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镁法炼钛中,镁还原产物——海绵钦坨中的杂质分布是不均匀的,它的中心部位杂质量少,产品质量高,四周产品质量则较差。一般说来,海绵钛底皮和表皮以及粘附在反应器壁上的海绵钛因杂质含量高而被列为废品,后者占产品重量的3—4%。因此研究这部分海绵钛生长机理,对于提高海绵钛质量,降低成本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海绵钛中杂质的分布与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杂质含量高、硬度大的边皮海绵钛颗粒和普通海绵钛颗粒表面及内部杂质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海绵钛中的杂质不仅具有钛坨中心部位杂质含量低周边杂质含量较高的宏观分布规律,而且具有杂质成团聚集在海绵钛颗粒表面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化学溶解法可以显著降低海绵钛的杂质含量和布氏硬度。  相似文献   

3.
王静  白建华 《铁合金》2015,(3):9-11
为减少海绵钛坨中杂质元素偏析,阐述了还原过程中海绵钛坨各部分的形成机理。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期料速、反应液面和排镁制度等措施,可提高钛锭质量,减少爬壁钛、底皮等劣质海绵钛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海绵钛在蒸馏时,因海绵钛的热导率低,导致海绵钛中心温度与钛坨表面温度相差大,满足不了更好的生产工艺要求。通过对海绵钛钛坨中心部位强制加热,以此增加钛坨中心部位温度,解决了蒸馏周期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生产的海绵钛,在钛坨的上表皮、底皮和部分边皮,被氯、氧、氮和铁等杂质严重沾污,其重量占整个钛坨的6~8%,不符合作为加工钛材的原料。因此,在海绵钛的早期生产中,曾有过堆积如山的残钛。后来发现这些残钛有几种用途,如:作炼钢的添加剂和铝加工工业的晶粒细化剂,少量经过严格挑选和充氩保存的残钛,可用来作熔炼钛锭和高温合金的添加剂、钛铸造和钛粉末冶金的原料;在海绵钛破碎过程中产生的小于20目以下的钛粉,可作为制造钛  相似文献   

