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本文通过介绍对S45C钢材的超声波检验过程的介绍,说明超声波检验在钢材质量检测方面的可靠性。并采用超声波检验结果,指导了S45C大规格轧材的轧制工艺。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对一支φ1200×1700铸造半钢轧辊表面裂纹原因的分析得出教训,在轧辊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任何小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产品的报废。 相似文献
7.
8.
采用金相、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对汽轮机转子锻造时产生的细小开口状裂纹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裂纹系由冶炼后期未能完全上浮而残留在钢中的Ca、Si、Mg、F、A1、O等夹杂所形成的复合性夹渣所致.采取严格执行冶炼工艺,如浇铸温度取上限,浇铸速度取下限是改善该转子冶金质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等科研手段,对S355J2钢板探伤不合试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探伤不合的主要原因是钢板基体存在中心偏析、内部裂纹以及夹杂物等。经过对冶炼、连铸及轧钢、热处理工艺加以改进,提高了钢板的内部质量及探伤合格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扫描电镜、金相分析等手段,结合现场实际生产过程探讨了邯宝炼钢厂生产汽车钢DC03产生夹杂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DC03钢板产生的夹杂有两类:一类是钙铝酸盐夹杂,主要原因是来源于炼钢过程中大颗粒耐火材料脱落物或中间包卷渣;另一类是伴有钠、氟元素氧化铝夹杂,主要原因是保护渣卷入。为此,采取了优化保护渣成分、增加浇次开浇中间包质量、改进中间包包盖的吹氩管路、优化中间包覆盖剂成分和中间包吹氩量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低碳钢平均夹杂率由改进前的0.47%减少至0.32%。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亚共析钢S48 C连铸坯轧后,发现热轧板中心纵裂纹和冷轧卷边部翘皮缺陷.采用热力学计算、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高温拉伸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缺陷成因.结果表明,S48C的热轧纵向裂纹位于凹陷底部,深度为0.7 mm,附近有明显的脱碳层;冷轧边部翘皮深度约20μm,有少量的二次氧化颗粒.S48C零塑性温度ZDT约1375℃,凝固初期坯壳厚度不均匀,易形成纵向凹陷;随着渗碳体析出,发生纵裂的倾向性增大.冷轧边部翘皮是由塞棒吹氩流量不稳定,氩气泡卷入铸坯形成皮下气孔、轧后延展导致.结晶器电磁搅拌、稳定吹氩流量和提高设备精度等措施,可有效解决S48 C轧后表面缺陷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430不锈钢连铸板坯存在横裂缺陷的试样进行低倍检验、金相检验及韧脆转变温度测定,确定铁素体晶界上大量的碳化物析出相加速裂纹的扩展,致使铸坯更容易发生脆性断裂。提出相应的工艺控制措施:提高铸机的对弧精度,足辊出口对弧精度为0.5mm,零段出口对弧精度为0.33 mm,一段出口对弧精度为0.27mm;板坯在500℃附近快速冷却,避免脆性相的产生;要求wC+wN小于0.03%;铸坯采用带温修磨,修磨温度控制到120℃以上,1周内完成铸坯的转序、轧制。对优化工艺进行工业试验得出,430板坯横裂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杜绝了因板坯横裂引起的热轧断带事故及钢带孔洞缺陷,工艺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连铸板坯表面纵裂纹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济钢第三炼钢厂连铸工艺环节的分析,认为引起板坯纵裂纹的主要原因是钢水成分和质量、浸入式水口的尺寸及浸入深度、结晶器冷却强度、保护渣性能及其吸收夹杂物后成分和性能变化等.通过采取措施使板坯的表面纵裂纹得到有效的控制,纵裂纹发生率由1.86%控制到0.65%左右.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厚板表面片状开裂缺陷,采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设备对缺陷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开裂的原因是扇形段辊子上铜制的轴承保持架破损压入铸坯,在轧制过程中造成开裂并扩散;而轴承破损主要是由于高温环境下设备冷却及润滑不良,通过更改轴承材质、改善轴承润滑油路、冷却水路等措施,片状开裂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