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以2,2′-联吡啶和硝酸根为混合配体,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钴(Ⅱ)配合物[Co(2,2′-bipy)2(NO3)]2SO4·(H2O)5,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标题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体学参数:a=0.709 32(9) nm,b=1.952 8(2) nm,c=1.684 1(2) nm,β=96.835(2)°,V=2.316 1(5) nm3,Z=2,D=1.495 g/cm3.配合物中每个钴(Ⅱ)离子与两个2,2′-联吡啶分子中的4个N原子、1个硝酸根的两个O原子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新型配合物[Mn(4,4′-bpy)(tca)2](4,4′-bpy=4,4′-bipyridine,tca=trans-cinnamicacid),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目标配合物是Trignnal晶系,P-3空间群,具有新颖的三维结构,主要晶体学参数为:a=3.1755(3)nm,b=3.1755(3)nm,c=1.26751(15)nm,α=90.00°,β=90.00°,γ=120.00°,V=11.069(2)nm3,Z=2。目标配合物具有反铁磁相互作用的磁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邻苯二乙酸,2,2′-二联吡啶和硝酸镉反应生成配合物[Cd_2(1,2-pda)_2(bipy)_2(H_2O)_2]_n(1,2-pda=邻苯二乙酸、2,2′-bipy=2,2′-二联吡啶)。采用红外光谱、差热-热重、C H N元素分析、荧光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a2(1);晶体学参数:a=18.5087(18)nm,b=8.9432(9)nm,c=23.685(2)nm;α=β=γ=90。其基本结构单元由两个Cd(II)原子、两个邻苯二乙酸根、两个2,2′-二联吡啶、两个水分子组成。邻苯二乙酸与Cd(Ⅱ)原子交替连接形成一维直线,相邻的两条直线通过氢键的支撑连接形成一维双链结构。荧光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在504nm处呈现较强的荧光发射(λ_(ex)=350nm)。  相似文献   

4.
在水热条件下,选用间苯二乙酸,4,4′-二(咪唑基-1-亚甲基)联苯两种柔性配体和钴(II)盐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配位聚合物[Co_2(mpda)(Hmpda)_2(bibp)_2]·H_2O[H_2mpda=间苯二乙酸,bibp=4,4′-二(咪唑基-1-亚甲基)联苯]。利用红外光谱、C H N元素分析、热重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ī,晶体学参数:a=12.3569(7)nm,b=16.5347(9)nm,c=17.0455(9)nm;α=100.8830(10)°,β=103.8340(10)°,γ=109.4360(10)°,V=3048.9(3)nm~3,Z=2。此配合物中,Hmpda-连接{[Co_2(bibp)2][Co_2(mpda)_2][Co_2(bibp)_2]}连环结构单元,形成一维聚合带;基于失去一个H+的间苯二乙酸和[Co_2(mpda)_2]环中失去两个H~+的间苯二乙酸之间的氢键,配合物得以扩展为二维网状超分子结构。同时,由于一维环带状聚合基序的存在,形成了聚轮烷和聚索烃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交错共存构成复杂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工》2015,(8):1433-1436
以4,4’-联吡啶(bipy)和1,2,4,5-苯四甲酸(H4BTA)为配体与金属盐Ni Cl2·6H2O合成出配合物一个Ni(II)的配合物晶体{[Ni(bipy)(H2O)4]·6H2O·H4BTA}n,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993 6(3),b=1.130 04(2),c=1.538 5(2),α=90.00°,β=94.513(4)°,γ=90.00°,V=3.455 4(9)nm3,Z=8。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水溶剂中,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π-π堆砌化合物(H2SIP)(4,4’-bipy H)(4,4’-bipy)(Na H2SIP=间苯二甲酸-5-磺酸单钠盐,4,4’-bipy=4,4’-联吡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a=6.8723(7),b=12.0241(12),c=15.7545(16),α=110.136(3)°,β=95.361(3)°,γ=101.438(3)°,V=1179.4(2)3和Z=2。其荧光发射峰在395nm,是分子间电荷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工》2022,(8):1433-1436
以4,4’-联吡啶(bipy)和1,2,4,5-苯四甲酸(H4BTA)为配体与金属盐Ni Cl2·6H2O合成出配合物一个Ni(II)的配合物晶体{[Ni(bipy)(H2O)4]·6H2O·H4BTA}n,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993 6(3),b=1.130 04(2),c=1.538 5(2),α=90.00°,β=94.513(4)°,γ=90.00°,V=3.455 4(9)nm3,Z=8。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在水醇溶液中合成了标题配位聚合物[Cu(bipy)(H2O)2]SO4(bipy=2,2-′bipyridine),进行了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等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1.5138(2)nm,b=1.2455(8)nm,c=0.7001(8)nm,β=106.013(3)°,V=1.2690(0)nm3,Z=4,Dc=1.841 g/cm3,μ=1.913 mm-1,F(000)=716。配合物中的金属铜离子与一个2,2′-联吡啶、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一个变形的四边形结构。配合物通过O-H…O氢键构建为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9.
《广东化工》2021,48(17)
以2-(1氢-1,2,4-三氮唑)-1-乙酸(Htrza)为主配体,4,4′-bipy为辅助配体,与Cu(ClO_4)_2·6H_2O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u(trza)(4,4′-bipy)]·(H_2O)·(ClO_4)}n,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在-1.6~0.2V电位范围内,配合物发生了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反应,电子转移数为2,扩散系数为1.02×10~(-6)。  相似文献   

