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为了适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了12个以轴压比(n≤0.3)为参数的圆套方复合钢管混凝土试件,来探究压扭作用下力学性能和延性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扭矩-转角(T-θ)分析,当n≤0.2时,极限抗扭承载力是增大的;当n>0.2时,极限抗扭承载力有所下降。由扭矩-应变(T-ε)曲线可知,当n≤0.2时,此时轴向和环向都为受拉状态,45°方向为受压状态,说明轴力起主要作用,当n>0.2时,此时环向为受拉状态,轴向和45°方向都为受压状态,说明轴力和扭矩共同作用。通过轴压比和延性性能的关系曲线分析得出,在0≤n≤0.3时,随着轴压比增加,延性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当n=0.2时是一个突变点。由空心率和延性系数关系曲线可知,在空心率0<χ<0.55时,随着空心率的增大,延性性能也是先增加后减小,在χ=0.45时是一个突变点。最后通过有限元数值建模和试验的扭矩-转角曲线对比可知,其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构件在压扭共同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截面尺寸及轴压比为参数,对12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进行压扭静力试验,同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材料强度及长细比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轴压比较小(n<0.5)时,轴压比对抗扭承载力影响不大,进入塑性阶段后,扭矩-转角曲线出现明显的屈服平台,且承载力仍有小幅度的上升,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当轴压比较大(n>0.5)时,抗扭承载力随轴压比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当n=0.6时,抗扭承载力已减小为纯扭时抗扭承载力的70%,进入塑性阶段后,承载力急剧下降,构件延性较差,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破坏模式.此外,外钢管强度对构件抗扭承载力影响较大,混凝土强度对构件承载力影响较小.抗扭刚度随长细比的增大而明显降低,但承载力受长细比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5,(7):148-152
以长细比、空心率和轴压比为变化参数,对7根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和1根方实心钢管混凝土压扭构件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夹层混凝土出现约45°的斜裂缝,混凝土未破碎;当轴压比较小(n≤0.3)时,轴压比越大,抗扭承载力越大;当轴压比较大(n0.3)时,轴压比越大,抗扭承载力越小。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试件的扭矩-转角关系曲线进行模拟,两者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长细比、空心率和轴压比为主要变化参数,进行了5个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和2个方实心钢管混凝土压弯扭构件的试验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压弯扭试件的扭矩-转角全过程关系进行计算,计算得到的扭矩-转角关系曲线在达到承载力之前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通过典型算例进行计算,从钢管与混凝土各自承担的荷载、轴压比和空心率对扭矩-转角关系曲线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方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压弯扭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n≥0.2)的增大,试件抗扭强度承载力越小;偏心率较小时,空心率越大抗扭承载力越大,延性越好。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圆台形大空心率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TLHR-CFDST)基于传统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FDST)发展而来,在实际工程中常受到压-扭复合荷载作用。为研究TLHR-CFDST构件的压扭性能,设计了6个试件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主要试验参数包括锥角、空心率和轴压比。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TLHR-CFDST压扭构件的有限元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工作机理和参数影响。结果表明:在压扭荷载作用下,TLHR-CFDST构件在上部截面发生破坏;当锥角增大时,构件的抗扭刚度和受扭承载力下降,而空心率对受扭承载力影响较小;当轴压比不超过0.4时,构件表现出良好的延性,但当轴压比大于0.4后,构件的扭矩-扭转角曲线出现下降段,受扭承载力有较大程度的降低;在钢管的约束下,混凝土受扭开裂后可以继续承担荷载;构件在不同参数下的压扭承载力相关曲线基本一致。基于承载力相关方程,建立了适用于TLHR-CFDST构件的压扭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预测的承载力与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王庆利  张艺竞  彭宽 《工业建筑》2022,(11):181-188
