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肖竞  曹珂 《室内设计》2019,(6):9-17
在城乡建成环境保护与更新的矛盾 背景下,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了“历 史环境”保护概念。历经二十余年制度调整, 英国历史环境保护如今已架构形成目标包 容、边界明晰的系统化管理体系。结合对英国 城市更新进程的回溯,系统分析其城乡遗产 保护的观念转变、体系架构与管理方式,介绍 其历史环境保护聚焦价值内涵、强调操作弹 性、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公共利益的管理经 验,以资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姜岩  孙婷  董钰  赵雅倩  杨斯亮 《规划师》2022,38(3):110-116
文章首先根据国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相关要求,剖析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其次,以文化地理学、城市历史景观、文化遗产空间等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理论为支撑,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立足于区域遗产观,识别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根据城市历史景观理论...  相似文献   

3.
工业遗产保护呈现物质遗存、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的趋势,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可以更为全面地认知工业遗产价值并促进其完整性保护。以宁波甬江北港区工业遗产为例,从自然与建成环境脉络、基础设施与空间结构演进、工业遗产单元及其工业技术三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揭示各层面关联特征,提出了建立时空框架下工业遗产的价值认知、倡导基于工业遗产要素系统关联的整体保护、完善塑造工业遗产特色风貌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历史遗产保护是较为复杂的城市历史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也是“文化复兴”“城市双修”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城市设计无论在城乡规划体系还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都缺少相应的法律地位,其编制内容、编制成果具有较为灵活的特征。城市设计是实现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功能组织活力有序、风貌特色引导控制和历史文脉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理念下城市设计以文脉认知为基础,以合理利用为途径,实现多元深入的空间管控为根本。该文以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为实证,探讨以文化遗产认知和价值挖掘为基础,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探索城乡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设计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华中建筑》2021,39(4)
工业布局、旧城改造和土地财政对历史文化名城环境、风貌、空间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牵引作用。伴随研究方法、模式和视角的转型,近40年的名城研究展现了从定性到定量,齐驱并驾、从舶来到内生,兼收并蓄、从单体到区域,时空并举的研究特征,推动了我国城乡文化遗产体系的整体建构。针对目前我国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实践超前,理论研究滞后;个案居多,分类研究不足;空间主导,社会研究缺乏;单一保护,修建研究空白等问题,分别提出建构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理论研究框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多元的文化遗产分类标准、加强文化交融中的社会关系研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动态监测和管理等路径,以实现我国城乡文化遗产在国土空间资源整合背景下的特色提炼与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6.
按照世界遗产精神与评价标准,京西稻的遗产价值包括:体现了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证实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南北交流,证实了中国农业景观与园林艺术的交融,据此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性"与"生产性"结合的特点。再结合京西稻的遗产价值与现状分析,从宏观保护策略和微观格局调整2个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规划建议。最后,总结归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的思路与框架:以遗产的价值和现状为依据,以解决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时间、空间和主体间的矛盾为核心,通过协调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文化性"与"生产性"的统一,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序言     
正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是以原清华规划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为主体,合并吸纳了院内文物保护、传统村落等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相关专业部所而形成的专业团队。遗产中心具有开展保护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修缮与保护展示设施设计,以及利用策划、甚至运营咨询等各项专业工作的能力,以综合解决各种类型城乡遗产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根植于清华大学在文化遗产领域科研与工程实践的传统,它的逐步发展与今天的蓬勃面貌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复兴与高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对天津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原保护体系在新时代的局限性,并以文化遗产空间理论为支撑、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从市域层面构建文化遗产空间保护体系。【结果】通过识别遗产价值,形成保护区划,建立“点—线—面”保护体系,实施管理机制保障措施,构建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天津市遗产保护的总体框架。【结论】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方法,并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4条建议:补充多维度价值判断;加强遗产保护整体性;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实施动态监督管控。  相似文献   

9.
