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商业综合体中的观演建筑,顺应了大众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演艺为商业的提升带来新元素,商业为演艺文化的激发提供支撑点。本文从适合商业的演艺类型和演艺空间分析出发,总结了演艺与商业复合的空间组合模式,结合设计案例和建成实例,阐述了演艺与商业的关系,使演艺作为文化和品位的因素,通过水平连接、垂直叠加、空间嵌入的形式,使演艺与商业功能复合,以人为本、有机联系,推动着演艺发展与商业经营的长期共赢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
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是一种将几个艺术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区域,是城市艺术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公共场所。随着国家对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国内,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个城市均有集聚区的建设。该文对香港两个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一个已建成使用,一个尚在建设阶段)的规划、建设及运营情况进行了阐述,并从公共空间、功能与活动、运营管理行为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集聚区的特征及集聚性,包括集聚区内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层次体系,多元的功能和活动的开展,以及运营管理行为的统一和整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香港艺术文化设施集聚区在建设及管理上可供借鉴与参考的做法,包括对集聚区的整体性,紧凑的空间处理以及对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CAZ作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复合型空间,其人群密集、用地多元、活动多样。水岸地带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公共景观特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居民聚集地和彰显城市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场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城市水岸地带必将成为空间规划的焦点领域之一。当城市CAZ与水岸地带在同一空间中发生交叠时,如何塑造其复杂多元的空间便成为了必然之趋。文章通过对四个世界知名的CAZ水岸地带的空间解析,提炼出"环状圈层式"和"两岸平行式"两种空间布局模式,进而总结CAZ水岸地带空间品质的五大核心特性,由此构建CAZ水岸地带空间营造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珠江新城水岸地带的空间营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探究其未来应重点优化的方向,以期为类似CAZ水岸地带的空间营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7处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中演艺空间的实地调研,探讨了园林文化和戏曲文化的关系,分析并总结了园林中演艺空间的形态布局及文化内涵,以深化人们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及其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9年文化设施POI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测度了西安市文化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进一步基于区位选址理论,结合空间权重矩阵的思想,对比分析了高效化要素和均等化要素对西安市文化设施集聚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西安市文化设施呈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钟楼+小寨的双核心...  相似文献   

6.
面向未来 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演艺中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演艺中心设计围绕主场馆演出空间设置相关的文化娱乐衍生功能,形成大型的、独特的文化娱乐聚集区。主场馆的规模可以调节,主观演区灵活多变的功能配置和完备的技术系统,确保了多功能、高规格的演出需求。配套的文化休闲娱乐空间,构成对演艺中心功能的补充,引导不同目标顾客群的附带消费,拓展了演艺中心的文化外延,演艺中心力求营造大众的、高雅的、时尚的文化氛围,激发整个园区的动感活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现代观演的发展以及北京天桥演艺区规划建设的大背景,对于北京天桥传统演艺的观演空间进行总结与研究。首先对于北京天桥传统演艺的传承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复兴与传承的意义。之后对于北京天桥传统演艺进行研究.最后是分别通过文化的角度,从民俗表演、曲艺表演、戏曲表演三个方面来进行观演空间的研究。近期可以为在设计中的天桥演艺区规划建设给予一定的参考作用,远期可以为天桥复兴伟大规划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是村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新农村建设在体现村落文化和公共精神生活方面有所欠缺。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具备了对自然的适应性、社会的适应性和人文的适应性的景观特质。通过对其公共空间景观特质的研究,得出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的建设应体现和谐的生态性,人性化的设计以及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10.
正艺术集聚区是全球化语境下国际大都市步入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文化经济现象,我国艺术集聚区依托快速城市化进程大量涌现,成为传统文化体制外社会化的文化艺术生产空间。宋庄作为由原创艺术家聚集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区,在政府推介、资本涌入及规划把控的影响下,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成为集结了艺术家工作室、美术策展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一体的超大型艺术集聚区,提升了艺术文化空间与能级,也不可否认地给原生艺术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理论及广西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合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实践,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理论进行探索,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常见误区、发展模式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的要点与重点,提出了"基底层+串联层+功能层"千层饼式叠加分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布局方法,并将规划区域特色定性分析与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有七沿"的布局敏感要素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形成了广西"一个核心、三级圈层、五向放射"的总体布局思路以及"一圈两带七轴、一主四副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艺术化再生,对废弃的建筑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融入时代要素实现功能再生,能够充分体现遗址的文化价值。基于此,从设计原则、文化资源挖掘等角度对遗址的艺术化再生路径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笔者参与金华铁路文化公园设计实例展开了实践探索,在保留铁路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老火车站地区规划和二七区块城市设计结合在一起,分别完成阳台集聚区、文化创意体验区和滨江休闲区的再生设计,打造出兼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现代文化艺术公园。  相似文献   

13.
结合杭州亚运村片区的开发建设,全面介绍了基于RBD功能的CAZ城市片区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方案。同时,依托上位规划的功能定位及开发条件,重点分析了地下空间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途径,论述了片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归纳了亚运村片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目标原则及总体思路。在对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打造了城市CAZ高品质片区立体化交通集约型地下空间的典范布局。探索了界定地下空间要素的控规编制原则,并对地下空间开发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建议。本专项规划具有中国新时代城市建设特色,可为地下空间开发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对带动服务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培育新的城市空间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但由于学科视角的差异,对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界定标准以及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尚未形成共识。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产业组织与地理空间的双重视角界定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与标准,探索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流程与内容,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探讨如何理性地选择与规划服务业集聚区,旨在完善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研究,推进服务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人文之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背景下,城市文化专项规划亟需在编制思路和编制方法上进行转变。城市文化承载空间由文化设施向文化空间转变,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应聚焦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进行文化空间的界定。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专项规划的定位,形成对上海浦东新区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在宏观层面文化空间格局应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契合,中观层面应聚焦文化集聚区明晰特色定位、提升文化密度,微观层面应强化分类引导与品质提升,以发挥“文以载城、文以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室内设计》2020,(3):116-124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 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 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 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 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 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 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 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 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 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 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 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 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 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6,(9)
正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界定往往侧重于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出发,忽视了服务业集聚区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集聚,从而忽视其根植性、地域性和空间差异性。而规划或地理学者在对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研究时,又容易忽略服务业集聚区内产业之间、企业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7,(12)
创新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是以创新发展机制为基础的空间生产行为。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有关创新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但是对创新集聚区功能机制的认识尚不明晰。文章在对创新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择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对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功能机制及其空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创新集聚区的功能构造及其空间组织模式,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其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空间培育对策。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解释创新集聚区发展机制的重要理论工具,对我国创新集聚区具体规划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示范区和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物流集聚区和服务外包集聚区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国际经验,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