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适应新的城市内涵发展的需要,作为新的城市活动品牌,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对新的展览实践、新的合作关系和新的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一种积极探索。研究其价值取向、行动准则、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构建治理型政府形态和治理创新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问题,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理念引入进来.首先,从利益博弈视角对各利益主体间的行为进行分析;其次,阐述合作博弈理论的内涵,通过联盟、特征函数的运用构建合作博弈模型,并引入Shapley值来搭建利益分配模型;然后,以参与城市治理的相关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城市治理的合作博弈模型,并以东部沿海某市A区为例得出了分配方案,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后,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提出推动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上海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土地资源紧缺,中心城区的存量工业用地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地产开发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经历两次改造的红坊为例,从微观视角来分析参与主体在土地更新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并结合城市政体理论,深入探讨推动地块改造背后权力和资本的互动机制,旨在对国内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研究以及城市政体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研究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4.
熊向宁  徐剑  孙萍 《规划师》2010,26(10):62-6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开发的市场运作机制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如现代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来分析土地开发模式,能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空间形态的引导提供创新思路。在总结武汉市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1992年)以来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政府主体、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博弈关系,提出应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策略:提倡政府以发展公共事务为主,逐步建立独立公平的经济运行体系,引导社会群体科学有效地参与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已由增量拓展向存量提升转变。注重于内涵提升的城市更新实践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空间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同空间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已成为突出问题。文章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析了空间利益主体参与城市更新过程的逻辑本质与诉求,提出以空间利益主体角色及合作伙伴关系重构为特征的治理型城市更新模式,强调在达成政府、资本、社区城市更新社会共识的框架内,通过有效的制度路径协调各方空间利益与权利,以实现均享城市更新空间增值收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建设模式相比,PPP模式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主体间互动博弈关系更为复杂。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识别和界定PPP模式的核心主体,结合我国PPP模式发展历史和实践情况,构建三个互动关系模型,从扮演角色、介入阶段、利益诉求和互动关系四个方面,对三个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新冠疫情之下,街头摊贩活 动对提高城市居民就业率和增强城市活力的 价值被突显出来,但其管理依旧是城市公共 空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工作。通过对城管部 门访谈、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各 城市街头摊贩空间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摊 贩临时疏导区选址不当、街道公共空间承载 力有限和摊贩空间治理主体多方参与中缺乏 权力运行保障制度等难题。这些问题无法单 纯依靠城市街头管理解决,需要城市规划介 入。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增加规划用地弹性、 提升街道公共空间设计的复合性、以社区规 划师为纽带完善多方协同治理模式等方法辅 助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设计》2015,(11):227-229
<正>共建城市的社会基础,不再是基于自上而下的集中式权力控制结构,而是基于自下而上的松散式权力结构,因此,一种全民化公共参与的权力设置框架,是共建城市的政治基础。市民、建筑所有人与使用人、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和政府等多个权力主体之间,如何重构一种新型的空间关系?这是共建城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刘晓都:首先我想问第一个问题,对深圳来讲,城市的进化真的不好吗?是否有更高的利益、更多的人口,对于这样的城市便是一种更好的发展呢?还是说这样的进化会不会有一个拐点,在什么样的地方是平衡的?  相似文献   

9.
