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行为经济学视角下探讨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寻求相关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意在研究公众的非理性思维,进一步了解人们参与的真实需求和动力,从而加强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笔者基于互联网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提出构建互联网+参与社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以行为经济学作为理论支持,保证公众更好的参与城市规划的工作过程中,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落实。  相似文献   

2.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共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我国城市规划进入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公众参与社区更新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文中首先对英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状况进行了介绍,进而从参与目标与主体角色、NGO作用、法律法规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资金来源和参与特色等六个方面,对他们的公众参与社区更新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大陆公众参与社区更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的更新是近年德国柏林城市更新的关注重点,社区规划也以闲置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方式为主。其实施机制灵活,既可借助政府主导的邻里管理规划,也可通过第三方引领实施;更新类型丰富,挖潜多元公共空间,进行场所再造;鼓励多元参与,进行新功能活化。柏林两个社区菜园的微更新案例说明,社区微更新能起到提升社区物质环境,同时加强场所活力的作用;但也在实践中出现了微更新场所被私有化、项目呈盈利倾向、不为社区居民所接受的现象。因此,社区微更新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专门的社区微更新公共基金,形成完整的申请审批流程,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微更新场所使用规则,才能有助于政府实施监管,保障实施效果,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亟需加强对多元行动主体交往导向的公众利益认知。基于对不同尺度“公众”内涵的辨析,本文认为公众利益是“共同体”集体交往的结果,以广州恩宁路二期改造项目和佛山顺德碧江社区微更新项目为例,深入论证基于“冲突—共识”视角的异质化公众利益实现路径、规划模式和社区行动。研究发现,恩宁路案例表现出“冲突化解”导向下的协商型规划模式,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在冲突释放的过程中“自上而下”地建构公众利益。碧江案例表现出“共识建构”导向下的协作型规划模式,采取“提零为整”的方式,在寻求共识的过程中“自下而上”地建构公众利益。最后,提出提升规划策略灵活性、强化政府主体制度化作用、规范社区规划师体系等政策建议,为我国推进社区参与下的微更新规划实践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可持续性、宜居性发展战略,当下中国城市更新的重点逐渐开始由"物"向"人"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式社区更新、微更新研究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社区规划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对"城市更新"的发展梳理及国外或地区"社区规划师"的探索经验,从"反思"的规划关注点层面"、研究"的规划方法层面"、观察"的规划操作方法层面"、参与意识培育"的设计实践层面,对社区更新进行多方面再思考。结合"参与阶梯理论",并在切实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行动主义策略下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以期为我国社区更新带来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个社区微更新实践案例多元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并总结多元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政府等组织方、社区规划师、设计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方和居委会、社区居民方等角度提出多元参与机制优化策略,建立完善的多元参与微更新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老旧小区空间弊端日益显现,对这些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成为许多市民的愿望。同时,这些小区空间有限,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对这些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在关键空间进行"微提升"是解决老旧小区种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城市更新理念的推广,激发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的创新思路,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开展了"行走上海2017——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专项活动。  相似文献   

9.