10.
在醇水溶液中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bipy)3]2·4Cl·9H2O,(bipy=2,2′-bipyridine)。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表征。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1.3433(3)nm,b=2.2508(5)nm,c=2.3799(5)nm,β=105.48(3)°,V=6.935(2)nm3,Z=4,Dc=1.408g/cm3,μ=1.096mm-1,F(000)=2800。配合物中的每个金属镍离子与3个2,2′-联吡啶的6个氮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配合物通过O-H…O氢键构建为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11.
以4,4'-联吡啶和Ni(SO4)2·6H2O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晶体属六方晶系,P6(5)空间群,晶胞参数a=1.118 56(10)nm,b=1.118 56(10)nm,c=2.157 2(4)nm,α=90.00°,β=90.00°,γ=120.00°。标题配合物为一维链状结构,链状[Ni(C10H8N2)-(H2O)3]2n+n、SO2-4及晶格水分子之间,存在广泛的氢键作用,上述部分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复杂的三维网状结构。此外,相邻链的吡啶环间存在面对面的π…π堆积作用。通过热重分析研究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硝酸镉与吡啶-4-甲酸(HIA)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合物[Cd(IA)2(H2O)4],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6.4400(5)nm,b=6.9489(6)nm,c=9.4051(8)nm,α=95.2600(10)°,β=104.580(2)°,γ=111.570(2)°,V=0.037079(5)nm3。配合物中Cd(Ⅱ)位于变形八面体环境中,与分属于两个吡啶-4-甲酸根的2个N原子以及来自于四个配位水分子的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13.
用常温挥发法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单核配合物Ni(C6H6NO3S)2(H2O)4,并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121/n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91 2 nm,b=0.633 nm,c=1.224 nm,β=108.936°,Z=2,R1=0.027 1,wR2=0.100 7。在标题配合物中,每个Ni2+与4个H2O分子的氧原子及来自两个邻氨基苯磺酸的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八面体构型。在该配合物中,磺酸基的氧原子没有配位,这表明在该体系下,H2O的配位性能优于磺酸基氧原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种结构新颖的二维层状钴镍双金属配合物[Ni(phen)2·Co(phen)2·2Co(DPC)2·4H2O]·13H2O(phen=1,10-菲啰啉,DPC=2,6-吡啶二羧酸),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Mr=1922.98,a=10.0585(18)nm,b=14.684(3)nm,c=14.931(3)nm,α=74.078(6)°,β=78.399(6)°,γ=75.279(6)°,V=2030.5(7)nm3,Z=1。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扩散法得到了一个新的配位聚合物[Zn(phen)(H2O)2SO4]n[phen=邻菲啰啉]。通过X-ray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5.1399(10),b=14.1420(10),c=6.6994(5),α=90°,β=103.458(1)°,γ=90°,V=1395.01(17)3,Z=2,μ=0.752 mm-1,R1=0.0214,wR2=0.0602。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o(HL)(2,2′-bipy)2]·9·5H2O(H3L=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2,2′-bipy=2,2′-联吡啶),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C29H42CoN5O15.5S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Co(Ⅱ)离子为6配位的八面体结构,对羧基苯磺酰甘氨酸作为双齿配体与Co(Ⅱ)离子配位,2,2′-联吡啶和Co(Ⅱ)离子双齿螯合配位。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结构,配合物中含有一个由18个水分子组成的独立水簇。在氮气气氛中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在30.1℃时开始失重,440℃时分解完全。  相似文献   

17.
姜娈 《应用化工》2011,40(8):1360-1362,1365
以Zn(CH3COO)2和均苯三酸(1,3,5-苯三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维链状均苯三酸锌配合物[Zn3-(BTC)3(H2O)12]n,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空间群,a=17.424(5)nm,b=12.919(5)nm,c=6.577(5)nm,β=111.968(5)°,V=1.373 0(12)nm3,Z=2,Dc=1.999 g/cm3,μ=2.707 mm-1,F(000)=840,R1=0.031 5,wR2=0.078 9。  相似文献   

18.
范广  杨祖培 《化学世界》2011,52(10):577-579
以3-氨基吡嗪-2-羧酸为配体合成了一个锌的单核配合物Zn(3-apac)2(H2O)21(3-apac:3-氨基吡嗪-2-羧酸),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晶体学数据: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0.79137nm,b=1.26517nm,c=1.3631nm,α=...  相似文献   

19.
《广州化工》2021,49(12)
将醋酸锰与有机磷酸酯在水热条件下,合成得到一维链状锰有机膦膦酸酯配合物,[Mn(5-pncee)(4,4′-bpy)(H_2O)_3(5-pnceeH_2)]·2H_2O(5-pnceeH_2=5-phosphono-naphthalene-1-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4,4′-bpy=4,4′-bipyridinyl)(1)。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分析表征配合物的结构与热稳定性。晶体结构分析显示:该配合物结晶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8.2356(8)?,b=10.1879(11)?,c=11.7340(1)?,α=84.380(8)°,β=79.057(8)°,γ=86.260(9)°。配合物1具有一维链状结构,相邻的Mn~(II)离子通过配位联吡啶桥联成一维链,未配位的有机磷酸酯配体穿插在链与链之间。  相似文献   

20.
以4,4’-氧化二苯四羧酸二酐和1,10-邻菲啰啉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标题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1.190(2)(A),b=12.587(2) (A),c=13.097(3)(A),α=102.688(3)°,β=105.751(2)°,γ =92.615(2)°,V =1721.1(6)A3,Z=2.配合物为单核结构,相邻的单核分子通过氢键的识别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双链.π…π堆积作用和C-H…π之间弱相互作用将邻近超分子双链的进一步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