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古时建筑师和结构师统称为"工匠",他们不仅要呈现建筑物美观的效果,而且要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在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BIM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结构师需与建筑师密切配合,使"骨骼"和"皮囊"完美的结合,力求形成建筑造型与结构受力体系的和谐统一。该文通过对张之洞博物馆项目从方案到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介绍,描述了结构如何体现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成就建筑之美,也希望能为建筑师、结构师今后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张之洞与武汉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长江中游、两湖平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武汉是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城区由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组成。最早的武汉城市雏形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盘龙城。在几千年的武汉城市发展演变史上,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都为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6.
7.
结合杭州近代工业博物馆改造实例,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和室内环境控制五个方面阐述了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低碳化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4年,Future Systems建筑公司赢得了恩佐·法拉利博物馆的设计权。这个位于意大利摩德纳的博物馆正是为了纪念出生于此的法拉利集团创始人、传奇赛车手和企业家恩佐·法拉利。整个博物馆展览空间由两部分组成,一栋作为艺廊的19世纪早期的老房子和一个相邻的作为法拉利展厅的新建筑。2009年时,项目的主设计师——著名的英国建筑师Jan Kaplicky不幸过世,Future Systems建筑事务所也面临了一些变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背景下,儿童面临公共空间缺失、社区活动场地同质化等问题.其中老旧社区是儿童友好城市构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武汉近代里分社区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武汉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承载了武汉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信息,是武汉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选取武汉市近代里分社区作为本土化研究对象,通过对里分社区儿童及家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应运而生,受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多种构成形态及设计手法。现代博物馆中介空间作为空间、功能过渡的同时,实现了人的心理和视觉的过渡。它是现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序幕,起着协调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构成城市空间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当地民众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家园的重建,更需要精神家园的复兴。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文化价值体现的舞台,博物馆建筑对于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创伤的城市与民众具有更深的涵义。 相似文献
14.
王孝榆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1992,(Z1)
从时间、空间和建筑的关系来探讨建筑风格。总结了建国以来青海省建筑创作的发展过程。提出了:继承与借鉴都是手段,而创新才是目的;继承与借鉴是互补关系;建筑创作是建筑师不断努力追求的动态过程;必须文脉寻根,推陈出新等观点。认为青海建筑风格的主旋律是:粗犷浑厚、封闭内向、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新建筑》2013,(5):69-71
项目位于城乡交接的重庆黄桷坪区,这里既有享誉全国的四川美术学院。也有全世界最长的涂鸦街。鲜明的地理与文化特征创造了黄桷坪独特的场地艺术氛围。同时,黄桷坪区遗留了许多工业建筑。如何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7如何提供最灵活的展览空间?这些都是设计师遇到的基本问题,而如何利用最节约的方法去重新演绎老建筑,也是无法逃避的课题.工业建筑以功能为出发点,拥有严谨的立面比例和朴实的材料,设计师希望运用轻盈的手法营造出建筑一个开放和欢迎的姿态:保留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表皮材料,替换已经陈旧和失去保温功能的门窗,在立面上利用工业材料赋予建筑一个新的形象,并增设夹层满足办公室和辅助功能的需要,同时保留底层大空间为展览提供最大的灵活性。由细节设计入手改进整个建筑,使用者便不会感觉到建筑明显改变,于是原有建筑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6.
17.
18.
对广东钱局的规划与营建进行考察,一方面了解该时期西方工业文明进入中国时的发展状况,对研究清末洋务工业、尤其是张之洞在粤、汉等地经办的各类工业建筑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另一方面,有助于正确把握洋务运动时期晚清地方官员的文化心态和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9.
URBANUS都市实践三位创始人刘晓都、孟岩.王辉于1999年事务所成立之际对其定位有一个共识:做一个设计型建筑事务所.打造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事务所的实践首先要立足于中国大规模的建设环境中.对当代城市进行重新思考,并以作品对话国际建筑界。 相似文献
20.
对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模式的思考与研究,侧重于在地方乡土环境下,如何体现建筑的现代性这一主题,并且以设计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设计概念源于特定的环境——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以东巴文化博物馆扩建为载体,重点表达了在丽江地区传统文脉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体现建筑的现代性——将设计概念建筑化,形成“开放式”的展示空间系统,最终融入纳西人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