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伏先  张明亚 《钢管》2013,42(4):11-15
以初始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的热轧Q345B无缝钢管为原料,通过中频感应热处理工艺,开发出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双相钢无缝钢管,并通过循环处理工艺得到基体为超细晶组织的双相钢无缝钢管。介绍了对这种双相钢无缝钢管进行中频感应热处理的工艺设计,热处理工艺试验的过程及试验结果。研究表明:中频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应用于双相钢无缝钢管的开发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张明亚 《钢管》2014,(4):18-22
热轧无缝钢管通过中频感应加热进行循环加热+淬火工艺处理后,基体内的组织将发生多次相变,从而使铁素体以及奥氏体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晶粒均得以细化。通过循环热处理工艺得到基体为铁素体+马氏体组织的超细晶双相钢,且多次循环后双相钢内的铁素体晶粒可细化到1μm左右。  相似文献   

3.
陈俊森 《上海金属》1996,18(1):17-22
低碳锰硅钢热轧无缝钢管在生产工艺流水线上,采用轧后控制冷却和两相区淬火工艺,可获得由铁素作和马氏体组成的两相结构,从而制成热轧双相无缝钢管。另外,热轧双相钢管应用于拔制高强液压缸体,可达到简化工序和节材、节能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Q345无缝钢管进行中频感应加热及环形喷水冷却,得到了铁素体+马氏体的双相钢无缝钢管。采用单向拉伸试验测试钢管的力学性能,结合钢管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的微观组织形貌,分析了临界区不同退火温度对双相钢无缝钢管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采用管端扩口试验方法,对试验钢管的成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Q345无缝钢管通过中频感应加热至临界区退火后,可获得高强度、高成型性能的双相钢无缝钢管,其中750℃退火后,试验钢管的各相分布较为均匀,应力应变曲线呈现连续屈服状态,强塑积可以达到16 510 MPa·%。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钢件渗氮—再加热淬火复合热处理新工艺的原理、工艺过程和组织性能.  相似文献   

6.
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测定了C-Si-Mn-Cr-Mo和C-Si-Mn-Cr-Mo-Nb两种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分析了微合金元素Nb对试验钢相变规律和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Nb可显著抑制试验钢铁素体转变,随着冷却速度增加,Nb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铁素体晶粒尺寸明显细化,显微硬度明显增加.铁素体转变充分时,Nb可提高亚稳奥氏体稳定性和淬透性,但对马氏体和贝氏体产物的显微硬度影响不大.在铁素体转变量很少或未转变的情况下,Nb使得粒状贝氏体产物中马氏体-残余奥氏体(MA)岛数量明显增多,贝氏体显微硬度增加,但其增幅随着冷却速度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用声发射法研究了一种低合金钢于双相区热处理所得残余奥氏体的马氏体相变,发现残余奥氏的热稳定化程度和稳定性均与奥氏体的颗粒尺寸有关。颗粒愈小,热稳定化程度愈高,且愈稳定,不存在马氏体核胚的极小奥氏体颗粒不能仅靠过冷来使其转变,形变能诱发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转变,且增加钢的塑性,但只有奥氏体颗粒尺寸有合适的分布,其中小部分稳定性很高,才能使马氏体相变随应变增加而逐渐发生并延伸到大的应变,使延伸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设备研究热处理工艺对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温区二次淬火可使双相钢获得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塑性,而且,随亚温淬火温度升高,双相钢的强度提高,塑性改善。  相似文献   

9.
微孔对双相钢抗拉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 0 .32 %C、0 .88%Mn、0 .99%Si、0 .9%Ni、0 .9%Cr的钢在 775~ 870℃间不同临界温度下退火并油冷 ,形成双相钢显微结构。对试样进行抗拉试验 ,得到一系列抗拉和延伸性能的数据。抗拉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高 ,马氏体比率随着延展性降低而升高。微孔在断裂表面附近形成。微孔的形态随着马氏体的比率而变化 ,从马氏体晶粒的结合力丧失到晶间和穿晶断裂 ,后一种形态为试样的最终失效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两段式和三段式冷却方式进行低Si—Mn含Nb、Ti热轧双相钢实验,通过合理的工艺参数控制得到了细小的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马氏体组织,屈强比为0.6,强度级别为550MPa级热轧双相钢。并分析讨论了工艺参数对组织性能的影响,为现场工业试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硼对低碳低合金钢经(α+γ)区加热形成的奥氏体的淬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硼含量(从0.0005到0.0029%),将减少亚温区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含量。但明显增加了奥氏体的淬透性,并且降低了马氏体含量及钢的拉伸性能对冷却速度变化的敏感性。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在亚温区加热时,硼原子仍明显分布在原正火态奥氏体晶界上,没有见到硼原子向α/γ相界的迁移和偏聚。  相似文献   

