配体的电化学、比色、荧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质量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开发高效、精准检测食源致病菌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疾病多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威胁个人健康及全球食品安全,因此寻找有效、可靠的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检测技术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食用致病菌检测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在普及食用性致病菌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多重荧光PCR技术原理及在食用性致病菌检测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由食用性致病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隐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通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皮(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制成的即食食品,有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的特点.然而在加工过程中,机械加工手段易使鲜切果蔬受食源性致病菌侵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制约了鲜切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即食鲜切果蔬中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5种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种类主要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弯曲杆菌等。全方位、准确地实现对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培养法和其他检测技术如免疫学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技术不同程序地存在针对目标单一、效率低、灵敏度差等问题。核酸技术则具有特异性强、高通量、分析角度全面等特点,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第二、三代测序技术以及其他核酸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前景。旨在归纳已具备商业应用价值的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上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各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Salmonella enterica ssp. enterica is a foodborne pathogen able to cause disease in both humans and animals. Diverse serovars of this pathogen exist, some of which are host specific, causing a range of clinical symptoms from asymptomatic infection throu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ccording to a 2007 survey by the USDA National Anim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ecal shedding of Salmonella from healthy cows occurs on 39.7% of dairy farms in the United States. Certain serovars are frequently isolated from dairy farms and the majority of isolates from the National Anim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study were represented by 5 serovars; however, genotypic diversity was not examin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diversity of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 loci in Salmonella collected from 8 dairy farms with a previous history of salmonellosis. None of the cows or calves sampled on 2 of the 8 dairy farms were shedding Salmonella, although Salmonella was detected in a cow bedding sample on 1 of these farms. Salmonella populations were discrete on each farm, according to CRISPR typing, with the exception of an Anatum var. 15+ type on farms 5 and 6 and the Montevideo type on farms 1 and 2. One to 4 distinct CRISPR g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per farm. The CRISPR typing differed within serovars, as Montevideo, Anatum var. 15+, and Muenster serovars had no overlap of spacer content, even on the same farm, reflecting between- and within-serovar genetic diversity. The dynamic nature of Salmonella populations was shown in a farm that was sampled longitudinally over 13.5 mo. Changes in serovar from 3,19:-:z27 to Montevideo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first sampling time and 8 mo later, with concomitant change in CRISPR alle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lmonella strains present in smaller dairy herds (<500 head) are specific to that farm and new Salmonella strains may emerg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7.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爆发根源之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与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液相芯片和基因探针技术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技术由单一检测向多重检测的突破,及实现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及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构成的CRISPR/Cas系统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核酸检测,并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展现出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本文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的原理、机制,总结了CRISPR/Cas系统与不同扩增方法和信号输出模式相结合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最后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及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在云南省部分地区采集熟肉制品共115件,按照国标法对熟肉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12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 云南省此六地州的熟肉制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最严重(19/115,16.5%),沙门氏菌(1/115,0.8%),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分析得出多重耐药率为21.1%。所有菌株对达托霉素敏感,对其余的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以耐青霉素(100%)和红霉素(68.4%)为主,沙门氏菌SM-054对6种抗生素耐药,耐药情况较严重。结论根据熟肉样品来源的不同,检出率也存在差异,夏季的农贸市场和饭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较严重,应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加强管理抗生素的使用,确保熟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