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中西部燕山期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国中西部地区燕山期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首先表现在白垩系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甚至第三系直接与侏罗系呈不整合接触;其次,中西部地区各盆地均具有燕山期的古构造;再次,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发生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在羌塘盆地和拉萨地块沉积了一套红色磨拉石建造,白垩系与侏罗系形成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为:区域性构造抬升,盆地沉积范围收缩,构造变形相对较为微弱;在造山带前缘普遍发育大套的砂砾岩粗粒沉积;以及造山带内部局部地区的岩浆活动。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主要是①加速烃源岩热演化作用,致使中、西部地区发育的晚古生界和上三叠统-早中侏罗统两套主要的煤系烃源岩,分别在燕山晚期进入生、排烃高峰期,或开始生烃;②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排烃适时配置,有利于油气早期聚集成藏;③经喜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重新调整后,在邻近燕山期古油(气)藏的新圈闭中利于重新聚集成藏,形成次生油气藏;④燕山期的构造抬升,以低水位体系域沉积的粗粒碎屑物质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潜山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思想对渤海海域前新生代构造变形、运动形式及演化进行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潜山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1)加里东运动主要以垂直隆升为主,海西运动期华北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接形成北高南低的不稳定克拉通,印支期SN向强烈挤压作用下板内低角度逆冲褶皱形成了近EW—NWW向向斜背斜相间的隆坳格局。燕山期陆内高角度逆冲和左旋走滑改造形成的NE—NNE向构造体系对印支期构造轴迹横跨叠加改造,形成了渤海海域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2)依据单一构造期次变形特征和多期次构造叠加类型对渤海构造形迹塑造和潜山成山成储的控制作用,确定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为渤海潜山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3)印支和燕山两期关键构造运动控制形成的先存基底断裂成为新生代生烃凹陷的主干控凹断裂,新生代断陷期对早期先存断裂的继承活动使古近系烃源岩与潜山对接,为渤海潜山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供烃窗条件;控制构造裂缝产生与后期流体溶蚀改造共同作用形成的规模性网状裂缝体系为潜山内幕提供了有利储集空间;控制...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阜康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博格达山山前,受海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其构造变形及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地质综合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晚期博格达海槽开始闭合造山,形成了博格达山前中二叠统将军庙组沉积期前陆型箕状坳陷,之上的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潟湖相白云质泥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燕山运动期发生3幕强烈运动,是阜康断裂带的主要改造期;喜马拉雅运动南北强大挤压应力使阜康断裂带下盘发育了冲断型类前陆盆地的箕状凹陷,上盘发生冲断推覆.3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4.
沔阳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沔阳凹陷是在侏罗纪末期燕山变形褶皱基底上发育的、以坳陷型沉降为主的白垩-第三系负向构造单元。燕山Ⅱ幕的拉张奠定了凹陷的构造框架;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的构造宁静期、中晚始新世的构造形成期和渐新世一中新世的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喜山运动的持续拉张为背景,以中等规模的断裂控制沉积和沉降为特征.断裂的平面展布以北东向为主。构造运动控制烃源岩的分布、加速烃源岩的演化,形成大量圈闭.控制了油气运聚条件.形成了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论准噶尔盆地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时期沉积构造格局及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沉积一构造空间展布的规律,分析了加里东运动末期、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等不同时期盆地基底一盖层、前陆盆地变形的动力学演化,提出了盆地构造的变形响应及其组合样式;褶皱基底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前陆冲断带一前陆凹陷一前缘隆起带一中央隆起带构成了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变形格局;晚三叠一中侏罗世末期盆地基底一盖层经历了东西向挤压一盆地剪切拉分一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晚侏罗世西北缘推覆构造为南北向挤压造成,盆内陆梁隆起以斜冲一走滑构造变形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定型为6个样式不同的构造段.  相似文献   

6.
