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伟  于宁  张彦彬 《建筑技术》2024,(2):214-217
传统超低能耗建筑外墙保温基本为无机、有机板材复合外保温系统,施工过程中质量不稳定,系统主要问题包括空鼓、开裂、饰面层脱落、渗漏、细部节点出现热桥等。以在建项目工程为案例,深入介绍了超低能耗建筑外墙聚氨酯空腔发泡保温系统施工工艺及无热桥施工技术,归纳了外墙聚氨酯空腔发泡保温技术的施工应用要点及注意事项,总结了聚氨酯空腔发泡外墙保温技术优势,旨在改进超低能耗建筑外墙施工技术,在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某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为例,应用围护结构热桥二维温度场计算软件P-Temp,对几种典型结构性热桥进行线传热系数计算,分析我国严寒及寒冷地区外墙保温材料厚度对结构性热桥线传热系数引起的平均传热系数分项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热桥对围护结构整体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平均传热系数限值内,随着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由热桥线传热系数引起的传热系数修正系数可达1.2~1.8,为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和热桥优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田靖  刘少亮  崔佳豪 《建筑技术》2021,52(4):408-412
采用Flixo软件对内置保温系统层间结构受力挑板热桥部位进行模拟研究,得出挑板外侧无保温、挑板外侧粘贴不同保温材料及上下延伸不同尺寸、挑板厚度不同等构造做法下的线性热桥值和内表面温度,及其变化规律;采用DeST软件针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效指标模拟得到能耗计算时较合适的外墙传热系数限值,进而反推得到内置保温系统用于严寒...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采用内置保温系统建造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案例较少,且没有系统性分析其应用特点,通过实验方式验证了传热仿真具有较高的精度,并在此仿真模型基础上对河北省发布实施的4种内置保温系统进行传热仿真,分析其传热特性并确定了4种内置保温系统的系统修正系数,同时对图集2保温系统构造应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各热桥节点部分进行仿真计算,确定典型住宅建筑附加传热量及附加传热系数。在上述计算和分析基础上,采用DeST软件分析图集2构造应用于河北省三大气候区建筑能耗情况,并确定了内置保温系统应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外墙传热系数和挑板末端隔热措施,为后续内置保温系统应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白一页  王楠  张珽 《建筑技术》2020,51(9):1148-1151
北京建工集团文安建筑产业化基地综合楼A栋超低能耗建筑通过不间断围护结构保温层、对热桥采用高热阻材料或防热桥连接件,保证了整栋建筑热外壳的连续性,使保温层各处的传热系数统一,达到了热桥最小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热桥对寒区砌体结构建筑节能效果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热桥出现的部位与表面温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通过对严寒地区砌体结构建筑热桥部位热工指标测试 ,分析了热桥对外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趋势 ,通过平均传热系数公式的演变 ,指出热桥影响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Flixo有限元软件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典型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女儿墙、阳台及外墙保温节点在不同工况下的热桥计算结果、散热量及热流分布,总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典型节点中热桥值的变化规律。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热桥部位保温处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得出节点保温厚度与热桥值的拟合公式,本研究可为相关热桥节点的保温研究及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能耗建筑引起国内外政府和业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也通过模拟、示范和测试等手段开展了相关研究。在检测方面,仅集中在气密性、末端电耗等指标,缺少对其他关键影响因子如热工缺陷和热桥内表面温度等的测试。本文通过对4个低能耗建筑高性能围护结构关键参数的实地测试,重点分析了外墙传热系数、热工缺陷和热桥内表面温度等的测试结果。该研究为我国低能耗建筑技术的发展导则编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Flixo热桥分析软件模拟超低能耗建筑外窗外挂安装和内嵌安装的线性热桥、内表面温度,并分析内嵌安装方式的不同优化处理措施.发现外窗内嵌安装方式采取优化措施后完全可满足超低能耗建筑要求.内嵌安装时,窗侧口(顶部)线性热桥略有增加,但影响不大,满足超低能耗建筑的要求,可不进行优化处理;底部应采用高度不小于40mm的防腐...  相似文献   

10.