6.
杨健 《四川冶金》2014,(1):34-37
通过对镁热还原-真空蒸馏联合法制备海绵钛的生产过程特点分析,探讨了海绵钛中杂质氧元素的主要来源及支出;结合海绵钛不同部位氧含量的检测结果,分析得出杂质氧元素在海绵钛坨中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降低海绵钛中氧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金泽 《湖南有色金属》2011,27(3):28-29,70
文章主要针对在镁法生产海绵钛的还原后期,因液体氯化镁和海绵钛的热导率低,影响还原散热,导致大盖底板温度偏高,通过对大盖底板强制散热,降低大盖底板温度,减少四氯化钛对大盖底板的化学腐蚀来达到降低海绵钛钛坨上部铁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海绵钛结构及微观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宏观上致密、适中、疏松的海绵钛试样进行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认为虽然海绵钛坨各部分宏观结构不同,但是其与自身的微观组织、相及晶粒度无关, 海绵钛坨宏观结构的疏松和致密只是一个纯物理量的概念; 还认为海绵钛质量的优劣, 不仅反应在其杂质含量多少和布氏硬度高低上, 还与其组织结构(致密性)有很大关系,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并且探讨了还原蒸馏工艺对海绵钛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太武 《湖南有色金属》2020,36(2):40-41,57
海绵钛生产中杂质锰元素控制要求较高,其含量的波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通过分析海绵钛产品中锰元素的来源及其分布,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生产实践表明,严格控制精镁质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杂质锰元素的波动;对海绵钛坨进行分部破碎包装处理,可以直接地提高产品品级率;改进还原工艺控制,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钛精矿采用电炉熔炼产出的钛渣TiO_2含量不高,远远达不到氯化法钛白和海绵钛生产对原料的要求。由于富钛料中主要矿物组分--黑钛石(Me_30_5,Me=Ti、Fe、Mg、Mn等)的固溶体结构可被苏打焙烧破坏,使Fe、Mg、Mn等杂质形成的难溶化合物转变为易溶于稀盐酸的物质。实验结果表明,经苏打焙烧后的钛渣,用20%稀盐酸,在110℃酸浸1 h,可使煅烧产物中TiO_2含量达到95. 43%,比不经苏打焙烧直接用稀盐酸浸出的钛渣TiO_2含量提高了12%,比钛渣原料中TiO_2含量提高了近30%。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联合法海绵钛生产中主要杂质(Fe,Si,Cl,C,N,O)的来源、分布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海绵钛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因,从原料(TiCl4、镁锭、氩气)、设备(反应器)、操作工艺(加料制度、散热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减少杂质含量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海绵钛生产中杂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原蒸馏是海绵钛生产过程中影响海绵钛产品质量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海绵钛生产过程中氮、氧、铁、氯等杂质的引入途径为还原生产用原料四氯化钛和镁,同时还原蒸馏过程控制对海绵钛产品中杂质含量也有重要影响,根据杂质引入途径提出了海绵钛生产过程中降低海绵钛产品杂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采用“I”型半联合法生产海绵钛的过程中,影响产品杂质含量和布氏硬度的因素,以及造成产品Cl、C、Fe、N、Mn等杂质元素含量偏高和硬度较高的原因,并提出严格控制原料纯度、新反应器使用前的清洁、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破碎加工过程减少有害杂质的污染等的具体措施,供海绵钛生产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in a natural wetland soil cor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n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REEs. A natural wetland soil core of 95 cm was collected from the Sanjiang Plain in China and sliced into 5 cm slices for analyses of REEs, Fe, Al, Mn, Sc, Y,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M was accumul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oil core (0 to 20 cm depth), while Fe and Mn was reductively leached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soil core and accumulated in the low part. The content of total REEs ranged from 137.9 to 225.9 mg/kg in the soil core. Content profiles obtained for all REEs were almost identical except for Ce.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REEs generally occurred at about 20 cm depth, but enrichment factor (EF) of REEs except Ce was usually the highest in the surface horizon. Average EF ranged from 1.1 for La to 2.1 for Gd. The pronounced shift in EF occurred at about 40 cm depth and it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40 cm depth to surface (except for Ce), probably suggesting anthropogenic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REEs. In comparison with chondrite, Eu was depleted in all horizons, while Ce was negatively anomalous in the top horizons and positively anomalous in the bottom horizons. This positive anomaly of Ce in the bottom horizons was due to its preferential adsorption on Fe and Mn oxides, relative to other REEs. Although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fluence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s of REEs in soils, enrichment or mobility of REEs is low in the natural wetland soil core of the San-jiang Plain.  相似文献   

15.
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对海绵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高品质海绵钛的需求也大幅量增加。通过对MHT-90海绵钛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难点进行分析,得出O、Fe两种元素的含量是影响MHT-90海绵钛产出率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海绵钛产品中杂质元素O和Fe的来源和行为机理,提出了控制O、Fe杂质元素的措施,并在国内某公司的生产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海绵钛产品的杂质分布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针对杂质分布的不均匀性,提出了生产中改善产品质量的措施,对产品进行处理,分部包装,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合格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700、850、1 000 mm 3个料层厚度进行相应的石英杯烧结试验,研究得出随着料层厚度增加烧结成 品率逐渐增加,烧结矿转鼓指数逐渐升高,成品烧结矿的粒度组成逐渐变好,烧结固体燃耗降低;但垂直烧结速度 显著变慢,烧结利用系数降低。对3个料层厚度进行上、中、下3层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解剖层的烧结 矿,3个料层厚度的烧结成品率和转鼓指数大小顺序均为700 mm<850 mm<1 000 mm,同一料层厚度的烧结矿转 鼓强度指标是上层<下层<中层,平均粒度大小是上层<中层<下层。通过矿相分析得出同一料层厚度赤铁矿和 铁酸钙质量分数是上层<中层<下层,而磁铁矿质量分数是上层>中层>下层,3个料层厚度的赤铁矿和铁酸钙质 量分数依次是700 mm<850 mm<1 000 mm。  相似文献   

18.
结合攀钢15kt海绵钛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海绵钛中的主要杂质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加工过程中可能引入杂质元素的途径,并针对此提出质量控制措施,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