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热适应模型并没有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在生理和机能方面特殊性。本文在采暖季对寒冷地区119名老年人和106名非老年人的居住建筑热适应模型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热中性温度为21.99℃,低于非老年人的22.74℃;80%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8.06~22.44℃,与非老年人18.56~24.87℃较为接近;老年人对室内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满意率比非老年人略低。首选的热适应措施是增加湿度,其次是开窗通风。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应用热适应模型进行居住热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如通过增加热环境的可调节性、加强自然通风来提升热环境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寒冷地区人类居住特点,利用VB语言编程,以ISO7730为理论依据,通过PMV和PPD模拟计算了寒冷地区室内热环境,给出了寒冷地区人体不同代谢率条件下常规采暖和地板辐射采暖的舒适性温度。结果表明,在PPD≤20%的前提下,寒冷地区满足人体热舒适的室内常规采暖设计温度推荐值为20℃,地板辐射采暖设计温度推荐值为19℃,明显高于我国现行的设计温度。 相似文献
4.
地区气候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适应能力、热舒适需求及室内环境保障设计的差异要求。为了比较干热和湿热气候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选择典型干热和湿热气候的农村住宅进行夏季热舒适的现场调研,共获得1 476套有效数据。结果表明:干热和湿热地区80%可接受温度上限分别为33. 6℃和31. 9℃,干热气候人们的耐热能力以及对高温的接受能力要高于湿热地区。在干热气候下极端高温作用下,增加湿度、加大风速均不利于人们热感觉的改善,但在湿热气候区,湿度对人们热感觉影响不大,温度越高,风速越大,越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热感觉。在湿热地区,人们期望风速增加、期望温度降低的意愿比干热地区更为强烈。以上研究为干热和湿热地区热舒适标准的制定、被动式设计和室内热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在-10℃和-20℃的寒冷环境下,针对2种典型的人体热舒适提升策略,开展了受试者实验。研究表明:在-10℃工况下,持续性局部接触式加热不能显著提升人员热舒适,而间歇性的环境温度提升对人员热舒适有明显改善作用;在-20℃工况下,2种方式对人员热舒适均有比较显著的提升效果。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导致两工况下局部接触式加热效果不同的原因。针对寒冷环境下人体局部与整体热评价的相关性展开分析,发现手部和脚部对整体热评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解决寒冷环境下人员热舒适需求的设备开发和实际工程问题(例如冬季运动场馆热环境营造)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赵胜凯;杨柳;高斯如;翟永超 《暖通空调》2024,(7):98-105
为明确寒冷气候区办公建筑辐射供暖和对流供暖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参数是否能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本研究选取西安市不同供暖模式的办公建筑为调研对象,同时进行了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和人体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共获得1 12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对流供暖模式下室内空气温度和竖直温差显著高于辐射供暖,且室内存在过热现象;辐射和对流供暖的中性温度分别为17.4℃和20.4℃,较高的室内空气温度形成了较高的中性温度和可接受温度上限。 相似文献
8.
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巨大,传统采暖方式能效低污染大。地源热泵长年运行会导致土壤温度逐年下降和机组性能的大幅衰减。本文提出了地源吸收式热泵供热与采暖末端免费供冷相结合的供热系统,以缓解土壤热不平衡问题。用TRNSYS模拟了地源吸收式热泵系统单纯供热和结合采暖末端供冷后的土壤温度变化,并与传统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源吸收式热泵运行十年后土壤温度由15℃降到9℃左右,加上免费供冷后土壤的温度降幅不到2℃。北京典型住宅采用暖气片供冷后,室内能达到7℃左右的降温效果,基本都能维持在29℃以下,且相当一部分时间内低于26℃。而在沈阳室内基本都可以控制在20~26℃。地源吸收式热泵供热结合采暖末端供冷不仅能够较好缓解寒冷地区土壤热不平衡,还能较好提高室内舒适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用建筑在夏季多采用空调间歇运行模式.本文对焦作市间歇使用空调的办公与住宅建筑的室内热环境与居民热舒适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办公建筑的空调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高于住宅建筑,且2类建筑空调使用模式有显著差异.尽管办公建筑操作温度显著低于住宅建筑,但2类建筑有着相近的中性温度(28.0℃和27.6℃)和80%可接受温度上限(29.5℃和29.9℃),这主要是因为空调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适应机会,从环境和心理上缓解了人们的热不适,在此基础上提出夏季空调间歇运行模式建筑室内温度动态设计策略.ASHRAE 55热适应模型更适用于评价间歇使用的分体式空调建筑.以上研究对空调混合运行模式建筑的空调控制策略和室内热舒适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DesignBuilder分析了农村典型住宅与优化方案两种居住模式在北京、济南、西安、兰州、喀什以及拉萨气象参数条件下卧室和客厅的室内热环境,得出:寒冷地区现有农村住宅冬季的室内平均温度为7.4℃,平均相对湿度为33.7%,房格尔PMV值为-3.0;优化方案相对现有典型农村住宅,室内平均温度提高了6.5℃,达到13.9℃;相对湿度降低了10.1%,降至23.6%;房格尔PMV值提高了1.8,提高至-1.2;在寒冷地区保温性能良好的住宅南向设置阳光间可平均提高相邻房间的室温4.5℃,房格尔PMV值可提高1.1;设置吊炕可平均提高室内温度2.8℃,提高房格尔PMV值0.6。 相似文献
11.
既有居住建筑供暖系统分户热计量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用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垂直式供暖系统的既有居住建筑,分析传统分户热计量改造方式(下供下回单管水平跨越式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采用上供下回单管水平跨越式供暖系统),对两种改造方式的材料费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既有居住建筑热计量改造十分复杂,通过对试点期间工作的总结,摸索出适合于长春市既有居住建筑热计量改造的方法,指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既有居住建筑热计量改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15.
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不仅仅是采暖收费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了传统采暖设计方法的转变。本文介绍了分户热计量的主要目的与基本条件,分析了其与传统集中采暖系统的区别,对不同的分户热计量户内采暖系统形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推行分户热计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楼梯间的热工设计也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出现了对楼梯间内外墙重复保温的情况.通过建立热平衡方程,对多层空心黏土砖砌体结构住宅楼梯间在不同热工设计条件下的耗热量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楼梯间不采暖,仅需加强楼梯问外围护结构的保温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改善重庆住宅热环境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重庆住宅室内热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实测,建立了室内热环境模拟与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的措施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地区住宅热舒适性指标,为重庆地区住宅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适用于既有住宅计量供暖的串联热量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由于我国既有住宅的垂直单管顺流式供暖系统不是闭环系统,因此只能采用热分配表来实现计量供暖,但热分配表存在着技术问题,难于在我国既有住宅计量供暖中推广应用。在分析现有热量计量装置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计量供暖的串联热量表,对其安装方式、计量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研究。串联热量表不受散热器装饰方式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计量精度高,实用性高,经济性优。 相似文献
20.
对西安市居民在过渡季节中其住宅的居住热环境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和整理得出,在过渡季节西安市居民对居住热环境是基本满意的,但对自然通风和照明效果的不满意率较高。因此,对建筑结构及通风进行优化设计对实现绿色与健康的住宅居住热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