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媒体与认知课程中的感知计算实验课程及其实验平台,指出该实验课程对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要求较少,较为适合信息专业方向的低年级本科学生并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过建设涉及多种感知计算内容的实验内容及平台并提供更多关于人类认知和媒体表达的知识,满足人工智能学科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朱博  戴先中  李新德  杨伟  陈芳园 《机器人》2013,(4):491-499,512
在基于"原型"的场所感知算法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场所感知实验平台.其中,硬件系统主要以双目立体相机作为环境感知传感器,以CPU-GPU(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协同计算单元作为多种任务、复杂逻辑和密集数据的处理单元;而软件系统基于微软Robotics Developer Studio平台构建,双目视觉服务和场所感知服务为其中两大核心服务,前者利用RANSAC(随机采样一致性)和GPU版本ASIFT(仿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等算法在宽视角范围内实现物品识别和位姿估算,适用于拥挤室内环境,后者基于双目视觉结果和已有场所感知算法完成场所分类及区域感知并构建2D语义地图.在无人工标注的真实室内环境中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实验平台的机器人能够在线鲁棒地感知活动空间中的开放式场所,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已有场所感知算法的可实现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以 《计算机教育》2009,(15):174-176
本文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培养计划,围绕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实验、实验体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特色等的培养,探讨了如何构造"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4.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平台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围绕课程体系、实验体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了如何构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5.
信息安全实训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在分析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三创"教育理念指导下创建基础实验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开放性研究平台三个层次的金字塔型信息安全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提出针对信息安全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智能机器人"实践课程的教学实际,分析教学目的,通过对实验平台的选定和题目的设计,指出基于开源硬件实验平台的"智能机器人"实践教学不仅可以节省平台配置的经费,而且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并制作实体机器人的门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智能专业作为具有工科特色的新兴专业,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阐述如何依托科研项目带动教学实验,建设仿真实验平台。举例介绍实验平台中的几个具体实验项目,说明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可以丰富智能专业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方法,使科研成果和科研难题有新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8.
《软件工程师》2019,(4):60-62
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实验网络教学平台,探索与实践基于网络自主环境下的专业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促进高水平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开放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体系,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考核评价"和"遵循OBE工程教育模式"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视神经假体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视神经假体设计过程中目标感知和光幻视编码的解决方案,给出了基于DSP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展示了通过该平台快速实现目标感知和光幻视编码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智能空间中对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情景感知服务的需求,建立在移动平台中基于智能空间的情景感知服务模型。通过情景感知服务模型实现在移动平台中情景感知的基本推理技术,并且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实验结果表明在移动平台中情景感知技术可获得规则推理的正确性且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设计以传感节点和Android智能物联平台构成的物联网实验平台,实现了"课程体系—关键技术—物联应用"的协同,支持无线传感网操作系统、6LoWPAN等传感网新技术的研究,对今后高校物联网的实验平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互联网+"、虚拟技术视角,从技术层面搭建"互联网+"虚拟技术框架,提出虚拟实验室教学设计,然后使用虚拟化技术设计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实验虚拟交互、SPOC云、开放共享等。以校企共建实验室的理念和学科专业特点,搭建与企业接轨的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括3D仿真财务决策平台、财务与会计核心课程平台(含课程实验、综合实训、社会实践)、实验室管理平台等,并以该平台设计"互联网+"实验流程和财务会计相关专业案例分析。通过"互联网+"虚拟实验室构建在线教学共同体,并对该共同体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优化模型,以提升MOOC学习效率和实践效果。同时对国内外高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进行了应用比较分析。最后总结虚拟实验室利用率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3.
媒体认知实验课程是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门创新性前沿必修课程。文章阐述全面覆盖人机感知交互、媒体信息处理、虚拟现实及信号处理领域的一套基于英特尔Real Sense设备的探索前沿型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及平台特点,分别介绍三维手势识别实验项目和三维虚拟交互行为分析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感知技术开发能力,掌握成为感知技术前沿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必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采用集体创新培养和个人研究探索相结合,最终达到理工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感知与思考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图像的模糊变化会影响人类视觉对图像的感知。在特定条件下,它能提升人类感知和识别图像的能力。在摄像过程中,图像的清晰度或模糊度是由拍摄相机的参数决定的,需要较为专业的摄像器材,成本太高。论文构造一个图像模糊区域生成交互系统,以便于普通用户生成模糊区域达到特殊效果。具体表现为利用模糊算法,构建相机成像模型,通过操纵成像参数,达到对模糊有效操控,实现交互目的。交互平台内容主要包括,在图像上交互地生成一个与场景中一些平行线方向一致的网格,通过预设参数求出图像特定区域中的每个像素成像后的模糊量,最后合成模糊图像。在交互平台进行了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和交互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物联网远程感知、实时交互等功能需求,将增强现实技术与物联网的远程感知相结合,实现物联网设备节点在真实环境下的监控,跟踪定位和控制,并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设备节点的行为和状态作出模拟、预测,提出了一套插件化的平台架构和体系.运用视频数据获取、数据跟踪与分析组件封装、基于时间线的数据动态展示等增强现实关键技术,以OSG底层平台为基础,实现了一个开放性和扩展性强并具有行业针对性的软件开发平台.实验证明,该平台能较好满足不同设备、环境下用户远程感知、实时交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人工情感”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扩展研究,是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本文介绍了"人工情感"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辅助教材建设及与该教材配套的情感机器人实验平台等内容,并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教材建设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提出工程模式的物联网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着重对该体系教学实施过程中物联网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教学设计和创新、专业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强调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贯穿始终、内容逐层深入和提高、实验按照类型"四步走"、实验项目认定和实施严格要求、不断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近日,腾讯T-Sec-安全运营中心顺利通过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导发起的国内首个"面向云计算的安全态势感知平台能力评估".该标准旨在规范云计算环境下的态势感知平台产品形态,帮助用户有效甄别优质的云态势感知平台,目前国内仅有7家厂商通过评估.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群智感知中隐私泄露和多任务分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边缘辅助群智感知位置隐私保护(EALP)多任务分配机制。首先,考虑群感知任务具有地理相近特征,利用改进的模糊聚类(FCM)算法对任务位置进行聚类组合,改进聚类数目指标,提高多任务分配的合理性。接着,为了防止云平台和感知用户之间的共谋,在任务分配阶段,提出一种位置隐私保护协议,在感知用户、云服务器和边缘节点之间部署同态加密,云感知平台能够安全地计算感知用户的移动距离,而不知道感知用户的位置和任务聚类中心位置。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多任务分配优化方案,兼顾平台和感知用户两者利益,优化感知用户执行任务路径。实验结果表明,与同类方法相比,所提机制在保护位置隐私的前提下提高了任务完成率,降低了系统的感知成本和用户移动成本。  相似文献   

20.
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分析探讨专业建设的原则,结合重庆工程学院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经验,提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通—专—行"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团队化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以及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模块化专业知识实验条件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