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主义时期被贬低为是一种"犯罪"到如今伴随计算机和数字化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回归,装饰在建筑学中扮演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讨论的重要话题。当下重新回归的所谓装饰和之前与现代主义此消彼长的装饰是否在表象和内涵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文章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从18世纪末至今这段时期,从结构,材料,哲学,艺术史,建构史,技术史和社会学等多方面来客观阐释装饰和建筑学的关系。同时,以主观性和政治性为两组线索同时深入探讨当下建筑学中的装饰回归问题。并试图以主观性和政治性来定义这种全新装饰趋势的特征,寻找和历史中装饰传统的深层次对应,来探讨这种重新回归的装饰在当代建筑学讨论中的定位和其在建筑学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寿焘 《建筑遗产》2021,(1):68-77
文章以"建构"为线索揭开民居装饰话语中所涉及的结构性、空间性等建筑学基本问题,抽取徽州乡土建筑典型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各类装饰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从材料、构件和空间三个核心维度,探寻装饰在建造部位、空间塑造及意境表达中的层级性与秩序性,探讨其中蕴含的建构理性思维,以揭示徽州乡土建筑装饰表象背后的物质构形规律、材料建造逻辑和空间营造智慧,进而拓展建筑学视野中对传统民居装饰的认知边界.  相似文献   

3.
王冬 《建筑师》2017,(6):100-108
当代中国建筑学与当代中国乡村有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当代建筑学自身不断地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力量。文章以时间线索为脉络,解析了自1950年代至今建筑界介入"乡村"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建筑学在实践及理论话语方面的流变,探讨了乡村以及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现代性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谭峥 《时代建筑》2023,(6):6-15
建筑学的“本体”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常用于学科自主性的探讨。当下中国建筑界对建筑学的“本体”的认识偏重其基本的结构要素,缺失了对围护、设备、装饰、基础设施等环境技术体系的讨论。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回到“环境的建构”话语产生的历史现场,从对建筑本体观构成决定性影响的建筑理论家吉迪恩开始,逐步涵盖班纳姆、富勒、道萨迪斯、索亚等理论学者,再思“环境的建构”议题在当代建筑学转型期的演变。文章为这一议题的发展设置了中国的城市化与产业化语境,最终延伸到环境建构对中国建筑学科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摘要 以建构“民居建筑学”学科为出发点,通过回顾 20 世纪初至今的国内民居建筑研究历程,梳理及确定“民居建 筑学”学科层面上的研究内容、对象、方法等核心内容。国内民居建筑研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呈现出其既 有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使民居建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明晰。今日所提出为抛砖引玉,展开争鸣,恳望 学界、业界对此展开广泛讨论,批评指导,唯望共同推进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杨文昭  柳肃  肖灿 《新建筑》2021,(1):99-103
将中国民居研究置于现代建筑学话语背景下分析,指出20世纪80年代建筑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民居研究的不断拓展,同时,民居研究亦对同时期建筑学研究体系的建构产生影响,包括引发对建筑地方性表达的再认识,推动对建筑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关注,并为聚落研究成为后期建筑学新的研究内容做铺垫.通过探讨这些互动关联,突显民居研究的建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复杂形式的建筑设计日益普遍,几何学对于建筑师理解复杂建筑形体的操作实质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并以此催发几何学与建筑学关联性的重新审视。本文从梳理两者关系的演变历程出发,分析了当代数字化建筑实践的4种几何建构策略——几何生形、几何转化、协同模拟和几何重构,并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指出面向建筑本体需求的数字化几何思维是建筑学传统的回归,可以为数字化建筑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的认识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武晓刚 《石材》2024,(3):4-6+27
乡村地区传统民居通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研究其建构与装饰特征有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确保它们不会被遗忘或破坏。此外,乡村地区传统民居的建构与装饰特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通过研究这些特征,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区和文化的差异。本次研究中,相关工作人员以孝义贾家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村传统民居建构与装饰特征,以期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推动建筑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西安市区明清及民国时期现存民居的测绘调查,通过分析比较,将其划分为原生传统民居、回汉融合民居和现代折衷民居三大类型。从西安民居的分布区域、院落空间组成、建筑形式、院落与建筑的比例尺度、建构技术、装饰符号与装饰内容、房主身份与民族等方面系统地进行类型化比较研究,揭示西安民居在历史文化语境的发展演化关系,为西安城市文脉的延续及地域特色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曾娟 《华中建筑》2008,26(4):74-78
湘中腹地娄底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19世纪末大屋民居。现存实例包括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多座茶商民居及若干民居大屋。该文以湘中大屋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测绘资料基础上,结舍历史文献阅读,对其进行专题研究。从建筑学、历史学、工艺美术学、民俗学多种角度,将湘中大屋与同时期其他区域传统民居进行比较研究,解析湘中大屋平面形制、适应气候的技术特色、及地方性装饰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1.
建筑装饰纹样是建筑本体造型的美,其雕刻装饰艺术集中了中国民居文化的精华.文章侧重研究江浙地区中国民居建筑大木作构件中牛腿木雕装饰纹样的题材与艺术形式的内容.探讨牛腿木雕装饰纹样在民居建筑中的艺术文化内涵.运用案例分析牛腿木雕中装饰题材的纹样类型以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湖北大冶水南湾村是历经明清数百年保存下来的典型宗族血缘型传统村落,该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村落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装饰,本文运用艺术学、建筑学、民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在实测、文献与口述资料收集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冶水南湾村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装饰的实勘与田野考察,重点对大冶水南湾村村落的构筑渊源与选址布局、宗族祠堂与居住建筑、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予以剖析,以此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特色与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及理性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超越民居和遗产 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联姻,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对建筑学而言,尤其存乡村、民居、遗产领域,借用人类学存宗教信仰、亲属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已驾轻就热,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也得到建筑学的广泛接受;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建筑学人对于人类学概念一知半解,流于表面的挪用也无法对学科本体带来本质上的...  相似文献   

