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园林空间中的虚景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璟 《山西建筑》2009,35(22):350-352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指出传统园林空间早巳将自然虚景营造运用其中,通过入的感知而获得了诗意的意境美,并阐述了古典园林中的留白、光影、声色的自然虚景,从而使园林诗意的艺术境界有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解读中国古代文人园林出发,从文字对空间意境体验的作用引申开去,联系屈米的"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工具来分析传统园林中的诗意与意境的建构。提出"读"文字是理解中国古代园林空间结构——"意境"的独特线索。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在强调地域性的全球背景之下,该如何重新诠释、延续中国传统空间的诗意或探索建筑空间意境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张茜  曹磊 《建筑与文化》2014,(1):99-100
意境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学,后成为传统美学中的重要理论,中国传统绘画、建筑、园林讲求通过空间塑造实现意蕴的提升与欣赏者对空间的解读.如《周易·系辞》中所述“立象以尽意”,在空间意境塑造中,设计者将情感与文化物化为“象”传递给空间体验者,通过对空间中“象”的感知与体验,激起人们丰富的文化情感而达“意”.在空间中,“象”与“意”相互作用而形成空间意境.通过对空间意境生成的研究可有效塑造场所的特质,将中与西、古与今相关理论进行比较,从传统美学中寻求启示,从文化层面提升空间设计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迈向精细化转型的时代,探究城市空间对人的身心体验的影响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分类主要基于空间的功能、形式或位置等客观物理属性,重点回应与城市相关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体验时代下公众的精神文化感知需求。文章通过梳理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感知体验以及感知体验下的城市空间意图,将公共性交往、不同人群的成长需求、人对空间的中高阶需求等作为感知维度城市空间营造的主要价值体系,最终划分了六种主观体验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类型,以期为“高感知”城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时空交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莫娜  张伶伶  刘勇 《华中建筑》2010,28(8):18-20
景观时间与空间表象的研究是明晰传统景观意境的途径。中国传统景观意境的时空特质在于观者与景观时空的交互性。观者在时间线索中通过空间的叙事体悟传统景观意境所在;观者在景观的时空体验中,运动与维度是两个使观者获得感知,影响景观意境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古代的大量组景序列实例的研究,表明了中国传统景观感知体验模式的现代性,这一传统所记录的不仅是直接视觉所反映的景观,而且是具有历史纵深引用的场景,它同时也是来自多种感官体验的景观感知,很多实例中的题名通过与特殊的季节、气候、节日、事件相关联,从而强调了景观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和景观体验的时效性.组景序列往往用诗意的隐喻指出了体验的方式和延续性的时间深度、身体多种感官的参与等现象学景观研究焦点,甚至涉及历史景观遗产的欣赏保护.  相似文献   

7.
光是视觉的艺术,当建筑和光交融起来的时候即是空间流露出诗意之际。吐鲁番地区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是炎热,却很少会去感知其带给人们的光影诗学。关于它的传统建筑文化,值得人们去体验其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知觉和艺术空间意境,从而更加有意识地了解传统建筑中的灵魂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李畅  梁启凡  翟俊 《中国园林》2024,40(4):103-108
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研究诗词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有利于指引规划设计师对诗词文化景观的空间营建,引导人们在诗词文化景观中的意境感知。从发文趋势、研究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汇总5个方面对诗词文学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研究进行系统文献综述,并总结出当前诗词文学定量研究的技术指标。同时,对诗词文学文本挖掘与空间制图丈量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探讨了诗词文学中的时空耦合对景观发展的作用机制、空间营建及引导意境感知体验的应用途径,以期丰富诗意的丈量手段与诗意景观的复兴。  相似文献   

9.