伴随国民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土地管制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逐步进入存量挖潜时代,并引发了大量的工业用地更新活动。正如物质空间的背后是资本与权力交织的逻辑,用地更新的背后是围绕着空间的不断博弈,其关键和难点在于平衡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和权益。然而在现有制度环境中,更新博弈往往受限于产权制度和博弈失衡,更新工作也面临着多输的困境。从空间博弈的基本机制出发,探讨阻碍城市工业园区存量更新的深层次矛盾,构建基于价值均衡的理想博弈模型,并具体分析深圳和常州高新区两种治理模式,指出其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制度创新方向。城市工业园区存量更新本质上是一种合作空间博弈,权属调整与价值分配的均衡是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博弈均衡的关键。对于一般性地区的城市工业园区而言,通过构建适用于工业用地更新的政策体系与主动介入的触媒式项目,可以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与合作剩余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城市开发进行控制和引导的公共干预工具.在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和分权化的背景下,城市设计在实践中被赋予了“空间经营”的公共产品生产调控职能,发挥着重要的空间资源配置作用.“空间经营”是根据公共利益要求对城市空间背后各种开发权利进行的优化配置,实质上是城市开发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和均衡的公共决策过程.在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于制度环境和发展模式的制约导致了博弈中公平与效率的失衡,是目前城市设计中存在“精英化”、“隔离化”、“泡沫化”和“非理性”等公共干预失效现象的重要成因.完善运行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是解决城市设计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这既需要以城市公共管理的转型作为基础,也必须通过城市设计自身的运作转型进行积极的推动.  相似文献   

11.
街道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其治理水平历年来一直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当前我国街道公共空间治理包括规划、建设、管理、社会共治等阶段,并受市区级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多个行动主体的共同影响.在此背景下,人民对街道生活的获得感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重要价值取向,然而现实中不同行动主体对同一政策目标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巨大差异.针对近年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不断遭受质疑等具体问题,本研究以街道公共生活为载体,关注街道不同行动主体在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各主体间如何达成治理共识.文章以纽约街道公共空间的行动策划治理为例,探讨不同行动主体如何在行动试验过程中构建对公共性的共通并进行互识反馈,以及最终达成共识.本文结论指出,行动策划在纠正不同使用者的空间权益、认同感、参与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真实有效地促进本地利益的保护以及地方文化和理念的传播.在弥补我国街道公共空间治理与公众互动板块的结构性缺失上,研究建议将行动策划凝练为稳定的空间治理技术环节,将末端的社会共治提前至设计规范和修订审批的前端,使街道公共空间的价值能够被重新认知、创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航 《规划师》2004,20(10):100-102
19世纪美国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不同社会阶层利益交织的试验场,它体现着不同利益阶层社会地位的差异。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不应仅仅停留在以视觉艺术为基础或由少数人、利益集团决定的形式上,要向着多意义、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转化,要使之成为综合性的社会场所,尤其是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公共空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以沿海城市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空间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现场测试、问卷调查和数值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地域性气候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舒适度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响应地域性气候特点的沿海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赵卓 《城市建筑》2006,(7):85-87
集合形态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思维,旨在探索人性尺度之下建筑群体间的都市状态,关注公共空间整体公共性的建立。本文以桢文彦的城市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为线索,介绍了以集合形态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思想。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使用者在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连续性原则,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公共性和步行行为为切入点,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耦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一种获得城市公共空间动态增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权力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是权力的隐喻和象征,空间的塑造遵循着权力的逻辑.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不仅是计划调控或市场调节的过程,更是一个权力运作的过程.我国当前的城市空间资源配置虽以代议制民主的权力格局和日趋成熟的法团主义权力格局为主体,但仍存在着公共利益难以表达、公共空间被异化,以及城市规划成为支配性权力组织用以维护和扩大其利益的工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城市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创新性引入价值共创理论,梳理分析其演进规律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进化的层级耦合性。选取3种典型小微空间类型,运用该理论研究多主体价值共创的过程,发现:(1)微空间营造是政府部门及人员、第三方/社会组织、在地多元利益主体以及社会资本/运营服务商四大主体为代表构成的服务生态系统,各主体在驱动因素、行为过程和行为价值表现三方面虽有不同的逻辑和立场,但都以社会价值共创为先导;(2)四大主体在微空间更新营造中承担不同角色和作用,多主体之间的工作模式以渐进式循环路径为特征,以策划规划和运营前置为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136”模式,助力城市公共空间微创更新的精准精细化和价值多元化。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化的公共艺术更是广泛的把艺术和城市建筑环境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和发展的分析,从建筑艺术形态的角度,探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要素尤其是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对公共艺术语意表达的意义,希望为建筑创作和公共艺术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