14.
正《苗族传统民居特征与文化探源》汤诗旷著本书建立在历史文献解读及田野调查工作基础上,以建筑学为主的多学科方法对苗族传统建筑特征的古今演进、空间分布进行分类梳理和研究,并对附着其上的文化因子进行源流考证。建构以"住居原型"为内核,特征要素层理分布的苗族建筑谱系,在建筑学领域整合研究已割裂的苗族文化。本书建构了一个具民族识别性的苗族建筑谱系,并对谱系特点及其适应性传承提出了设想,对完善民族建筑学研究有所创新。定价:98.00元  相似文献   

15.
藏式白碉房民居是藏族传统建筑组成部分之一,其外立面装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对乡城县青德乡仲德村传统民居建筑立面的实地调研和测绘,揭示了其立面装饰的建构逻辑,测绘并归纳了藏式白碉房建筑立面装饰各个部位的构造尺度与构造特点,以期能对传统民居保护与修复提供工程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建筑作为气候和能量的调节器,其围护结构具有对自然元素选择性接收和内外环境交互调控的性能。在与气候环境的适应而不是对抗的过程中,围护结构需具备更为复杂的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机制,本文将其归纳为"建筑围护性能机理"。根据其中主要作用与反馈路径总结出的设计策略——被动式气候调节腔层、热质动态调蓄、生态介质表皮和光热平衡遮阳,构成了交互式表皮设计的关键技术,体现出绿色建筑在表皮层面回归建筑学本体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创造主体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的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艺术生产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建构具有主导作用,正是源于这种主导作用,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的艺术生产成为一种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与物质防卫相辅相成,精神防卫同样作为传统民居建筑防卫性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长久影响着民居聚落形态与居民心理状态.属于民居细部层次的建筑装饰元素,因之而蕴含有先决性的精神防卫基因,其根植于深厚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土壤中,以建筑本体为依托,表现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通过以形达意的符号传译机制,完成心理层面的精神防卫意义表达与机能运作.  相似文献   

19.
白岩     
教学、实践与理论 建筑师站在何处去着手做设计,是为立场.我想我们的立场是对建筑学本体问题的探讨作为出发点的.我们所说的建筑学本体问题,它是建筑学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存在的特有要素.这些要素与时间、空间、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建筑结构与技术、建造材料与建构等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凯 《建筑师》2022,(4):70-78
“建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和建筑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本文尝试从话语史的角度做一个历史性 的回顾,追溯当代中国建筑学中“建造”观念在“言说”中出现的时刻。以当代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冯纪忠先生设计 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和何陋轩为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40多年来中文文献中对这一作品谈论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建构” 话语的引入所带来关键性的改变,讨论并揭示“建构”话语在当代中国建筑学科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