刘江  朱天媛  洪昕晨 《中国园林》2022,38(12):64-69
城市森林公园是重要的城市生态与社会功能空间。声景感知作为游憩体验的重要因素,掌握其时空特征对声景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基于现场监测与公众调查数据,利用声景地图从时空维度分析森林公园声景的动态特征,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声景感知属性的空间依赖性,以及探讨物理声学指标与声景感知属性之间在不同时段的动态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物理声学指标(LAeq、L10、L90、L10-L90)与声源和谐度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声源和谐度在全局和局部模型中都出现了空间自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特征;各物理声学指标对声源和谐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段具有潜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2020,(1):2-3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应用植物营造香景,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手法与体验模式。选择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描述的"大观园"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传统园林植物香景进行解析。首先对"大观园"的植物进行考察,结合传统香文化背景,就"大观园"主要香景植物及其审美特征进行梳理;其次结合《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之"大观园"园景图,就"大观园"主要的植物香景营造手法进行分析;进而从嗅觉感知与审美联想2个层次,就"大观园"的植物香景体验模式进行解读。从中探讨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香景可能的营造意匠。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偏重于空间场所物质设计不同,空间叙事方法论更注重人的空间体验与感知过程。文章以山水要素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叙事方法论,分析山水要素在城市空间叙事中的角色与定位,探索山水要素在城市空间场域营造中的表达形式与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杜心恬  冀凤全 《风景园林》2023,30(11):130-136
【目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的“空间深度”的非稳定性现象,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逐渐引发热议而备受关注。【方法】基于人的空间体验视角,采用建筑现象学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及图像资料,分析在不同的园林空间情境中,游者是如何通过身体经验的变化扩大了对原本空间尺度的感知,形成了园林中对于“远”意的体验效果。【结果】3种园林空间类型:眼前有景、一隔两岸、无限空间,分别对应3种身体经验中“远”意效果的生成方式:意识中的情境变化、记忆的叠加与忘却、填补想象的世界。在园林体验中,意识的流动与身体的运动成为相互作用的2个力,在主体知觉形成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论】最终可以发现,以上3种对于园林“远”意的空间感知,体现的是头脑中意识运动的绵延,由此也呈现出异于西方传统透视学中的空间观念。这为中国园林设计实践、营造准则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园林文化的内涵予以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杜春兰  王婧 《室内设计》2014,(6):101-106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 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 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 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 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 “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 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 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 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 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1.何谓“联景成径”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葆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人文关怀,强调风景创造要与人的“游观”体验实感紧密融合,注重依托和塑造特色游径,整合景群、串景成链,使人们在往来行走中、登山临水间,能够有主线、有节奏、连续性地体验一地风景特色,建立对风景格局的整体意象感知。由此积淀形成了“联景成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游踪”“游息”“游眺”“游赏”等诸多记载,皆蕴含此意。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以一条水平向的廊道贯穿湘江与洋湖湿地,以错动、偏心的圆环限定出空间的垂直向度将自然天色导入空间通廊。两轴交汇于顶置的圆环之下,形成"共时性"的场所空间。这是一次"曼荼罗"式的原型生成,再现了隐藏于形式背后的心理图式。建筑在回应场地、环境、城市空间廊道的基础上,对整个场地中物景、意境、情景进行融合式的建构,结合"在场"的空间体验,赋予美术馆更多的永恒与静态的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论对居住者还是旅行者,布拉格都是一个充满空间魅力的城市。传统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大多基于单纯的视觉属性,而空间体验是整个身体综合感知的结果,以此形成相对完整的城市意象。过去数年,笔者在布拉格多次短期居住,细致观察与分析了城市带给人的各种视觉与非视觉身体感受并深入思考,最终以"捷克特性"作为文化依据,系统解读布拉格城市的视觉性与身体性,以及它们背后理性与激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品质要求的提升,城市声环境规划与治理问题日益凸显,但相关研究仍显不足。尽管既有研究已经从早期关注噪声管控,逐步推进到对宜人声环境的空间营造,但尚未对城市声景主观感知的空间识别与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实证分析,其中的核心难题是如何识别和改善城市声环境与声景感知之间差异较大的公共空间。文章基于手机噪声计应用与分析技术,对居民声环境感知进行实地采样分析,共收集有效电子问卷320份,继而识别和梳理了低声级-低感知、高声级-高感知两类差异化较大的公共空间类型及其分布,并对影响此两类空间声景感知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声环境治理的问题及其改善的弹性空间与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休闲步道的声环境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景研究的重要部分。声音景观在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提高感知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文章以福州福道为例,基于对300位公众的问卷访谈资料以及16位专业人员的声景漫步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揭示了影响福道声景感知评价的核心因素,包括个体差异、心理认知与预期、声舒适度三个方面。研究结论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感知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7)
水彩画源于西方,在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对意境美的追求逐渐成为中国水彩画的特色,即对情与景的真实美、民族化的意象美、有与无的虚实美、节奏与韵味的动静美的追求。而在中国画的美学思想里,意境是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中国画美学思想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元素,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质朴纯真的自然美、诗画结合的诗意美是中国画家极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水彩画与中国画二者对意境美的追求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