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对既有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是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适老化改造需要从多方位了解项目的信息,通过文献研究,建立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使用后评价模型,围绕住房条件、公共服务、交通组织、活动场所和景观空间等指标对杭州和睦社区适老化改造进行分析,提出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及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老年人的空间需求,对既有社区户外空间公共空间滞留性弱、交通空间安全性差、节点空间设置不合理等适老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对现行的既有社区改造做出适老化引导,推进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积极老龄化为背景,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社区“适老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既有社区改造基础上,满足老年人社交和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适老化”社区改造具有必要性。在对现有社区改造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针对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适老化”设计改造策略,以期能探索出使老年人健康养老、积极养老的“适老化”社区改造及建设模式,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面临大规模开展适老化改造的任务。作为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公共空间,必须要满足安全性、舒适性、易达性等多种需求,这都是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需要完成的内容。该文按照适老化居住空间的设计框架,对现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研究高龄人群、居住环境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原则,对现有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11)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提出了"9073"的养老布局,要求9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环境及服务体系的建立满足养老需求,可见社区环境是这97%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既有社区是社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老龄化的集中地区。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既有社区室外环境适老化现状的主要问题,借鉴老龄化发达国家的适老化环境设计策略,探究我国既有社区居住环境改造更新的策略,提出适老性环境分级配置要点,以期为未来社区整治改造提供一定的标准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空间设施配置的落后,远远无法满足现有农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文章研究主要以老年人村落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和适老化设计为主.通过对与老年人村落活动息息相关的村落中的交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分析,总结老年人在村落公共空间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空间的布局优化、基础设施的适老化建设、服务空间的服务质量、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四个方面提出适老化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生活需求日趋多元化,老旧社区功能适应性问题尤为突出。文章基于既有公共建筑——上海东昌电影院的建筑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周边老旧社区的养老需求,对其进行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主要从功能置入与整合、室外空间活化、适老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展开。在强化周边老旧社区适老功能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留影院自身历史文化价值,激发原有活力,进而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升社区养老水平。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7,(1)
我国既有社区的老龄化率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如人口构成老化、公共生活匮乏、适老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发展与健康养老。以西安市纺织城工厂家属区为例,提出"社区织补"概念,通过改造、植入、链接、复制等设计方法,尝试构建多元化居住体系、互动性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性无障碍慢行系统、便利性公共开放空间,以期实现代际互助、人人共享、促进老年人积极老化的既有社区居住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对共建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住区环境共享的主要因素。以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探索共享理念下既有住区嵌入式适老化改造方式。基于老年人的具体需求,分别在养老设施体系、道路结构、公共空间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案及策略,得出一种适老不唯老的全龄共享居住模式。研究可以为其他共享理念下既有住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与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城市养老需求与规模日益增长,我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不足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养老模式的主要依赖对象为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三种,亦有三者相结合的复合模式,以期补充各自的不足之处。文章对国内既有社区养老空间的多代共生现状及使用人群需求进行分析,将CCRC持续照护特质与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相结合,针对既有社区多代人群共居现状提出适老化的空间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地观察调研、发放调查问卷、文献分析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方法,收集既有社区内老年人的居住现状及其对社区适老化改造的需求的相关数据,从社会学、人口学、老年学、生理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角度,深入剖析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找出既有社区内在适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探讨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未来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些许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居家养老是我国政府应对老龄化的基本政策。既有住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载体,普遍存在各类安全隐患,亟待改造。本文从安全需求角度出发,深入剖析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及使用需求,从畅通沟通渠道、健全标准体系、消除物理障碍、丰富活动空间4个层面提出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消除既有住区安全隐患,提升适老化水平,为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旧有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的老人和那些正在老去的人们的养老需求,而社区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延伸,补充了居家养老在老年活动及医疗需求等方面的不足。可是目前已建成的社区养老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公共活动空间单一,缺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无障碍设计等等。文章以景德镇地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作为调研对象,就景德镇老年人的需求及社区公共养老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改造设计建议,为今后的社区养老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既有住宅老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城市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其主要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特征,对既有住宅空间的空间格局与配套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在实现既有住宅空间功能再造的同时,满足老年人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寒地城市既有住区适老化提升的需求,本文对寒地既有住区环境活力缺失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解析,结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分析寒地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出行特征,结合案例对重构住区空间格局、增加富余开放空间以及更新低效闲置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寒地既有住区环境适老化改造设计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或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的主要形式。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社区适老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武汉市楚材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现状适老化进行分析,以及对既有养老设施与空间进行改造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物质空间的改造,为老年群体营造出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家庭需求。然而,现阶段社会机构养老设施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社区养老已成为我国现实可行的养老模式之一。在已建成的社区,大部分缺乏养老设施,或养老设施无法满足现实养老需要。该文通过对漳州市区既有社区的实际调研,分析和总结这些典型社区养老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利用现有社区空间资源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8.
老旧社区内老年人大量聚集居住,其绿地活动空间的适老化改造问题越发受到关注。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座城市。文章以芳草街社区为例,运用实地勘测与问卷调查的方法,总结出老旧社区绿地适老设施不足;道路步行环境优劣差异大、标识系统导向性差;植物配置单调雷同,辨识度低等共性问题。以落实"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政策为出发点,分别从绿地空间适老化配置、社区绿道设计和绿地适老化植物配置三个方面来探讨同类型老旧社区绿地适老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生活需求与旧住宅区环境现状的冲突越来越大。为改善旧住宅区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分析福州旧住宅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现状,并结合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探索旧住宅区室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措施,希望为福州旧住宅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居家养老是现今顺应我国国情的主要养老模式,而对既有社区适老性改造是当前居家养老模式下最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一。本课题组就城市既有住宅社区的适老性现状进行初步的调研,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行为特点,对环境的适老性改造进行研究,并对其改造的策略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