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社区的公共空间原本是一个城市最具活力以及人文生活气息的地方,但如今在现代的生活模式的冲击以及对公共空间的忽视下造成公共空间活力下降、空间沉寂、生活行为丢失。该文通过对厦门市厦港街道福海老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包括对空间的类型、生活的行为以及人的心理等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利用"城市家具"的思路来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希冀达到恢复和激活老社区公共空间行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具有活力的社区公共生活是形成弹性社区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基础,而老旧社区却普遍存在公共空间失活的问题。本文通过"厚数据+大数据"方法,对典型老旧社区——鸭子桥社区的公共空间进行诊断分析,探索了精细尺度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评估方法,验证了"厚数据+大数据"介入社区公共生活评估与策划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基于鸭子桥社区提出了老旧社区参数化公共空间管理和公共生活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公共起居室,是人们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相关研究背景及概念阐述,总结出老旧社区在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模块化设计运用进行实例分析,进而引入到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层面。通过分析老旧社区的场地特性及人群需求等要素,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模块化系列设计,旨在改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满足居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引发人们对于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模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它是一种感受,是一个地区,彼此熟悉、共享场所、共享道路的惬意生活。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和谐的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尝试从武汉市汽发社区中超乎寻常的路障密度入手,探索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的典型矛盾及其根源。汽发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先天不足,社区老龄化提升的公共空间需求与车位缺乏之间产生矛盾;居民在社区内自发设置众多的路障,是争夺公共空间的一种体现,社区公共空间的个人领域性逐渐被强化。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日常的居住环境中,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的组织必须综合的考虑居民日常的出行和活动的方便,让居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交往场所,其构成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提供功能复合型空间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其公共活动空间是不同的,那么在城市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其不同的交往行为空间。比如说在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中需安放一些必要的运动设施,其  相似文献   

7.
谢璇 《室内设计》2018,(4):13-17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 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 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 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 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 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 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 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 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改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居民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今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的口号,并且提出城市社区要打造15min健身圈。社区作为当代城市居民的生活单元,社区公共空间往往也承载着社区居民健身的功能,但如今社区公共空间缺乏健身型体育设施和相关健身空间的构建,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基于全民健身需求的视角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出相关设计策略,阐明运动健身要素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干预的可能性,使其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相似文献   

9.
发展至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老城区的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逐步被忽略,失去了社区活力,社区文化得到遏制,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每况日下。如何利用好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处理好居民与社区活动空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老城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老城区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打造公共活动空间从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活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内一块0.7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为例,对其中的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生活进行详实描述及系统梳理,发现社区微空间是居民日常公共生活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提取社区微空间中影响公共生活活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在不同层级空间中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社区中消极公共空间的诊断及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面临大规模开展适老化改造的任务。作为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公共空间,必须要满足安全性、舒适性、易达性等多种需求,这都是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需要完成的内容。该文按照适老化居住空间的设计框架,对现有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研究高龄人群、居住环境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原则,对现有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完整社区”概念最先由吴良镛院士提出:社区是以人为核心,包含住房、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外交通、娱乐、文化等设施的综合性生活场所。南铝社区始建于1958年,是南宁核心城区现存建筑年代跨度最大的完整社区,具有早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生活记忆,如社区认同感、邻里关系、社区公共空间配置等,承载着南宁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南铝社区已成为被围困的“孤岛”,其改造工作是早期完整社区有机更新的典型案例,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20,(4)
文章从公共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共领域和空间生产的理论来源,总结构成公共领域的基本要素,明确社区公共空间讨论范畴,解析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和网络社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归纳社区公共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以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在上海新华路的社区营造实践为例,从物理公共空间、网络公共空间、象征公共空间及社会公共空间四个方面阐述社区营造对于重建城市公共空间、重塑市民社会公共性和重构社区共同体的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活流线视角,对目前新的居住类型——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的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生活内容,先对生活流线进行分类,再对空间进行整合,形成面向生活的新型社区公共空间。在十八里店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设计中,通过规划社区"生活市集",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并总结在多功能、多流线的社区规划中应用生活流线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福建建设科技》2022,(1):14-15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公共空间,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商务部和福州市的“便民一刻钟”生活方案,提出分级组团、小社区整合以及社区功能混合和建立多元服务空间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通过设计促进社区形成舒适友好的生活氛围,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刘丹  贺金红 《住宅科技》2007,27(10):32-35
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领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社会和谐发展的社区,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构建城市形态的细胞核——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品质和城市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已不再是以经济为第一指标,城市文化作为软实力指标已登上历史舞台.艺术从博物馆走向了大众,继而有了公共艺术走向大众的生发土壤.在国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双重语境下,研究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公共艺术在杭州新老社区中的表现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与人的交互关系和情感表达,论证公共艺术进社区可以增加居民互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竹丝岗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工作坊的实践为例,深入研究广州竹丝岗居民的生活方式、公共空间及其活动等隐藏的信息,形成具有开创性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方法,对该社区的居民公共空间的行为进行干预,探索通过这种"隐藏的设计"方法,改善社区公共空间面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唐裔 《中外建筑》2013,(12):84-87
伴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提高,但简单地强调住宅单体面积、通风、采光等物质指标,甚至以面积来评定小康住宅的标准,而对人文的关怀及心理情感伤的需求却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上,忽视了邻里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家”与“园”的概念被剥离开来,造成居民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认同感、领域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本文探讨了要引发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当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参与社区营造,利用这种居民参与的方式允许使用者对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进行改造和调整.进行再设计使居民成为居住环境的主体,为社区营造做出自己的贡献。居住者将个人的生活特征在参与中融人到居住环境中去,形成特殊的社区文化,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化。在这种模式中,设计师的任务便是在设计时为居民的参与活动留出空间。留出空间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设计上的鼙白,相反,应如何利用设计手段,在有限的开放空间及半开放空间里融人人文及自然语言,引导和启发居民参与公共活动,从而达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灾害常态化背景下,韧性概念逐步引入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高社区公共空间韧性有利于增强社区的整体韧性水平,有效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对社区和城市的冲击程度。本文以国内学者的已有研究为基础,从概念、维度、评估方式3个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拓展社区公共空间韧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