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养老建筑公共空间中色彩的功效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根据色彩的表达与色彩的载体等基础色彩理论,探讨了影响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环境的因素,并结合老年人的活动特征以及身心需求,提出了养老建筑中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策略,以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的公共空间色彩环境,在未来养老建筑人性化设计的实践中作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螺镇延平老街是台湾乡村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文章以台湾西螺镇延平老街为例,通过对街区历史及其空间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调查,分析其衰落的过程、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多样态居住模式与公共环境相结合的方法。以社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为主题,将设计手段与运作模式相结合,为乡村历史街区的复兴和延续提供合理的操作手段,也为中国大陆同类型的乡村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办公建筑设计中,通过创造多孔性、延续文化传统肌理的城市环境空间,使建筑的外观形体,在人们行进中的空间体验——时间、空间、光线、阴影、肌理、质感、色彩等现象与人的经验感受溶为一体,通过对材料、细部、色彩注重与地方历史、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呼应,从而使建筑与场地紧密切合,增加建筑的体验感,达到建筑与地方特色生活共生、锚固的场所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乡村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中的人文情怀对村民来说是特殊的情感,是村民对乡村的精神寄托。营造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对乡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概念以及构成类型出发,以苏州市金庭镇阴山村为例对人文情怀的乡村公共空间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以及点线面空间的营造。  相似文献   