为了研究方截面CFRP-钢管混凝土的弯-扭性能,以9个方截面CFRP-钢管混凝土弯扭性能试件的试验研究为基础,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方CFRP-钢管混凝土扭矩-转角(T-θ)曲线和破坏模态,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验证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对构件的受力全过程和参数分析进行了研究。在有限元与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方CFRP-钢管混凝土的弯-扭承载力的计算表达式。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钢材屈服强度和含钢率的提高构件承载力显著增大,随着CFRP层数增加构件承载力略有提高,随着弯矩比的增大构件承载力略有降低,提出的方CFRP-钢管混凝土的弯-扭承载力计算表达式所预测的试件承载力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的抗震性能,以扭弯比、轴压比为变化参数,设计6个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在恒定轴力和反复弯-剪-扭复合作用下的加载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过程和形态,得到其扭矩-扭转角滞回曲线和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以及试件的开裂点、峰值荷载点和破坏点等特征参数。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扭弯比和轴压比变化对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的压碎区高度、钢筋应变、承载力、位移延性、层间侧移角、耗能能力、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周反复压-弯-剪-扭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破坏形态表现为弯曲、弯扭和扭剪破坏,滞回曲线呈捏拢的S形,随着扭弯比的增大,柱根部压碎区高度变小,翼缘裂缝发展更为完善,纵筋应力增大,箍筋应力减少,开裂荷载和受扭承载力均有提高,试件扭转延性提高但位移延性降低,初始刚度较小且退化更为平稳;而轴压比则与受扭承载力和弯曲刚度密切相关,轴压比越大,受扭承载力越大,弯曲刚度提高;试件弯曲耗能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08~0.28之间,扭转耗能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13~0.23,试件耗能占比由初期扭转耗能为主向弯曲耗能转变,L形截面柱性能水平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扭矩的存在对试件抗震性能削弱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压-弯-剪-扭复合受力下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的抗震性能,以扭弯比、轴压比为变化参数,设计6个钢筋混凝土柱试件在恒定轴力和反复弯-剪-扭复合作用下的加载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过程和形态,得到其扭矩-扭转角滞回曲线和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以及试件的开裂点、峰值荷载点和破坏点等特征参数。基于试验数据,分析扭弯比和轴压比变化对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的压碎区高度、钢筋应变、承载力、位移延性、层间侧移角、耗能能力、承载力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周反复压-弯-剪-扭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柱破坏形态表现为弯曲、弯扭和扭剪破坏,滞回曲线呈捏拢的S形,随着扭弯比的增大,柱根部压碎区高度变小,翼缘裂缝发展更为完善,纵筋应力增大,箍筋应力减少,开裂荷载和受扭承载力均有提高,试件扭转延性提高但位移延性降低,初始刚度较小且退化更为平稳;而轴压比则与受扭承载力和弯曲刚度密切相关,轴压比越大,受扭承载力越大,弯曲刚度提高;试件弯曲耗能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0. 08~0. 28之间,扭转耗能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为0. 13~0. 23,试件耗能占比由初期扭转耗能为主向弯曲耗能转变,L形截面柱性能水平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扭矩的存在对试件抗震性能削弱较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内配型钢圆钢管混凝土压扭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已有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截面含钢率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了3组钢管混凝土与内配型钢圆钢管混凝土极限承载力及扭矩分配的对比情况。通过对典型试件的分析,研究了内配型钢圆钢管混凝土各部件之间的接触应力分布规律、各部件的破坏模态及型钢对混凝土的影响规律。最后分析了加载路径、长细比、型钢截面形式以及轴压比对构件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配型钢圆钢管混凝土中钢管、混凝土及型钢三者之间可以很好地协调工作。钢管含钢率是影响构件承载力最主要的因素,加载路径、长细比以及型钢的截面形式对构件的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构件的极限承载力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大,当轴压比大于0.4~0.5(对应不同强度等级材料)时,构件的极限承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圆截面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钢管混凝土在压-扭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结合8个CFRP-钢管混凝土试件进行压-扭静力加载试验,对试件的试验现象、扭矩-转角曲线、钢管与碳纤维的协同工作以及平截面假定进行了探讨;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进行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对构件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参数分析的结果表明,横向碳纤维层数、混凝土强度和含钢率对扭矩-转角曲线的形状无明显影响;横向碳纤维层数、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和含钢率的增加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适当的轴压比也可以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基于性能分析结果,得出圆截面CFRP-钢管混凝土的压-扭极限承载力方程,通过验证可知与试验结果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建设广场     
位于乌鲁木齐市繁华地段光明路,建设用地为长方形。方案设计考虑到乌鲁木齐冬季时间较长.城市色彩相对单调,为了能给市民一个彩色的空间.一个彩色的城市.将大厦用七种颜色“包裹”起来,给整个城市空间增添了活力,大大改善了乌鲁木齐市的城市面貌。  相似文献   

12.
