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为应对低浊高藻水库原水的净水处理困境,通过气浮与臭氧活性炭中试研究,对唐家水厂原常规工艺流程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臭氧预氧化—机械搅拌混合—网格絮凝—溶气气浮—砂滤—臭氧活性炭—消毒”组合工艺,实现了对低浊高藻水库水的有效处理。改造后运行效果表明,气浮出水浊度可稳定低于1.0 NTU,气浮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在90%以上,臭氧活性炭可有效解决高藻原水引发的出水嗅味超标问题,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介绍了升级改造工程的前期试验研究、改造工艺方案、主要设计参数、关键材料设备选型、实际运行效果和效益分析,可为同类型水源水厂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藻类暴发期间,容易使出厂水浊度升高,并产生藻腥味。以实验室小试结果为依据,对在预氯化常规水处理工艺的集水槽中投加粉末活性炭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生声运行结果表明,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工艺能有效去除出厂水中由藻类引起的异味,抑制沉淀池及滤池中藻类滋生,并可降低出厂水的浊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北京某水厂为例,研究低温低浊水质处理特点,设计采用臭氧预氧化改善絮凝和过滤效果,同时应用给水改进型聚氯化铝和高效斜管沉淀技术进一步强化处理效果,解决水厂原水低温低浊问题,确保出厂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试研究了几种预氧化工艺对低温低浊高有机物地表水体中颗粒物的强化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常规工艺滤后水中的颗粒数较高,经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预氯/氯胺化以及PPC与氯/氯胺联合预氧化后,滤后水中2~15μm范围内的颗粒物大幅减少,颗粒总数分别减少了36.4%,69.4%,55.2 %,同时过滤出水颗粒数波动较小,工艺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探讨了预氧化控制颗粒物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杯罐试验在水厂实际生产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它对生产运行起着指导与监督的作用。杯罐试验对在保证水质的同时降低制水成本的作用尤为重要。在低温低浊期低转数的混凝杯罐试验比较贴近生产实际;在高温高浊高转数的混凝杯罐试验比较贴近生产实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原水水质的情况下,应用不同的试验方法来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7.
通过进行预臭氧化—紫外线联合氯消毒工艺处理高温高藻期滦河水的生产性试验,检测和分析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和卤乙酸生成势(HAAFP)的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了整套水处理工艺,尤其是预臭氧化单元对氯消毒副产物(DBPs)的去除效果。同时,研究了甲醛和溴酸盐这两种臭氧化副产物在处理过程中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在高温高藻期,预臭氧化单元对THMFP和HAAF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2.43%和15.06%,整套工艺对THMFP和HAAFP的平均总去除率分别为39.33%和54.12%,氯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得到有效去除;出水中甲醛含量低于50μg/L,溴酸盐的含量小于6μg/L,臭氧氧化副产物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以北方城市某给水厂机械搅拌澄清池为研究对象,结合其长期运行数据,研究预氯化条件下机械搅拌澄清池底泥对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CHC13)生成量的影响.利用排阻色谱法对不同工艺出水中有机物进行多重分类,考察其对不同类别有机物的去除特点.利用气相色谱对出水CHC13来源构成进行分析,从消毒副产物角度,确认并量化了机械搅拌澄清池...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试研究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去除太湖水的臭味,考察臭味浓度变化以及预臭氧投加量对深度工艺去除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茨醇的效果和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的臭味浓度变化范围内以及有预臭氧的情况下,深度工艺可有效去除臭味,出水的臭味浓度满足国家水质标准。试验还发现,砂滤在去除臭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生物活性炭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二氧化氯性质和特性的介绍,阐述二氧化氯在水厂净水运行中做氧化消毒剂的作用和水处理后管网的二次消毒效果,及对水处理中异味(鱼腥味、臭味)铁、锰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给水预臭氧化与预氯化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常规给水处理工艺预臭氧化和预氯化对比试验,研究了预臭氧化工艺对水中浊度、氮氮和CODMn的去除效果,对三卤甲烷生成的影响,及其致突变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预臭氧化工艺沉淀池和滤池出水浊度均低于预氯化工艺,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预氯化工艺,对CODMn的总去除率达53.4%,并能有效去除原水中大量的三卤甲烷前体物,而在致突变活性方面预臭氧化工艺滤后水更安全可靠。同时试验得到在原水CODMn为5-6 mg/L条件下臭氧最佳投加量为1-1.2 mg/L。  相似文献   

12.