混合遗产地自然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和价值对其内的建筑遗产保护提出了挑战。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只体现了文物单纯的本位价值观,而忽视了混合遗产地的特性及其对保护区划分、空间格局保护及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决性。重新审视了处于混合遗产地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归纳,并提出了"以文化遗产为主导的并行式混合遗产地"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框架,在混合遗产视野下经过对自然遗产的评价和考量,对以建筑遗产评价为主导的保护区规划做出修正和补充,并对自然与文化价值保护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进行评估,提出兼容性的整体保护措施,并结合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划对其进行实践验证。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对城市转型提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成为重要议题。文章以美国萨凡纳为例,指出其有益经验在于自上而下的历史遗产保护运动、历史保护与管理实施紧密衔接及关注历史街区社会弱势群体三个方面,并总结了对我国历史保护的三点启示:培育历史保护社会民间力量、优化历史文化保护管理手段及明确价值导向关注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先回顾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制度实施15年的历程,分析中国乡村文化遗产的现状。从保护过程演变的角度归纳了两个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乡村价值被忽视;生态文明引领的乡村振兴阶段,乡村社会问题凸显,重新审视乡村价值。提出“从强势介入到触媒引导”的模式转型。从触媒理论的视角提出其在历史文化村落中的借鉴,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乡村触媒的特点和作用路径。最后以贵州屯堡为例,分析触媒的三大干预机制:保护规划与设计的干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认定;工作营、传习营社会活动的?引发——城乡价值互动;屯堡论坛学术理念的引领——乡村保护与发展示范。提出乡村触媒引领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兴模式,工作营和屯堡论坛作为触媒引发了乡村保护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继而引发当地保护意识的觉K、遗产活化共享、引导产业转型、实现社区复兴。通过积极的乡村保护与修复建设,激发产业升级转型,形成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遗产保护走向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军队建筑遗产是一种新的建筑遗产类型研究对象,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意义.基于当下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背景以及军队新时期文明建设需要,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开创性、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军队建筑遗产研究不仅有利于支持全军正在开展的营区文物保护工作,为展开全面系统的保护工作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更可以有效填补我国建筑考古、建筑历史教学、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等诸多领域中的研究缺项和空白.目前,军队建筑遗产研究处于基础性研究阶段,在文献调研与实例调研的基础上,阐释了军队建筑遗产的概念、内涵与类型,并结合典例实例分析了军队建筑遗产在价值构成上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加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手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经历了从遗产分类保护到整体保护到综合保护的发展过程,二者在空间上呈现融合共生的分布特征,但现阶段综合保护利用工作中仍面临对综合价值认识不足、缺乏整体保护利用框架和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任务边界不清晰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必要探索新时代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路径。主要结论包括:挖掘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利用框架,明确不同层次国土规划的保护利用重点与传导机制等,以期对正在编制中各层次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彰显国家生态文明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英国对历史公园的遗产价值认知起源于上世纪中页,到现在已拥有完善的保护管理体制和先进的保护理念。本文在介绍英国历史公园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和管理机制特征的基础上,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为实例,分析邱园的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是如何在保护强化了其遗产价值的同时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角色转型,进而取得了遗产保护与当代发展的双重成功。希望通过探讨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我国历史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4):140-142
湘西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遗产、发挥遗产价值的需要,也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以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为主要研究背景,探讨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中形成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更为科学、适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莺 《住宅科技》2023,(11):34-41
城市遗产的保护是将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整体保护和积极保护,其中,公众参与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遗产保护工作中亟待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方法,选取相关国际文书、参与式规划等研究视野,并以巴拉瑞特参与式规划为例,总结公众参与工具的内容、体系构建的要点,从而提出上海城市遗产保护公众参与的框架体系构想,以期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肖竞  曹珂 《南方建筑》2019,(1):19-25
英国城乡遗产保护历来有着悠久的实践历史与法制传统,其近20 年来致力推行的历史环境保护改革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新兴保护理念有着共通的思想内涵,引领着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方向。为此,文章从保护制度演变、要素类型、管理模式、保护方法等方面系统梳理、介绍了英国城乡历史环境保护的体系架构与操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关注价值内涵、尊重特征差异、强调发展弹性的特色保护思想,以资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