超低能耗建筑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德国超低能耗技术体系较为完整,而我国夏热冬冷地区还未有根据气候条件及用能特征建立起的适应于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适应型超低能耗建筑采暖供冷技术路线。本文对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探索,利用EnergyPlus进行建模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外窗、外墙、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供热负荷、制冷负荷及全年总负荷的影响,得出最优围护结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在外窗传热系数为2.0 W/(m~2·K),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为0.2 W/(m~2·K)时,全年总负荷最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亦可为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采暖供冷技术路线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旻 《建筑技术》2010,41(7):638-640
中庭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种空间形式,它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效应。并起到了丰富建筑空间的作用,通过对中庭作为热缓冲空间的研究和案例分析,力图对中庭空间在建筑生态性上作用进行思考,并提出中庭作为热缓冲空间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朱文睿  杨柳  谢栋 《建筑技术》2012,43(7):615-618
通过对陕南地区汉中市勉县黄家沟村建筑的实地现状调查和对室内环境的测试,得出该地区的建筑热环境和建筑能耗状况。分析汉中地区乡村建筑的空间布局,室内热环境及能耗方面主要问题,并结合室内热环境测试,定量分析了当地建筑的生态适宜性,为乡村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测加主观问卷相结合的模式从人体主观热舒适方面探究造成该类建筑能耗高的原因,发现窗地面积比较大的房间受阳光照射时室内温度波动剧烈,有升温快、全天高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分析主观问卷发现临窗办公人员因受到不对称热辐射影响其热中性温度比靠墙办公人员低1.9℃,且更易于产生热感,进而导致提前开启空调设备进行制冷降温,增加了建筑能耗量。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建筑     
余志刚 《工业建筑》1991,(2):14-17,45
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建筑的特点、太阳能多用构件及其组装方法。还介绍了太阳能多用构件在采暖、降温、空调、抗震、自动消防、热水供应等方面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节能设计中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诸因素的分析 ,从理论上指导我们在计算Km时对房间立面单元做出科学选择 ,为保证建筑节能设计中Km满足建筑节能规范要求 ,提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屋顶绿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时真男  高旭东  张伟捷 《工业建筑》2005,35(7):14-15,22
简要地介绍了建筑能耗及其对大气环境破坏的程度和趋势,阐述了城市绿地特别是屋顶绿化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保护大气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夏季,这种作用就更加明显。论证了如果屋顶绿化得到普及,建筑能耗尤其是建筑空调能耗将大大地降低,建筑空调设备的容量和系统运行的时间和强度将大大地削减,建筑空调设备系统的环境负荷会大为下降,我们城市的大气环境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建筑遮阳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逢祥 《建筑技术》2011,42(10):875-876
建筑遮阳在夏季与冬季均有着良好的节能作用,通过分析欧洲国家建筑遮阳效果研究的成果,也对我国建筑遮阳节能效果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依托实际工程,利用ETABS和PKPM等结构计算软件,建立分析模型,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设置效能阻尼器后抗震性能,进一步对经济造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设置阻尼器后,主厂房结构性能得到提高,造价降低,节省了投资。  相似文献   

19.
价值工程(VE)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工业建筑》2006,36(8):24-26,41
价值工程(VE)是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起来的一门软科学技术,是一种提升产品价值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分析;阐述了建筑节能投资和建筑节能使用费用、寿命期成本三者之间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结合案例对普通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围护结构价值(即功能和费用匹配)进行对比,提出实现围护结构节能的途径。进而运用价值工程进行整个建筑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20.
詹翔  李文龙  胡铁军 《建筑技术》2012,43(6):554-556
以重庆地区的一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耗模拟软件eQUEST对建筑进行全年空调模拟。选取外墙传热系数、窗墙比、玻璃类型等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性因素,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各个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玻璃类型对建筑全年影响最大,其次为窗墙比和外墙传热系数,据此得到了建筑总能耗最小的优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