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通过对场所精神的释义引出场所精神概念中重要的两个范畴方向感和认同感,进而对里份的场所精神来源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里份建筑中场所精神淡化、生活氛围衰弱的现状,从保护建筑实体、延续人文记忆和复兴场所功能三个层面提出重塑场所精神的改造策略,旨在为今后的改造实践提供一种改造思维。  相似文献   

2.
青岛里院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传承着青岛独特的"里院文化"内涵,是青岛城市地域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对青岛里院建筑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原则,提出针对青岛里院建筑保护和更新的模式.并以中山路片区典型里院建筑为例进行保护和更新模式探究,以期为青岛里院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传统校区是高校历史文化的载体,有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场所精神,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新校园建设,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研究石牌校园历史建筑以及与之相关的普通性和特殊理论问题,不仅是这一处于岭南地区近代高校建筑遗产保护本身的需要.而且可以为其他的近代大学校园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积累相关保护经验。这样有助于揭示出校园内部各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发展规律,发现校内规划的场所精神,为校园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里院是根植于青岛本土、兼具中西方建筑特色的地方建筑形式,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传统里院空间衰败、活力丧失,里院的更新改造势在必行。以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济宁路61号里院与胶州路126号里院的实践改造为例,将里院的建筑现状、历史文化以及未来经济效益作为改造复兴的考虑因素,从建筑风貌再造、业态功能置换以及院落空间重塑3个方面阐述两栋里院改造复兴设计的具体措施,期望对未来青岛市传统里院的复兴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媒体建筑(Media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由学科交叉而衍生出的新型景观类型,在当代城市景观塑造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潜质。本文从媒体建筑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就其特征、类型、应用价值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指出媒体建筑作为建筑自身意义载体和传达介质的特质所在,而且提炼出其作为所在场所、环境和区域文化有意义的景观形态之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里院建筑是近代青岛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殊建筑形式,也是典型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大鲍岛街区是青岛现存里院建筑最集中、类型最齐全的区域,也是青岛唯一留存下来的里院建筑区域.从大鲍岛街区里院建筑的历史变迁、现状问题出发,提出了里院建筑的改造利用策略,并以亲身的设计实践进行验证,以期为将来里院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里院建筑"是青岛本土形成的特色居住建筑形式,是青岛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然而当今城市化进程正严重威胁着这种特有空间的存在。保护好"里院建筑",传承和复兴里院文化,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动态和区域联动的方法,从物质、经济、文化等层面对其重新建构,以达到对里院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使其在多元的建筑和文化中重获新生并由此复兴,进而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郁枫  张思琦 《当代建筑》2022,(6):136-138
场所精神是建筑所处地域环境的灵魂。建筑作为众多微观场所组成的聚合空间,与其周围环境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本文以中共中央党校大有书廊改造项目为例,通过实践探索如何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挖掘场所精神,并采用因地制宜的材料利用与建造方式,使改造后的空间与原有场所精神形成再生与重塑。  相似文献   

9.
从建筑的选址、平面布局、尺度、空间特性几个方面对中西宗教建筑典型案例的空间进行比较分析,使两者的特点在互衬之下更加鲜明,并发掘了空间模式差异面层低下的人们行为特征和宗教文化内涵的差异,体现出不同宗教场所的场所精神和空间涵义,意在表现出建筑空间在承载历史文化特征上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里院建筑的有效保护和改造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青岛广兴里作为研究对象,从室内空间、室外空间、环境、治安与消防安全等层面进行分析与重新构建,以达到对里院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莹  梁雪 《华中建筑》2011,29(3):63-66
青岛里院建筑是青岛本土建筑的代表,它与青岛城市的诞生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里院建筑正在迅速的消失。该文通过积庆里现状调研和劈柴院改造调研,提出青岛里院保护更新中的问题和设想。  相似文献   

12.
里院是青岛的特色居住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与德式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是青岛近代市民文化的载体。里院建筑作为商住一体的住宅,其空间模式、功能布局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青岛里院建筑的空间特征,以期为里院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名城原初风貌与现代旅游两者可以和谐共存。保护文化名城风貌不仅要从建筑,而且要从街区的层面考虑。街区风貌保护需要平衡物质层面的完整性与场所精神的原真性。建筑遗产采用何种方式保护,何种方式开发,可以通过功能类型进行大致判断。工业建筑多做文化外延;公共建筑可以还原原初功能或者做文化外延;商业区可采用还原原初功能,补足不足功能的策略;而居住建筑及居住区所占比例较高,利用方式范围广,建议以还原原初功能为主,保留原有的社区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城市经济的提高,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的历史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改造项目为例,从提取传统建筑符号,协调建筑风貌,注重场所文脉精神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探讨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目的在于掌握老化和更新之间"度"的智慧,复兴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为例,对神庙、会馆、宅院三类传统演出场所建筑进行实例分析,研究了其空间营造方法与装饰装修特点,从中揭示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民族发展融合历程,并对其保护及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反思与展望.该地区的传统演出场所,传达出了对神明及古代英雄的精神寄托,表现了古代人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继承了优秀...  相似文献   

16.
里院建筑是青岛本土特有的居住建筑形式,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建筑样式上融合了中式四合院和西方商住式公寓的建筑风格,是与青岛殖民历史和本土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里院建筑记录着青岛平民阶层在特定时代的生活状态,成为青岛平民文化的博物馆。该文通过分析里院建筑的建筑形式、空间特点、街区特色及现状保护情况,同时对里院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进行阐述,希望能引起社会对于这类建筑群的关注,以促进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文脉保护。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不重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根本上使建设与发展失去民族标识的方向。而我国农村广大的空间场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存(遗产)将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设计参考系,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又是与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及其所存在的自然场所结构共生存在,是特定精神场所中的衍生物。本文在此三者共生性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辽宁盘锦大洼县二界沟镇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对"古渔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与建筑空间三者的研究,运用保护与改造的途径与方法,探讨研究了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三者共生性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黎海霞 《福建建筑》2013,(4):92-95,66
近年来,各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对其历史传统街区进行规模保护和改造,这样的活动在国内蔚然成风。历史街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文化和民俗风情,是现代城市生活与传统城市生活对话的微型窗口,我们应重点对待。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改造表面看上去光鲜艳丽,但从专业的角度,笔者认为此次改造工程缺失的成分更多。本文着重从建筑现象学理论中的场所精神、人文关怀的角度讨论成都宽窄巷子改造工程的得失,述及宽窄巷子的建筑特征、空间特征和场所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徽州府衙重建改造工程的实地调研为研究背景和主体,并对国内众多历史街区中历史文化建筑更新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模式与策略,在对徽州府衙重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经验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国内历史文化古建筑尤其是衙署建筑保护更新的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致使许多历史建筑陷入被遗弃的困境,其不再是具有方向感、认同感的场所。场所精神的重建能唤醒空间的归属感,这使历史建筑获得新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精神的重建是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关键。本文从如何重建场所精神出发,以武汉巴公房子的保护与更新为例,从公众参与、建筑形态和功能3个方面讨论保护策略,使历史建筑重获新生,为人们重新创造出富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