12.
简要说明了热轧双相钢组织及生产特点,并结合本钢DP590级热轧双相钢的生产介绍了工艺条件对C-Si-Mn-Cr-Mo系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13.
热模拟工艺对V微合金化双相钢的相变及组织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结合光学显微镜,研究V微合金化热轧双相钢在不同控轧控冷条件下的相变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变形温度为850℃、变形量为50%时,不同冷却速度和保温温度下的组织均由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组成.第二相的体积分数随冷却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保温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冷却速度的变化比保温温度的变化对第二相体积分数的影响大.最佳冷却速度应控制在5~25℃/s.  相似文献   

14.
含Nb低Si-Mn热轧双相钢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冷 水冷的冷却方式,研究了终轧温度、层流冷却开始温度、卷取温度等对含Nb低Si-Mn热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工艺控制可得到在细小的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马氏体的组织及抗拉强度为550~600MPa的热轧双相钢。  相似文献   

15.
刘静  刘富强  高杰 《钢管》2023,52(3):60-65
研究了超级13Cr挤压管的热处理工艺,通过不同温度的淬火及回火处理,探寻获得性能稳定的95钢级无缝钢管的热处理工艺,实现车间批量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淬火温度对超级13Cr钢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而回火温度对其屈服强度的影响较大。回火温度由低向高增加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力学性能能够达到95钢级的温度区间:低温段回火时,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大,不利于性能的稳定控制;高温段回火时,屈服强度随温度变化的波动较小,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力学性能。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从理论上说明形成稳定拉伸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模拟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低碳含铌钢基于过冷奥氏体动态相变细晶双相钢的组织控制.相变前的奥氏体状态(再结晶奥氏体或形变奥氏体组织)及Nb的存在状态对动态相变有较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铌在再结晶奥氏体中主要以固溶状态存在,其固溶拖曳作用延迟了铁素体动态相变,要求在动态相变中施以大的应变量才能获得细小马氏体岛弥散分布于细晶铁素体中的双相组织;形变奥氏体中,大部分铌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形变中应变诱导析出,动态相变中固溶铌拖曳作用的降低以及未再结晶区形变对奥氏体有效晶界面积(Sv)的提高均有利于铁素体在动态相变中快速形核,在小应变量下即可获得铁素体晶粒为1~2μm,马氏体岛<1μm的超细晶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17.
《铸造技术》2017,(2):301-303
研究高强度建筑双相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及性能变化。首先确定试样的临界冷却速度,然后将试样升温至800℃,保温后分别以10、20、30和40℃/s的速度冷却至350℃,观察各阶段试样金相组织,在万能试验机上测试不同冷却速度下试样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冷却速度为10℃/s时,双相钢中软基体体积分数大,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都较低。随着冷却速度增大至20、30和40℃/s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增大,但是变化范围不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双相钢连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通过Thermo-Calc热力学计算、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断口形貌与组织观察的方法,分析了其脆性区间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实验用钢的零强度温度(ZST)和零塑性温度(ZDT)分别为1450和1440℃,凝固前沿脆化温度区间较小,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裂纹特性。高温脆性区为1415~1440℃,其脆化的原因是晶界熔化,导致实验钢在应力作用下沿晶界开裂;低温脆性区为690~870℃,其脆化的原因是α-铁素体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导致实验钢在应力作用下沿晶界断裂。  相似文献   

19.
谢俊敏  孙澄澜 《钢管》1992,(6):16-18
37Mn5钢含P、S量低,化学成分稳定,用此钢试制的钻探用无缝钢管完全可以取代进口地质管。介绍了该钢种的化学成分和所试制钢管的冷拔工艺、热处理工艺及其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低碳硅-铌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形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米用双重淬火和临界区淬火,可在830~960℃获得铁素体+纤维状或岛状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中的亚结构为位错型和孪晶型共存.纤维状双相组织由于两相界面较宽,具有更为理想的强塑性配合,可直接冷拔成钢丝.临界区淬火的双相钢冷拔成钢丝后,经300℃充分回火,在保持一定强度的同时,塑性得以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