以趵突泉泉域为例,采用水量均衡法和数值法两种方法,对两种典型边界条件下的水均衡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对断裂-分水岭边界确定的趵突泉泉域进行数值模拟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密切的水力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对降水入渗补给量进行合理折算,提高水均衡计算的准确性。水量均衡法结果表明断裂边界泉域与断裂-分水岭边界泉域的均衡差分别为3 626.0万m~3/a和3 061.4万m~3/a;而利用数值法,均衡差分别为4 467.1万m~3/a和3 699.6万m~3/a。研究结果为趵突泉泉域水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微污染水源臭氧预氧化的生产性应用与生物风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小试和生产性试验讨论了预臭氧取代预氯化在微污染的黄浦江水源水厂净化中的应用和生物风险.研究表明,臭氧预氧化对平流沉淀系统和ACTIFLO高效澄清系统均有促进混凝沉淀的效果,预臭氧的投加量约0.8 mg/L,后续混凝剂投加量由50 mg/L降至40 mg/L即能达到较好澄清效果,砂滤池出水浊度低于0.1 NTU,出水锰含量可降至痕量.在生产性装置运行中发现,水厂预臭氧后春夏季在澄清池和滤池中有较大型的后生动物,且藻类大量生长,对饮用水构成潜在生物风险.  相似文献   

14.
常用水质评价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很多,特点各异.在重点分析最差因子判别法、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主分量分析法和基于模糊理论的贴近度综合评价法这4种方法特点的基础上,以上海市若干水质监测点的监测成果为例,利用这4种方法分别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最差因子判别法评价的水质较差,而贴近度综合评价法评价的水质又过于乐观.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需要多次计算,多次比较,比较繁琐.主分量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各参评因子的权重,评价过程只需要通过一次计算,就能得出一个判别式和判别标准,以后评价时可以直接使用,而且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是一种比较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典型再生水补水型河道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清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北京典型再生水补水型河道水质指标变化分析研究。分析了清河安河闸至清河桥之间河段的pH值、溶解氧质量浓度、含氮营养盐质量浓度和含磷营养盐质量浓度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回用河道后,pH值会出现逐渐上升现象,含氮营养盐始终处于较高质量浓度,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应采取强化修复措施,降低风险,维护再生水河道的水体生态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6.
西藏是我国地热水分布最多的地区。为查明地热水中有害元素对河流的影响区域及程度,对西藏典型地热田及河流开展了野外调查取样。通过对地热水和河流中各种水化学参数的综合分析以及河流中有害元素的相关柱状图分析,得知地热水中大量的氟、砷有害元素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大。羊八井一带高温地热水中氟浓度较高,而喜马拉雅地热带较其他地区的地热水含砷量较高。另外,西藏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水源,因很多河流经过地热区后有害元素浓度显著增高,对下游居民及动植物的危害不容忽视,指出应深入研究地方病(如秃顶、氟斑牙、癌症等)与水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气候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必须进一步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水资源量的复核和衰减原因分析,二是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的合理配置,四是海水淡化和利用,从而为缓解华北地区的水危机提供了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亚军  程瑶  王雨春 《人民长江》2017,48(16):19-24
参数敏感性分析旨在确定水质模型中各参数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在利用水质模型分析时,可根据参数的敏感性精简模型中的大量参数。以三峡库区支流草堂河为例,建立相应生态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再进一步采用扰动分析法对模型中26个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化参数中浮游植物的最大生长率(R0)、适应温度下限(T1)、死亡线性系数(RDIE1)、光照最低值(IOPT)、消光系数(KC)、遮光系数(KW)及磷酸盐半饱和系数(KPO4)是敏感性最高的参数,其他参数敏感性相对较低;对同一参数而言,其敏感性亦会随季节改变发生变化,其敏感性一般在冬春季较低,夏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19.
典型条件下堤身堤基渗流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现状概化出典型条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堤身堤基渗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作用水头、堤身渗透性、弱透水覆盖层厚度、分别隐伏于覆盖层下和出露于地表的强透水层的厚度、外滩宽度和河泓 切割程度等因素对堤身堤基渗流规律的影响,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