5.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日常交往的媒介,是村落文脉继承和村民精神寄托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以浙江省著名历史文化名镇龙门古镇为例,基于文化空间理论视野下,提取出相应历史时期公共空间文化特征、公共空间形态、文化历史内涵,梳理历史文化名镇公共空间及建筑营造的发展脉络,研究所形成的演化总结希望能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思路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6.
周超 《建筑与文化》2021,(5):112-1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过去同质化的商业开发行为导致村落个性缺失、历史文脉中断现象不断上演,而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应留住"乡愁".文章以苏南①石公村环境与景观改造为例,从区域整体层面规划设计,到对建筑庭院细节整治、村落周边环境、公共交往空间、水体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景观整治改造的同时注重彰显地域文脉,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7.
黄凯  郭谦 《华中建筑》2020,38(3):21-25
泮塘在历朝历代都是岭南园林的聚集区,虽历经时代变迁已沦为城市旧区,但仍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泮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七园五馆项目应运而生。其设计以历史环境再生及拼贴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追溯泮塘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统筹考虑历史村落肌理、荔湾湖景观界面、历史建筑遗存等场地要素进行泮塘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最终方案以丰富的园林形式呈现,作为整体历史街区的空间过渡,延续了北侧五约村落肌理,呼应了南侧荔湾湖公园的园林气息,整合了场地内历史建筑遗存。泮塘历史环境的再生设计实现了非遗活化的传承,达到修补泮塘历史空间、延续城市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范成贤  陈雳  张谨 《华中建筑》2022,(10):117-122
该文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及发展脉络,归纳出乡村公共空间的物质、社会、文化、经济属性,并通过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进行二次关联,论述其与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具体关联,得出以价值延续和当代阐释利用为核心的活化利用既是乡村遗产保护的目标又是重构公共空间手段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北京海淀永泰庄东岳庙为例,探究东岳庙活化的基本模式和基于遗产价值延续和阐释的公共空间重构具体策略,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重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历史街区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价值,延续着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汕头市小公园片区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优秀的历史建筑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汕头市港口的衰落和城市新区的迅速开发等种种原因,如今的小公园片区正面临着历史建筑破败、环境质量下降、公共空间匮乏、文化和产业衰败以及居民大量迁出等诸多问题,因此对小公园片区进行复兴已刻不容缓。研究从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出发,从环境提升、公共空间重建、文化场所营造和产业复兴四个方面探讨小公园片区的复兴,以期提升片区的文化价值,改善片区环境,重塑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再现片区的繁荣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村聚落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性、社会性和空间性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的对应关系。其中,乡村聚落重要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关系特征,一般都以"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物质载体予以集中呈现。但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随着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生活内容的改变而逐渐被遗忘,其物质环境也逐渐被弃置。研究指出:以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点穴"启动,通过"文化定桩"的方法,可以成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结合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阐述以文化定桩为灵魂、通过核心公共空间的创造性修复和更新的探索成效。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街区较完整地体现出地区特有的建筑样式、空间序列和商业环境,并不断地进行演变与发展,其中的商业空间通常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最为活泼与最具特征的空间。本文以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空间为例,探讨了现代商业与历史街区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方式,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展示的多种倾向,从建构角度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古村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极富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踪迹,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古村落的传统"空间观",无论是从物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建筑特征、规划布局,还是融于其中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民俗及风水观念,与当代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和谐等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研究和吸收借用古村落的空间布局手法,并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加以灵活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传承,也是解决目前村庄空间乏味、建筑形式单调,千村一面等新村普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通过对我国古村落空间布局研究,对淮河之滨的涟水县韩陈村进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传统空间观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主动式”与“被动式”并非背道而驰的概念,其均为建筑适应气候的手段,同时也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2020年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一参赛获奖作品为例,探讨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和主动式技术相结合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方式,试图探索一种提升乡村公共空间舒适性的绿色路径。运用实地调研法和软件模拟的方法,从通风、采光、太阳能技术等设计角度为方案中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宜人的室内外环境。使新建的公共活动中心在建筑文化、空间、生态节能等方面具有地域特色,提高了使用人群在乡村中的生活品质,且对当地的环境及文化资源形成最低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修清 《建筑结构》2021,(1):I0009-I0009
公共艺术是强调公众可以欣赏或参与的艺术形式,乡村公共空间是村域自然空间中供村民休憩娱乐与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空间,运用公共艺术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设计,能够以艺术化手段激活乡村地区发展活力。◆乡村公共空间的景墙区域效果图。公共艺术讲究整体协调统一性与拓展性,其中整体协调性要求设计作品的颜色、材质等外在形式与内涵文化要与所处地域环境相融合,拓展性要求设计作品应当向文化与设施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中州建设》2014,(3):F0003-F0003
单拐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是冀鲁豫边区居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现存豫北地区保存较完整能够反映边区军民鱼水情的纪念性建筑。单拐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180亩,现有居民100余户。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仍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以及村落环境。即使后建民居建筑,也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建筑风格,以物质形态向游客传递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信息,保留了当地的各种交往空间,营造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聚落。它所反映的民族性、地域性十分明显。以黄河为依托的中原汉文化与周边文化圈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轨迹,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是乡土历史的活化石与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人居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它们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是美丽中国的形象代表与绝佳符号,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原点.  相似文献   

18.
南、北锣鼓巷地区,作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也是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有着非常重大的研究和保护意义。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优化人居环境质量、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色彩的失控与污染.以历史文化名城色彩控制、传统建筑色彩与现代建筑色彩相协调为目的,通过对南、北锣鼓巷地区中的建筑色彩的调查研究,并对它们的色相、明度、纯度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南、北锣鼓巷地区建筑色彩的推荐色谱。同时,就南、北锣鼓巷地区的色彩现状提出建议.以实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色彩体系。  相似文献   

19.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传承着生生不息的鲜活历史,吟诵着青砖黛瓦的诗意文章.作为传统乡村聚落和民居建筑的历史遗存,是一部读不尽解不完的农耕时代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  相似文献   

20.
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情感结构等相关理论,对正在实施的北京市门头沟区以及通州区等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调查与研究,总结了美丽乡村进一步深化设计的自然环境、建筑维护、历史传承、群体行为和产业基础五个组成要素,归纳了美丽乡村深化设计策略的保护环境、传承历史、渐进更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四个原则,提取了"场所保留,激发乡情;利用环境,青山绿水;挖掘文化,民俗历史;公共空间,情感认同"四个策略。文章希望对美丽乡村的深化设计有所帮助,也为类似设计中的情感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