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空间的防灾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防灾问题日益突出 ,文章从防灾的角度对城市道路、广场、绿地、公园、水系以及地下空间等几种类型的城市空间功能进行了探讨 ,旨在强调在城市建设中应该使城市空间与防灾系统相结合 ,创造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2.
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保障防灾的时效性和可达性,实现防灾空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分配.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防灾空间结构战略规划、应急救灾空间规划与城市防灾设施空间规划.文章通过对城市防灾空间系统的规划原则与整合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城市防灾减灾的规划与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袁渊  袁涓 《四川建筑》2010,30(5):45-47,50
城市公共空间是组成城市防灾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中城市公共空间防灾避难作用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紧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以成都市为例,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城市防灾系统整合的规划建设原则,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避灾场所的设施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障城市在特大地震、大震、中震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重点研究了城市防灾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限制性条件、合理规划城市防灾安全空间架构和布局、规划防灾基础设施和城区防灾建设要求,从而做好城市抗震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5.
构建安全的城市防灾设施体系是通过空间治理模式以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关键环节。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于推进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基于此,提出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城市防灾设施体系,为实现城市防灾设施的建设提供些许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构造城市防灾空间——21世纪城市功能设计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城市减灾功能愈来愈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志。本文从介绍日本防灾空间的防灾公园设计为例,初步探讨了在我国建立城市防灾空间的构想,其宗旨不仅在于防灾公园、防空广场的建设,更在于提供给城市管理者及规划师、建筑师一种新思路,无疑,它也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给出了安全保障。1 日本的城市防灾广场及防灾公园设计借鉴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日本这个岛国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及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来了日本对防灾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且积累了不少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重点研究了城市防灾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限制性条件,合理规划城市防灾安全空间架构和布局,规划防灾基础设施和城区防灾建设要求。本文最后在对徐州市地震环境和规划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防灾减灾功能性角度探讨了徐州市抗震防灾空间的布局。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在防灾生活圈规划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邻里避难生活圈、社区防灾生活圈和城区防救单元三个层级,以及避难场所、防灾中心和应急道路三个方面,讨论城市防灾空间设施优化配置策略,并据此提出理想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配置模型。该模型对于城市新建地区的防灾空间设施规划和已建成区域的防灾空间设施的提升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在单位土地上的集聚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更加明显,防灾避难空间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城市级、区级、社区级3个层次对防灾空间分布提出了分布优化模型,防灾空间面积的大小根据各防灾空间所覆盖人口数量确定.给出疏散道路宽度与人流密度、疏散人口数量的动态优化模型.本文为基于GIS系统的城市防灾避难空间动态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市由于灾害的多发性和地形的复杂性,其防灾体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一角度,指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城市防灾减灾的意义,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探究其构成要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的设计策略,并希望山地城市的防灾规划体系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资源潜力,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防灾的综合体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和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特性和各灾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明确了地下空间防护体系的功能、建设原则、布局、结构、并对其网络化防护效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内涵式的发展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扩充城市空间容量,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城市防灾救灾综合空间体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选择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基础上,对未来地下空间向大深度发展、大深度到浅深度的一体化设计、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地下设施更新技术几方面的发展动向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我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级城市建设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2020年南方肆虐的洪灾叠加了城市防灾救灾难度。医院、交通枢纽、体育馆、街道等公共开放空间是综合防灾的重要场所,承担了疫情期间的重要防疫任务。从韧性与健康城市建设层面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的概念,梳理疫情等灾害下城市防灾空间的发展。基于综合防灾存在的多系统叠加的复杂性,提出韧性健康开放空间特征及规划策略:完善叠加灾害预防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建立平灾结合的开放空间弹性复合功能系统、建立线上线下多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芸 《中国园林》2007,23(7):13-15
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势必导致各种城市灾害的发生,减灾防灾已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而城市防灾公园的建设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日本城市公园绿地在历次震灾中都发挥了避难疏散的重要作用,成为市民可利用的安全有效的防灾减灾空间。在回顾日本城市防灾公园发展的基础上,概述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提出的防灾公园的新的定义、分类、功能和布局原则,并结合实例着重介绍近10年来日本兵库县及其他地区在进行防灾公园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并以此作为我国规划建设城市防灾公园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徐晓雷  沈炜雍  王红 《浙江建筑》2009,26(11):1-4,7
分析了我国防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狭义的城市建设防灾体系进行了探讨。借鉴日本的防灾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城市防灾体系的建议,建立和完善城市防灾体系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球温度的上升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近些年来世界各地气候异常以及城市灾害频繁发生,世界各国对城市防灾工程逐渐重视。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对于城市防灾工程逐渐重视。2008年9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建城[2008]171号"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的通知,同时在《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第五章第十三节城市综合防灾和减灾规划中提出了对长春市防灾公园的建设规划。文章将对长春市南湖公园现有防灾空间内部的防灾要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内涵式的发展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扩充城市空间容量,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城市防灾救灾综合空间体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选择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现状基础上,对未来地下空间向大深度发展、大深度到浅深度的一体化设计、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地下设施更新技术几方面的发展动向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我国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阶段人们对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的认识误区,分析了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重要性。结合我国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部分公园规划建设现状,总结归纳出我国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和现阶段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和参考灾害多发地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城市绿地防灾理论和实践的先进经验,从构建新型"SOFT"防灾城市的角度探讨如何对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加强我国城市防灾绿地功能、完善城市防灾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蔡凯臻 《新建筑》2021,(1):58-62
通过更新改造提升居住区空间的防灾安全,是日本城市防灾建设的重点,已取得显著的实践成效.文章针对日本高风险居住区空间的防灾更新改造实践归纳成功经验:在规划设计层面,注重更新改造与规划体系的层次衔接、空间风险与防灾活动的综合评估、规划设计与建设时序的协同组织;在实施管控层面,强化政府机构与多元主体的协作架构、基本规划与项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近年来各类灾害频繁发生,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需求日增,但是具体编制工作却又举步维艰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客观分析了城市防灾规划需要进行综合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理论体系、法规基础和实施主体缺乏,指出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未来出路的突破口在于加强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需要从空间设施布局入手,协调各单灾种规划的关系和矛盾,对各类防灾空间与设施进行高效整合,充分融入法定规划体系,加快研究出台综合防灾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并建立统一的综合防灾管理机构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