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主要是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分析食物中存在的食源性致病菌对于食品安全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传统的以培养为基础的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灵敏度低、检测周期长。本文介绍的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检测和鉴定方面的限制,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检测周期短等特点。核酸法主要包括普通PCR法、多重PCR法、实时荧光PCR法、核酸依赖性扩增、环介导等温扩增和基因芯片技术等。本文主要概述了核酸法在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其优势和不足,同时对核酸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 其反应过程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 降低了对精密仪器和检测场地的要求, 并大幅度缩短了检测时间, 更能满足准确、快速、灵敏、便携的日常检测需求。目前, 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滚环扩增、跨越式滚环扩增、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的等温扩增、链置换扩增、交叉引物扩增9种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扩增原理和优缺点, 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提出了样品前处理、引物设计、结果判读、检测灵敏度、检测通量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期为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口岸通关到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物性风险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耗时长且操作较繁琐,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爆发根源之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与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液相芯片和基因探针技术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技术由单一检测向多重检测的突破,及实现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迫在眉睫。在诸多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手段中,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因具有比传统分子及免疫学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等更快速、灵敏、特异、简便以及实用性强等方面优势,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本文将对RPA技术原理及其衍生技术包括直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Direct-RP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流层析技术(RPA-LFD)、重组酶聚合酶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技术(RPA-ELISA)、实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al-time RPA)、RPA微流体等技术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食品供应的全球化导致食源性疾病传播快、分布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病原检测需要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的方法。核酸适配体是可以识别并与多种类型靶标分子的单链DNA或RNA。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易储存。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特点和筛选技术,综述了基于适配体的电化学、比色、荧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质量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开发高效、精准检测食源致病菌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及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构成的CRISPR/Cas系统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核酸检测,并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展现出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本文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的原理、机制,总结了CRISPR/Cas系统与不同扩增方法和信号输出模式相结合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最后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核酸适配体是一小段经体外筛选得到的寡核苷酸序列,因具备易合成、易修饰、特异性强、稳定性高且广泛结合各种靶标分子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核酸适配体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和作用原理,列举了已经筛选获得的食源性致病菌适配体,总结了9种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目前该技术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可靠、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现如今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其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免疫学、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基于生物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进展,并提出双功能抗体在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食品致病菌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筛查技术提供方法以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也在由传统的培养方式转变为分子检测方式,使得检测方式更加专业化、便捷化,确保能够更加快速精准的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减少食品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的伤害。因此本文针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PCR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不同PCR技术的应用优势,希望可以为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随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先进的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展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化的发展。本文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类出发,深入总结和探讨了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核酸检测新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综述,为研究者开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食源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食源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PCR检测食源致病菌的方法因快速且特异性强而被广泛应用,然而普通的PCR检测方法难以消除死菌残留DNA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因而无法对致病菌进行准确检测。核酸交联剂是一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烷基化官能团的烷基化试剂,目前,在食源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核酸交联剂主要为EMA和PMA。核酸交联剂通过一定方式的诱导可选择性的透过死菌的细胞膜并与DNA产生共价交联,从而强有力的抑制死菌DNA的PCR扩增,达到鉴别死菌和活菌的效果。本文就核酸交联剂在食源致病菌活菌检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相关研究者开发食源致病菌活菌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沈晓玲  李诚 《食品科技》2008,33(1):237-239
目前世界上对核酸食品的利弊争议较多.主要介绍核酸食品的营养保健作用,以及其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途径,以供科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食品检测实验室的致病菌检测能力和水平,提高海产品中致病菌的检测能力,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方法参照GB/T4789.20-2003、GB4789.30-2010等相关标准方法中的要求,分别对样品进行定性检测与鉴定。结果此次考核共发放7类(种)样品, A样品(福氏志贺氏菌)、B样品(副溶血性弧菌)、C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性弧菌混合菌)、D样品(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样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F样品(福氏志贺氏菌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混合样)和G样品(无菌),以上样品的检测满意率分别为100%(5/5)、 97.1%(34/35)、 94.3%(33/35)、 64.7%(11/17)、 100%(35/35)、 92.9%(13/14)和97.1%(34/35)。总满意率为71.4%(25/35),其中疾控系统满意度为77.4%(24/31)。结论参加此次考核的单位大部分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特别是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的检测,有1/3的实验室未能正确检出,提示要提高全省关于海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整体检出水平,相关实验室要加强质量控制管理,尤其是EPEC的检测能力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5.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果蔬加工产品,通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皮(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制成的即食食品,有新鲜、营养、方便、安全的特点.然而在加工过程中,机械加工手段易使鲜切果蔬受食源性致病菌侵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制约了鲜切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即食鲜切果蔬中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5种食源性致病...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病原菌,指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原菌以食品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而传统的控制措施抑菌效果有限,当务之急是寻求革新的食品杀菌技术。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冷杀菌技术,具有安全、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辐照技术对食品中病原菌致死作用的系统描述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食品辐照灭菌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辐照技术的发展、辐照技术控制食品病原菌进展、辐照杀菌机制以及影响辐照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