《建筑创作》2006,88(10):86-87
北京CBD西轴线南广场是建筑师与景观设计师一起为人们创造的一个公园,一个可以使现代科技,商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这里将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乃至传统和自然激情遭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格子  苹果 《中国厨卫》2007,(3):116-117
单独的几何图形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然而,若是将它们富有创意地组合在一起,感觉会截然不同。水槽,虽然以冰冷的不锈钢为主,却可以因几何元素的巧妙运用,而增添几分俏皮与生动。多种几何图形的不同搭配不仅可以从外观上增加水槽的观赏性,更可从功能上满足洗涤的多样化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R. Bailey  J. Wood 《Thin》1997,28(3-4):373-39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cutout shape, size and orientation upon the buckling stability of square CFRP panels. The study undertaken uses the ANSYS Finite Element Code for eigenvalue buckling and the postbuckling responses of the panels. Square panels with clamped edge conditions under displacement loading are considered. Results for square, circular and elliptical cutouts under uniaxial loading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for 300 mm square, 2.1 mm thick, 16-ply, quasi-isotropic (0/90/ ± 45)2s panels with centrally and eccentrically located cutouts.  相似文献   

15.
侯丽鸿 《山西建筑》2008,34(8):78-79
针对东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采取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广场进行了功能分区和环境设计,从而使半地下建筑的屋顶平台作为广场能够自然地与周围环境融合,展现出东湖广场独特而丰富的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16.
韩凝玉 《华中建筑》2006,24(9):55-56
该文从出现在中国城市广场的种种美化现象谈起,阐明在有“历史为鉴”的情况下.反而“重蹈”发生在一百年前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覆辙”的种种客观原因,进而揭示其本质根源在于因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思维追随以至全盘吸收西方经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7.
高俊 《山西建筑》2007,33(14):34-35
结合西部国际广场概况,阐述了其总平面布局,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功能分区,从防火分区、消防疏散等方面分析了其消防设计,力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立面造型新颖,交通流线清晰且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18.
郭海 《山西建筑》2007,33(3):42-43
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设计中体现广场丰富文化内涵的方法,从周围环境、街道两方面阐述了营造广场中协调场所空间的措施,论述了其环境设计的处理手法,从而优化城市整体性设计。  相似文献   

19.
王园园 《山西建筑》2010,36(23):38-39
针对当今广场设计中照搬外地建设成功广场的表面形式现象,结合广场设计地域性的实质,介绍了体现广场设计地域性的元素,如建筑、植物、材料等,分析了广场设计的地域性发展趋势,以指导设计人员结合实际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20.
Revisiting Hotelling and Central Place Theory in a bounded square surface seems to still be quite insightful and productive. In this short note, it is shown that agglomeration at the center occurs under market conditions involving duopolistic competition, as expected. In an optimum framework, a hierarchy of centers emerges in a number of ways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Central Place Theory structure. Superimposed on this hierarchy of central places an optimum road system takes shape with certain interesting features in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