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对侵蚀红壤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客土吹附"原理及施工方法,指出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等文献中柔性钢顶管顶部竖向土压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新导出的计算公式可计入土体黏聚力的作用,能够反映管顶土层对地面荷载的卸荷作用,可用于管顶为多层土的地段;可定量反映出管顶上方不同位置处、不同厚度的硬土层对管顶竖向土压力的减载效果;较原来的计算公式有较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超软土真空预压透明土模型试验及土桩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吹填超软土真空预压加固地基过程中,塑料排水板周围易形成“土桩”,“土桩”的存在降低了其周围土体的固结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地基处理失效;然而,对“土桩”形成机理的认识仍相对不足.为此,基于透明土材料和粒子图像测速法(PIV),开展超软土真空预压透明土模型试验,非嵌入式地可视化测量真空预压过程中排水板周围土体位移场.结果表明:排水板周围的土体变形与排水速率存在联系,在排水高峰期和排水平稳期,排水板周围土体产生明显的水平位移,且产生水平位移的范围随抽真空时间的增长逐渐扩大.而在排水缓慢期,排水板周围的土体几乎仅有竖向位移;土颗粒在渗流力的作用下向着排水板方向移动并聚积在排水板周边,是造成“土桩”和“软弱带”现象的主要原因;浅层土体的颗粒较细、上覆土重较低,在渗流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向着排水板方向的位移,形成的“土桩”由浅至深半径逐渐减小,“土桩”的最大半径可达11 cm;“土桩”范围内的土体密度较“软弱带”土体的密度更高,在自重和“真空荷载”作用下的压缩量更小,在土体表面形成“桩头”.  相似文献   

5.
积雪和冻土的存在对农田土壤墒情有着重要的影响.积雪和冻土对于土壤墒情的保持有正作用,但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层面,其规律和机理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通过梳理相关监测试验成果,从试验环境、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方法4个方面对积雪和冻土保墒监测试验方案进行分析和设计.在分析已有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研究经验,综合考虑试验的真实性、可控性和易于对比性提出3种试验设计方案.试验设计方案的提出可为进一步获取试验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区海陆交替相沉积的砂和淤泥组成的复合土体,其结构特征从上到下可分为10层,依次是:(1)杂填土;(2)粘土;(3)淤泥,(4)细砂夹淤泥;(5)中砂夹淤泥;(6)淤泥中粗砂互层;(7)淤泥;(8)粉质粘土;(9)淤质土(粉细砂);10含泥圆砾卵石。以上这些地层组成了沉积盖层;(2),(3)两层是福州湾晚期内陆相积,(4),(7)层为中期海陆交替相沉积,(8)-(10)层是早期陆相冲洪积而成的,(10)层以下为基层风化而成的基底。本文探讨的重点为(4)-(6)层的复合土体,埋深在7-30余m,厚度20多m,其工程特征随着分布区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一系列的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所获数据经过分析对比,再通过成桩静载试验,单桩极限承载可达800KN左右,从而证实复合土体可作为多层建筑物及厂房的桩基础持力层,在付诸工程实践后,经过2-5年跟踪监测,沉降量在15-63mm,建筑物未出现裂缝或倾斜,表明复合土体作为一般厂房及多层建筑物的桩基础持力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浅谈区域性水土流失的预防与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立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的管理体系到组织管理,最后到方案实施,较详细地阐述了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在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介绍安徽省江淮地区膨胀土的性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公路工程中可能出现的病害,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石灰土包边处理施工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9.