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期,经历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构造变形时期具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变晚,构造变形强度西侧强、东侧弱的特征.晚三叠世末期,随着秦岭洋的关闭,导致由北向南的侧向挤压,使得米仓山构造带开始隆升,与甘孜-理塘构造带俯冲加剧,剪刀式的挤压作用是龙门山形成的动力机制.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构造样式是推覆构造,可划分成三种构造体系,有利油气富集的构造样式是断展褶皱、断弯褶皱.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早燕山构造形变世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以为构造形迹为核心来考查构造运动,所以不称构造运动幕次,而以构造形变世代相称。四川盆地早燕山构造形变世代一般表现为盆地中,西部下沙溪庙组与千佛岩组至自流井组不同层段间的微角度不整合。此侵蚀间断面上,下为两套性质不同的沉积,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响应是T^24反射波组。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西南拗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西南拗陷是长期发展演化的复合前陆拗陷。它在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构造宁静期、中新世构造主要发展期、上新世构造宁静期和第四纪构造定型期。构造变形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及幕式推挤为背景,以发育冲断-褶皱和快速沉降为特征。自后陆向前陆,构造变形由强到弱。不同构造单元构造的变形也有其特点。盆地沉降是构造负载与沉积负载共同作用的结果。喜山构造运动不仅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而且还产生了大量与断层相关的褶皱,为油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东部构造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沉积中心发生了多次迁移,地层遭受多期剥蚀。为揭示地层和盆地演化的关系,在全盆覆盖的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刻画了不整合面的分布范围,分析了不整合面形成时的构造动力学条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东部存在下石炭统顶部、中二叠统底部、白垩系底部、古近系底部和新近系底部5套区域性不整合面。这5套区域不整合面将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第四系划分为下石炭统构造层和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构造层、中二叠统—侏罗系构造层、白垩系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6大构造层。自晚石炭世到第四纪,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共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晚石炭世准噶尔盆地东部进入陆内构造变形旋回,陆相盆地的雏形形成于海西期,中生代—新生代又叠加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克拉美丽山和博格达山的多期分段活动,盆内断层多次复活是多套构造层叠置和盆地多阶段演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扬子板块中、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扬子板块内海相中、古生代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首先是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的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得海相中、古生代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继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 NNE 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了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  相似文献   

11.
中泥盆世末构造不整合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不整合之一,是早海西构造变动的产物.这一不整合在盆地内分布十分广泛,从隆起区向洼陷区表现为叠合不整合、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至整合.在塔北、塔中等地区对下伏地层削蚀强烈,不整合之后又伴随着晚泥盆世东河砂岩的沉积上超,形成多个削蚀不整合三角带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不整合的分布和结构样式反映了构造运动的结果,同时对有利地层圈闭发育分布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削蚀不整合三角带是寻找志留系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区,上超不整合三角带是寻找泥盆系东河砂岩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6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A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休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不整合类型及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具典型的断-坳叠合性质,中、新生界不整合现象较普遍,地层缺失严重。应用井-震结合方法重新识别和标定了T1、T2、T4、T5和Tg等5个不整合界面,并分析了T5不整合界面主要的不整合类型、平面分布特征、该界面上下主要的岩性配置关系及与该界面相关的油气圈闭类型。研究表明,T5界面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界面上下岩性组合关系主要为砂-砂、砂-泥和泥-泥型;油气圈闭类型主要有4种:地层上超及下伏的不整合遮挡圈闭,被削截的单斜圈闭,地层超覆及古潜山伴生圈闭和断层与不整合面共同控制的削截、上超圈闭;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勘探应主要集中在坳陷内的洼陷附近。图6表1参12  相似文献   

14.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在对断陷盆地不整合类型、地球物理特征和多种类型不整合油藏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不整合的组成及其对油气运移和封堵的作用。研究认为不整合是由不整合面及上、下岩层三部分组成,不整合面对油气运聚的作用是有限的,起主要作用的是不整合面上、下物性条件好的高孔渗层或下部经风化改造后的优势通道层;不整合的封堵性与不整合的岩层组合形式有关。提出了不整合对油气运移或封堵的机理,总结了六种不整合岩层组合类型对油气运移或封堵作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广泛发育的不整合带是岩溶作用发生的有利地带,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或聚集场所,应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冀中坳陷新生界底部不整合带进行了研究。不整合带在空间上可划分为水进层、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层3个结构层,不整合面之下流动孔隙主要由孔、洞、缝体系构成,而不整合面之上的层状渗透性体主要属于孔隙型介质。其中,不整合面之下的半风化岩石层在垂向上可划分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岩溶带等3个带,油气主要在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运移和聚集。不整合带的发育对油气的运聚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改善储集层的储集性能、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以及地层圈闭等。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期T7(32~30 Ma)不整合的分布与结构特征,以及不整合分布进行了描述,对破裂不整合形成机制以及其体现的盆地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T7界面是具有破裂不整合面的明显特征,大部分断裂在T7终止活动,或经过T7界面后断距大幅度减小;而不整合面下伏的恩平组整体呈楔状,地层厚度明显受控于断裂活动。T7不整合在珠江口盆地范围内的分布划分为3个区带,分别是北部的角度不整合带、局部不整合带和上超带以及整合带,并与强剥蚀带,弱剥蚀带和无剥蚀带相对应。3个区带内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角度不整合带主要以断块旋转、肩部削蚀为特征,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以珠海组上超和局部剥蚀为特征,且局部剥蚀面积与北部角度不整合带相比明显减少,整合带(南部隆起带以南)主要以整合和上超特征为主。这种展布模式说明不整合的分布样式与不同区带的构造作用和古地貌的差异有关。北部角度不整合带主要受控于断裂旋转和抬升作用,而在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内,剥蚀由底辟或局部隆起导致,整合带位于当时凹陷中心的水下环境。这样的模式反映破裂不整合面的形成与裂谷期盆地边缘的肩部隆起削蚀有关。  相似文献   

17.