半城市化地区属城乡过渡型社区类型,具有政府与社区"共治"和"共建"的特征,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半城市化地区向城市化地区顺利转变。以温州柳市旧城为例,从社区治理视角提出半城市化地区更新规划思路,一是规划理念上要从空间管控到促进多元共治转变,二是规划建设方式上要从政府主建到多元主体共建转变,以形成城市规划与社会管理相统一、政府和社区相协同的更新规划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总结合肥市老城区的老旧小区在建筑性能、公共配套、道路系统、公共空间、安全管理、社区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微更新"的方式改善住区环境,明确阐述老旧小区"微更新"的内涵与目标,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机制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老旧小区"微更新"的主要策略,并从提高住区空间环境质量、修复空间结构及功能、优化景观节点、城市人口融合、保护城市文脉的角度提出更新策略,提出"微更新"模式的平台搭建、反馈机制、细化法规,实现老城旧住区活力提升、持续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发展规划应以社区居民为本位,体现多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我国当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在上海友谊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以安斯汀(Sherry R.Arnstein)"市民参与的梯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我国城市社区的"推进式参与"的理论演绎框架,并将该理论框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计划.在行动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社区发展规划的操作要点,涉及组织方式、参与机制、政府主导等三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婷  余丹丹 《规划师》2012,28(2):81-85
中国和法国都存在由于外来人口进入城市而形成的城市边缘社区—中国的"城中村"和法国的"ZUS",针对这些边缘社区面临的相对严重的社会问题,两国都对这些边缘社区进行了改造。借鉴法国在"ZUS"改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中国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应遵循协作式更新规划路径,即多元主体参与规划过程、界定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从解决物质空间问题转向解决社会空间问题、使更新规划法制化与民主化等,以达到缩小"城中村"与城市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是,延续其原有社会网络以保持场所归属感。对经济落后时期城市居民自建形成的老街区进行改造是旧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社区的一种形式;社区内的社会活动是现代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对维持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活动的"行为容器"。该文基于社会网络角度,结合住区规划理论与空间句法相关理论,针对西安市八仙宫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指导老街区公共空间治理,促使其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社区微更新公众参与大多处于“象征性参与”阶段的现状,结合文献梳理,提出融合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理性”概念,整合主体间和主客体两种关系,由此构建社区微更新参与式规划设计分析模型。该模型具有迭代性、集体理性和创意导向三大特点,有助于实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居民“实权性参与”。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相对复杂的社区微更新规划设计分解为居民较易理解、迭代递进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既有基于工具理性的方案深化,又有基于交往理性的集体协商,两者关联催化创意和“最大公约数”共识。以上海市YF里弄微更新参与式规划设计为例,展开实证分析。该案例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强调基于同等赋权的信任与理解、基于利益和偏好集体协商的方案演绎以及基于地方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融汇的创意知识生产,最终推导出多方合意的方案成果。基于“双理性”的社区微更新参与式规划设计新模式在认识论上推进了西方的沟通性规划范式,为实现规划设计阶段公众“实权性参与”提供了一条实操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区街道为主体的微更新是上海普陀区在社区协同治理背景下开展的补短板实践。在社区协同共治理论和微更新实践解析的基础上,梳理街道主体在微更新工作中的局限性,包括权责分离、经济管理职能被剥离、与技术服务主体脱节。以石泉路街道为例,从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界定街道微更新行动规划编制内容和工作目标,构建多元协同的推进机制。重点从上下联动、资金渠道、运营维护等3个方面,挖掘街道主体自主性,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破解微更新实施难点,有序推进微更新行动规划实施,并为其他城市以街道为主体的微更新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关于行政区经济格局下地方政府规划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先分析"行政区经济"格局下地方政府行为所具有的"政府"和"经济人"双重特征,指出地方政府规划价值取向是经济增长和城市形象改善最大化,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规划价值理性存在一定偏差,进而剖析地方政府规划价值取向和具体的规划行为,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借助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在美好的规划价值理性与切合实际的规划行为之间寻求平衡点,是"行政区经济"格局下规划理想与客观需求结合的一条现实途径,地方政府规划行为虽然受其双重行为特征影响而存在一定偏颇,但地方政府规划意识的加强及在公众参与、法制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有助于推动规划价值取向由"国家本位"通过"地方本位"、进而走向"公众本位"的演进,从而最终实现规划的价值理性--维护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9)
街道和社区边界是各项社会治理基础数据汇集的底板,也是政府提供基层公共服务的基础单元。目前,由于城市拓展快,城市街道和社区边界调整频繁,缺乏协同更新机制,导致部门和机构间的街道、社区边界更新不及时,难以实现数据按基层空间单元协同汇总,带来一定的决策混乱。另外,社区居委会作为多个政府部门采集基础数据的主要渠道和平台,数据重复采集的问题突出,"一数一源"、"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的数据资源利用基本原则难以落实。文章从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与工作协同方面,提出建立部门间的街道、社区边界联动划定与更新机制,以实现现状街道、社区与规划街道、社区边界的无缝衔接,确保基础数据的惟一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发挥基础数据的共享"金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