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低技影响下新乡土建筑作为建筑师在现实条件下采取因地制宜方法而成的智慧结晶,是建筑立足于不同地域因素下进行在地建造的真实体现。文章从"在地"与"再绎"出发,梳理当代新乡土建筑设计中低技发展的倾向性,并通过新乡土建筑的真实建造案例,试图从日常材料、在地技艺、空间意境三个方面解读新乡土建筑的"匠心"与"匠意",明晰低技策略在新乡土建筑营造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为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文生 《华中建筑》2020,38(8):15-20
地域文化是被一定区域内的群体所共同认可和尊崇的信仰和理念,在不同要素的作用下,以有形的形式表征与无形的文化内核融于乡土建筑之中。该文在梳理新乡土建筑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结合地域文化的生成机制,以"地、天、人、道"四大要素版块来阐释地域文化作用于新乡土建筑的基本因子,同时从新乡土建筑的营造活动入手,试图通过分析新乡土建筑中的地域文化因子及其表达方式,厘清地域文化基本因子的类型及其互动的作用机制,为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的全球化发展,建筑师需要在建筑的乡土性与现代性之间寻找平衡,新乡土建筑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对新乡土建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后通过对近10年来我国新乡土建筑的实践分析,总结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未来中国的新乡土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乡土语境下的建筑实践,要求建筑师充分挖掘建筑的乡土性与现代性,并在其中找到平衡。本文从新乡土建筑的定义出发,通过对我国新乡土建筑案例的分析,从空间理念、空间质感、符号语言、自然共生、技术应用和民众参与六个方面探讨了新乡土建筑设计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安徽建筑》2019,(8):36-38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乡镇面貌也趋于城市化,失去了乡镇特色,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在岁月长河中流失。而"元逻辑"作为当代建筑类型学设计与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新乡土建筑,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当前新乡土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探讨,归纳总结其建筑原型,研究其推导方式,以此寻找新乡土建筑设计的灵感。  相似文献   

6.
赵志飞  曹金彪 《山西建筑》2011,37(19):23-25
简要介绍了新乡土建筑的概念,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了新乡土建筑的当代走向,结合典型设计实例,从传统技术的改进、高新技术的应用及适宜技术的提倡三方面阐述了新乡土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广乡土建筑。  相似文献   

7.
胡丹  郑志 《中外建筑》2010,(3):66-68
在简述新乡土建筑和类设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形"、"神"、"形神结合"三种表达方式出发,结合类设计对中国当代优秀新乡土建筑进行解读,并以此引发对新乡土建筑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西 《规划师》2009,25(12):43-46
全球文化的趋同,引出了“新乡土主义”一类的建筑文化思潮。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筑风貌研究中,“新乡土主义”建筑创作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建筑风貌演绎研究中。“新乡土主义”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唤醒大众的“乡土文化”意识,保护好自然与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9.
以新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托现代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的核心——"元逻辑"的理论概念,通过案例探究总结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原型,研究其推导方式,以期为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方法及灵感。  相似文献   

10.
由于自身局限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乡土建筑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逐渐消逝,导致城乡环境的同质化程度愈演愈烈。面对地域性缺失的境况,新乡土建筑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基于当今新乡土建筑实践中暴露的诸多问题,探讨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乡土策略,从而有利于城乡地域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文化与地域特征的一种特定建筑类型,当代酒店建筑的设计探索与发展历程,成为分析、解读我国当代建筑创作思想演变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的酒店(旅馆)建筑发展历程为线索,分析了酒店建筑在面对不同时期的市场、文化和环境条件所采取的不同设计理念和策略,并对传媒化时代的酒店建筑设计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和建筑景观正面临消失和瓦解。新乡土建筑结合本土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的场地环境,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重塑场所记忆,营造场所氛围,并带来全新的场所体验。通过分析农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场所营造的创作,可以采用建筑的选址、内涵与造型、路径与场景、材料与界面等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的结合。从整体的场所观念出发,建构起包含传统文化和当地实践的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社会诉求下,乡愁是什么?新乡土建筑如何通过重塑情境记住并消解乡愁?本次研究始于文化层面的乡愁解读,从建筑视角剖析高淳诗人住宅与扬州三间院,以期探索归纳出新乡土建筑重构乡愁空间记忆的几种范式。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5,(7)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信息、经济、科技的交流增多,新乡土建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文化趋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却对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本文分析了中国新乡土建筑探索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新乡土建筑的创造应带有更多现实主义的朴实态度,让建筑既充满现代气息,又不乏有传统韵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0)
大数据时代,全球的美术教育迅猛发展,艺术教育的功能和内涵更为多元,范畴更加广阔。当下,中国艺术教育肩负着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和使命。专业艺术院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优秀品德、通晓艺理,而且要让其学以致用并报效国家。这也让人们更加明晰,面向社会并普惠大众的一种公共性美育——社会美育不容忽视。该文阐述重构"新乡土"社会美育核心思想和核心现场、建构"新乡土"社会美育教学研究模式、探索"新乡土"社会美育互动实施策略、启智锐思与模式共创的启示等方面,以期为新时代的"新乡土"社会美育发展做出研究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的概念,结合新乡土建筑与传统乡土建筑的发展现状,对新乡土建筑与传统乡土建筑作了比较,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当代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乡土建筑传承和现代建筑设计之间的矛盾问题作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由传统和当代的重塑而成的"新乡土建筑",强调不同地域所特有的乡土文化、物质环境、建筑空间和场所精神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意义。又浅析了国内新乡土建筑的发展及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创作思想及其作品中体现出来关于传统植入现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再审新乡土建筑--读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有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晓 《新建筑》2003,(6):62-63
在解读《新乡土建筑》一书导论的基础上,从概念、渊源、特征等方面入手,再次审视了当前多元化思潮中的新乡土建筑,旨在修正某些模糊认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新乡土主义"理论的指导,提出新乡土建造的这一时代命题,通过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的精准实施,使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从全面衰败走向活力再生。文章指出"新乡土主义"规划理论源于既有的乡土,根植于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反映着建造传统工艺特色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承载着当代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新乡土建造"是在"新乡土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范式,是落实"三位一体""三适原则""三个层次"和"三式规划"的具体行动;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努力下,通过乡村规划设计、建造实施、运作管理、人才培训等实践,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结合浙江省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古村的新乡土建造实践,阐述了系统思考乌岩古村的未来功能定位,整体把握其空间结构价值,并精准定位关键空间"穴位"推进实施等技术要点。新乡土建造离不开地方政府务实、创新的工作机制保障,需要统筹好传统文化要素与当代宜居性、科技创新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过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当代巴蜀新乡土建筑必须从经济性角度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这些建筑的建构具有"低技主义"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建筑"高境"的追求,反映"低技"与"高境"融合的建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