测井资料在确定不整合面深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整合面是构造旋回和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重要依据,且与油气关系密切,因此准确确定不整合面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但由于取心资料有限,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等原因,对于地震响应不明显的地层,无法准确地确定不整合面的深度。而测井资料的纵向分辨率较高,不整合面在测井资料上具有特殊的响应特征,因此,在地震资料的宏观控制下,利用最优分割法对某研究区的不整合面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测井确定的不整合面深度与地质确定的不整合面深度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方法为指导,以野外露头资料为主,综合应用钻井、测井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古生代海相地层进行了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识别出代表四种类型层序边界的不整合面,即隆升侵蚀型不整合、海侵上超型不整合、水下侵蚀型不整合和暴露侵蚀型不整合。此外,还识别出4种类型的凝缩段,即震旦系的煤层,志留系、石炭系高骊山组的页岩,奥陶系的薄层白云岩以及石炭系的薄层灰岩。根据这些界面标志,共划分出11个二级层序,建立了下扬子区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根据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野外露头剖面所确定的岩性、岩相、沉积构造等沉积标志特征,确定了下扬子地区古生界发育3种沉积体系类型,即大陆沉积体系,海陆过渡沉积体系和海洋沉积体系。最后结合区域性大地构造背景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本区的盆地性质及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建立了研究区震旦纪-晚奥陶世、泥盆世和石炭纪两坳夹一隆型的克拉通盆地层序模式、晚奥陶世末到晚志留世的前陆盆地层序模式和中、晚奥陶世、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层序模式,总结了其各自的层序发育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不同类型背景的层序的储层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阳  邱隆伟  杨勇强  李际  师政 《石油学报》2014,35(5):857-866
频繁超剥地区具有岩性变化快、断裂体系发育等特点,是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有利位置。为了系统研究频繁超剥地区不整合特征及圈闭发育模式,以草桥北部地区沙河街组四段(简称沙四)上亚段—东营组为例,对研究区的层序、不整合平面特征及纵向岩性配置特征、不整合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沙四上亚段—东营组可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6个体系域、24个准层序组。共有3个级别6个不整合,分为4种类型:削超、平超、削平以及平行不整合。一级不整合发育有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黏土层、半风化岩石3层结构,其他小级别不整合不发育风化黏土层,为2层结构。不整合对地层圈闭的控制取决于不整合平面类型与不整合纵向结构的组合关系。建立了频繁超剥地区圈闭发育模式,认为在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等砂体的层序中,低位域有利于形成地层超覆圈闭,高位域有利于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在主要发育湖泊相等泥质沉积发育的层序中,低位域和湖侵域有利于形成断层-岩性圈闭和断层圈闭,高位域可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南部高斜坡距离油源较远且油气主要是阶梯状运移,在馆陶组底部不整合面附近聚集成藏,形成该区的主体油藏。该区馆陶组底部不整合构成样式包括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2种类型,具下部半风化淋滤带和上部不整合面顶积层两层结构,岩性配置关系主要为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上砂下砂型、上泥下泥型多样分布,而平行—削截型、上砂下泥型与上砾下泥型配置关系是油气分布的主体。立足不整合地质特征建模,开展三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单一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上砂下泥型、上砾下泥型的岩性配置关系是成藏的关键要素;与断层共同作用的复合油气藏,具有断层关闭时不整合岩性—断层控藏和断层开启时不整合岩性—古地形控藏两大类成藏模式。不整合与断层、古地形的复合控藏作用,使得不整合面既存在聚集油气的作用,也存在运移油气的作用。高斜坡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不整合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其次是断层启闭性和古地形构造背景,这一认识将为相似区块不整合油气藏研究与勘探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