桂林市公园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桂林市5个公园表层土壤(0~20cm),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肥力特性,参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综合评价了公园土壤的肥力特征。结果表明:桂林市公园土壤总体上呈弱碱性,pH处于7.5~8.5的土壤占76.92%;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主要分布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76.93%、71.80%和82.06%,整体均属于中等水平;土壤速效磷含量主要分布在Ⅰ、Ⅱ级水平,占74.36%,整体属于高水平。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桂林市公园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1.22~1.69,整体属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和有机质是各公园的主要限制因子。针对分析结果,建议采用公园植物落叶和化粪池粪渣共堆肥的方式来改良公园土壤。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土钉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边坡支护中的应用,阐述了其特点、适用范围、应用原理、组成及作用机理。为了研究该技术在永久性黄土状土边坡支护中的适用性,本文对涉县正日小区的永久性黄土状土边坡支护进行了设计,并在施工前进行了抗拔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说明土钉支护技术可用于永久性黄土状土边坡支护中。其设计结果对类似边坡支护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土钉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边坡支护中的应用,阐述了其特点、适用范围、应用原理、组成及作用机理。为了研究该技术在永久性黄土状土边坡支护中的适用性,本文对涉县正日小区的永久性黄土状土边坡支护进行了设计,并在施工前进行了抗拔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说明土钉支护技术可用于永久性黄土状土边坡支护中。其设计结果对类似边坡支护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某海岸沙性淤泥土的土工试验,分析并总结了该类土的液限、饱和固结快剪试验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与含水量、含沙量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工程设计和地基加固等实际工作中确定该类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井睦高速花岗岩地区的水泥固化淤泥质土-砂混合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含砂水泥固化土的工程特性,得出了含砂量和龄期对其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入比一定时,增加含砂量,含砂水泥固化土强度呈峰值点趋势增长,即存在最优含砂量且具有随水泥掺入比增加而增大的内在规律;当水泥掺入比为12%和20%时的最优含砂量分别是30%和40%.水泥固化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存在明显的峰值,属加工软化型;含砂量对其强度和变形特性的作用机制主要是置换作用、团粒化及填充作用、约束作用、减水作用和分散作用,说明采用水泥固化淤泥质土-砂混合软土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宾县的地貌类型、地形因子中的地面坡度、沟壑密度、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地利用中农、林、牧用地比例诸因子,得出类型区治理开发的优化模式及一套较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规划指标、定额和参数,进而推求全县的规划指标,最后通过可行性论证和检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土本构模型课题,是理论土力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正确建立并合理应用土本构模型,对于提高岩土工程的计算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结构性及损伤模型、内时模型等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和最新进展;结合2l世纪岩土工程发展方向,对诸如建立复杂应力状态本构模型、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结构性模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及实际调研的数据,采用类比分析和总结归纳等方法,发现土壤污染主要产生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主要污染物有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及放射性物质等.污染土壤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积累性、地域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等特点.污染土壤不仅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影响社会安全生产.我们应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从源头预防土壤污染,加强安全生产并及时治理和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地质条件为膨胀土和湿陷性黄土 ,采用有限元法 ,分析渠道在开挖后由于浸水湿化引起的应力和变形 ,判断渠堤是否发生剪切破坏和过量变形 ,为渠道设计提供依据 .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南地区是高氮沉降区,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不同.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哪些土壤生化因子在氮输入对土壤呼吸及N2O排放影响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采集江苏省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差异,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在恒温(25℃)恒湿(土壤水分0.30 g·g-1,模拟旱地条件)条件下,同步研究了不同土壤内源和外加氮源(NH4NO3)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和N2O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促进CO2排放的土壤具有较低的黏粒成分、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碳氮比,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土壤有效氮、细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氮添加显著促进N2O排放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基础呼吸,较低的内源N2O排放和较低的土壤总氮、有效氮、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等特性.无论是否添加氮源,土壤呼吸主要驱动因子均为土壤细菌和pH.未添加氮源条件下,N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细菌和铵态氮;添加氮源条件下,N2O排放主要驱动因子仅为土壤细菌.土壤内源N2O排放和土壤基础呼吸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添加外源氮后,N2O排放和土壤呼吸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外源单位氮的CO2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真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微生物碳氮比(MC/MN)呈显著负相关(P<0.05);外源单位氮的N2O转化率与土壤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外源单位氮的CO2排放量主要取决于MC/MN;外源单位氮的N2O转化率主要取决于土壤细菌数量.MC/MN和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旱地条件下土壤呼吸和N2O排放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19.
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改善对于植物水分利用和土壤化学性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坡耕地为对照,旱作梯地、茶园地、次生草地和人工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非毛管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整治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而次生草地显著下降,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容重依次是人工牧草地(0.98 g/cm3)<坡耕地(1.09 g/cm3)<旱作梯地(1.19 g/cm3)<茶园地(1.22 g/cm3)<次生草地(1.38 g/cm3);0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10 cm土层土壤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次生草地(30.84%)<旱作梯地(37.54%)<茶园地(41.69%)<坡耕地(45.40%)<人工牧草地(55.08%);次生草地和坡耕地的土壤毛管含水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增加,人工牧草地、旱作梯田和茶园地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土壤中,毛管含水量差异较小,其值分别在25.83%21.61%、4.25%21.61%、4.25%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7.38%之间波动,相互之间大体不显著;人工牧草地、坡耕地、旱作梯田和茶园非毛管含水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次生草地则增加,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中人工牧草地土壤非毛管含水量为24.02%,明显高于次生草地(3.07%)、坡耕地(11.57%)、旱作梯田(10.80%)和茶园地(10.33%);不同整治方式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毛管含水量相同,其中010 cm土层以人工牧草地田间持水量最大,为30.82%.不同整治方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人工牧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结构最好,因此,对红壤坡耕地不同整治方式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坡耕地整治技术,以及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