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CR法定性检测食用油脂中转基因成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食用油脂(尤其是精炼油)被认为几乎不含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针对食用油脂中DNA含量极低、破坏严重的特点,成功地建立了食用油脂中DNA提取方法,并从中检测出玉米、大豆内源基因(IVR、Lectin)以及外源抗虫基因[CryIA(b)]和抗除草剂基因(EPSPS),为油脂进行核酸类生物性检测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脂掺入异种油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前我国食用油脂掺假现象仍很常见,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是油脂食品安全问题重中之重。该文就油脂掺假现象从感官检验、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三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油脂掺假检测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脂过氧化值分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简要介绍食用油脂氧化过程、机理与产物,系统综述目前食用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技术与方法,如:化学法、物理法及电分析法等研究现状、优势与存在问题;最后简述食用油过氧化值测定技术与方法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食用油脂过氧化值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各种测定油脂过氧化值的方法,如:化学法、物理法、色谱法、电化学法、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光度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研究现状及优缺点进行阐述。最后简述了现代油脂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食用油脂工业设备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脂工业显出日益重要的地位,油脂机械设备和工艺技术也因而获得不断的进步。本文从油料的清理和预处理。机械压榨和溶剂浸出、油脂精炼和深加工等几个方面,概述国内外主要设备和有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通过自己的研究以及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我国油脂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将逐步向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迈进。  相似文献   

6.
食用油脂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人体产生热能,更是人们所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和磷脂等物质的重要来源。它们因种类、纯度、营养成分等指标的不同而在价格上差异悬殊,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而将低附加值食用油掺入到高附加值植物油中,更有甚者,将劣质、有毒油脂掺入食用植物油中,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油脂鉴别及掺假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太赫兹光谱法、低场核磁共振法)、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其它方法(如电子鼻、电子舌)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食用油脂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用油脂中矿物油的定性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皂化法、薄层色谱法及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TLC-FID)法检测食用油脂中的矿物油。结果表明:皂化法简便、快捷,最低检测限可达0.5%,但不适用于本身含蜡质的食用油脂(如米糠油、玉米油及葵花油等);薄层色谱法(TLC)同样可对食用油脂中的矿物油进行定性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到0.2%左右,但仍不适用于本身含蜡质的食用油脂;TLC-FID法克服了以上两种方法的缺陷,不仅适用于本身不含蜡质的食用油脂,还可对本身含蜡质的食用油脂进行矿物油的定性检测,不会出现误检,相比之下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以金苑饺子粉为原料,韭菜和猪肉作为饺子馅主料,以磷酸淀粉为面皮改良剂,考察了不同取代度和添加量的磷酸淀粉对速冻水饺冻裂率与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磷酸淀粉后速冻水饺的冻裂率较未加时明显降低(从8.7%降低至0%-4.2%).随着磷酸淀粉含量的增加,速冻水饺的食用品质也有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油脂反复煎炸的酸败检测与食用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煎炸用油的酸价、羰基价和过氧化值3项指标的抽样检测,分析说明油脂反复煎炸的酸败变性对食用者健康的影响,并指出煎炸油及煎炸食品的食用安全应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食用油脂的质量与安全检测一直是食品分析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纳米技术在油脂分析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概述了纳米技术在油脂质量与安全检测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用于油脂检测的不同纳米材料。讨论了纳米技术在油脂检测中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与食品工业有关的细菌种类,并对其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食物致敏原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食物过敏发病率的增加,有关食物过敏的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食物过敏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介绍了食物致敏原的性质、种类,详细论述了两类主要的食物致敏原检测技术,并对食物致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脂肪酸是油脂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同食品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存在差异性,通过脂肪酸分析可以溯源产地、区分品种、分析品质优劣、开发高质量产品。文章论述了脂肪酸检测在肉品、乳与乳制品、植物油、药食同源食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猪肉丸的含水量,将淀粉、卡拉胶、大豆分离蛋白、三聚磷酸钠(STP)、焦磷酸钠(SAP)和六偏磷酸钠(HMP)不同功能的食品添加剂进行复配添加到猪肉丸中。结果表明:当淀粉、卡拉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磷酸盐的添加量分别为6%、0.4%、6%,0.2%,复合磷酸盐(STP∶SAP∶HMP)的最佳配比为0.75∶1∶1时,达到提高肉丸含水量的作用;三种磷酸盐中影响肉丸保水效果的因素主次关系为STP>SAP>HMP,且STP对肉丸的保水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碱性橙是一种碱性偶氮工业染料,严禁在食品中使用,而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滥用,严重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碱性橙残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碱性橙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食品中碱性橙残留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抗菌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酶主要包括两大类:溶菌酶和氧化还原酶,其中溶菌酶包括细菌溶菌酶和真菌溶菌酶,氧化还原酶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乳过氧化物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本文结合对细菌和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特征就新型的防腐剂——抗菌酶的抗菌机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做一个简单综述,并指出应用抗菌酶在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7.
食物过敏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相应的过敏原检测方法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相比于传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质谱技术在检测加工后以及复杂基质中的食物过敏原中,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本文主要从定性和定量2方面介绍了质谱技术在食品过敏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对牛乳、鸡蛋、小麦和榛子(坚果类)等主要食物过敏原均有涉及。在定性研究中,以肽质量指纹图谱法和肽碎片离子鉴定法为主,鉴定食物中的过敏原蛋白。在定量研究中,通过标记/无标记技术,也能够实现对微量的目标蛋白进行相对/绝对定量。质谱技术应用于食物过敏原检测中,将有助于提升过敏原检测能力,降低食物过敏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小球藻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食品工业正朝着绿色健康、便利的方向发展,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产物将是今后新型食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小球藻因高蛋白、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等特点,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可作为功能性食品或保健品应用于食品行业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球藻在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着重介绍了小球藻在保健食品及主食、副食、饮料等功能性食品中的具体应用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小球藻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鲜切梨在加工过程中易使酶和酚类物质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相互接触发生酶促褐变,从而严重影响梨的颜色、风味和品质;同时,叶绿素在食品加工中可发生脱镁反应,生成暗绿色至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从而影响鲜切梨的色泽。由于使用单组分的保鲜剂,很难在控制褐变的同时护色保绿。因此本实验将三聚磷酸钠(STP)、L-半胱氨酸(L-cys)和氯化钠(NaCl)食品添加剂制成复合添加剂,将其应用到鲜切梨的抗褐变、保鲜中,利用复合添加剂中各组分的协同和互补作用,既能防止鲜切梨的酶促褐变又能解决叶绿素褐变的问题,从而延长鲜切梨的保藏期。结果表明:复合食品添加剂的最优组合为0.20%三聚磷酸钠,0.05%L-半胱氨酸和0.25%氯化钠,此时鲜切梨的抗褐变效果最好,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加强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定量检测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以蜂蜜中嗜渗酵母检测为例,根据内部质量控制技术要求,按照GB 14963-2011进行检测,采用空白对照、暴露实验、培养基质控、人员比对、加标回收、方法比对实验,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空白对照和暴露实验结果有效,生长率为0.81,人员比对绝对差值0.11 log10(CFU/g),加标回收率73~93%,方法比对绝对差值0.21 log10(CFU/g)。结论 可用于食品微生物定量检测的内部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