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0 毫秒
1.
曹洋 《水泥工程》2023,36(4):61-63
本文通过X射线荧光仪快速检测水泥的化学组成,对多组水泥化学组分与混合材掺加比例进行分析,确定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功能建立混合材掺量预测模型。根据建立的预测模型对水泥中混合材掺量进行推算验证,从而为水泥中混合材掺量的实时监控提供一种新方法,同时可对方法进行推广,为生产企业监测混合材掺量提供参考数据,加强水泥质量控制,提升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泥化学分析中某些分析项与水泥某种混合材掺加量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建立水泥X荧光分析值与水泥混合材掺加量的关系,监控出磨水泥质量和出厂水泥质量,及时调整水泥混合材掺加量和出厂水泥管控措施,实现出磨水泥和出厂水泥质量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3.
准确地测定水泥混合材掺加量,对于保证出磨水泥质量和产量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一般都用化学方法测定水泥混合材的掺加量,此外就是计量的方法。化学方法只适用于单一物料的混合材,但随着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往往在水泥中同时掺入两种以上化学成分和性能不同的混合材,这样就难以用同一的化学方法检定它们的总掺加量,而只有用过量的方法。如果各种物料在入磨以前没有可以准确测定混合材掺加量的计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超细混合材掺量对水泥性能的一些影响,总结了超细混合材的性能与优点。结果表明,掺超细混合材的硅酸盐水泥具有很好的物理性能,超细混合材将是一种有很有前途的水泥混合材。  相似文献   

5.
郭淑凤 《水泥》2007,(9):56-57
GB/T12960-1996《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是目前水泥混合材掺量测定的国家标准,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是针对性很强,对不同水泥企业,不同熟料或不同时期熟料,不同混合材,不同类型的石膏其结果也大不相同。同一厂家要按生产水泥的原材料做相关性分析,再依据相关性分析方程计算出实际的混合材掺量,即使这样,有时误差也很大。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中国水泥市场上有部分水泥企业为追逐利润,存在过多掺加混合材降低水泥成本的现象。而现有的水泥混合材检验方法存在检验过程相对复杂,时间周期长等问题,无法对水泥生产销售中混合材掺加量进行快速、及时、有效的评价,不利于水泥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还有部分企业生产急需要新的方法依据,来适应企业的快速质量控制,满足用户对水泥混合材的要求。随着检测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入新的检验检测手段配合新的检测方法对水泥中混合材掺加量快速做出判断,成为企业和监督机构的共同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用水泥熟抖强度及混合材在水泥中活性强度值,计算预测水泥中混合材的掺加量,可为生产厂确定水泥混合材的掺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范诚 《水泥技术》2013,(4):96-98
1引言水泥混合材掺加量的准确控制对出磨水泥的质量稳定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水泥组分测定仪测定水泥混合材掺加量,测定时间较长,且对掺加多种混合材的水泥,其测定结果存在一定误差。针对我公司P·C32.5水泥生产过程中混合材掺加量的瞬时控制难题,笔者总结出利用荧光分析数据实现水泥混合材掺加量的准确控制的方法,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质量控制难题。  相似文献   

9.
烧失量与水泥品质及其性能密切相关,也是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决定因素之一,设置水泥烧失量指标可有效实施对混合材违标使用现象的管控,有利于保证通用硅酸盐水泥品质和规范生产。水泥烧失量产生有三个来源,不同混合材烧失量的来源不同,对水泥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揭示烧失量与混合材、水泥和混凝土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搭建混合材品种、掺量与水泥混凝土长期力学稳定性和耐久性之间的桥梁,限定不同品种水泥烧失量解决水泥混合材的混乱状态,为混合材品质提升及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了矿碴、煤矸石和沸石岩等三种混合材在立窑熟料质量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在水泥配比中的适宜掺量和最佳掺量。并且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混合材最佳掺量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如何确定小磨水泥强度和大磨水泥强度的关系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合材掺量不同的水泥力学性能差异,并利用XRD、SEM、DSC等测试方法对组分不同水泥水化产物及水化特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20℃标准养护相比,85℃常压蒸养下水泥水化产物基本相同,且水化产物数量远高于前者,并有钙矾石(AFt)稳定存在;混合材掺量适宜的水泥样品中有亚稳态水化硅酸钙(C_9S_6H_(18))的形成,这可能是蒸养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合材掺量不同,水化产物形貌也存在明显差异。混合材掺量高达50%时,水化产物形成数量明显减少,水泥石结构疏松,蒸养强度显著降低。混合材中硅灰的掺入,有利于细化水泥石结构,促进水泥石蒸养强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用凝灰岩和石灰石为混合材生产普通水泥和复合水泥为例 ,对混合材最佳掺量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实际生产较实用的确定混合材最佳掺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膏掺量及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军  邢世俊 《水泥》1999,(11):8-9
在水泥配比当中 ,采用混合材优化组合的方法 ,可以使水泥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得到均衡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 ,石膏的掺量对水泥各龄期强度的影响 ,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配合适当的石膏掺量 ,才能使混合材的优化组合发挥最佳的作用。为此 ,试验了在多种混合材复掺的水泥中石膏掺量及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1试验原料的化学成分试验所用各种混合材及熟料、石膏的化学成分列于表1。2石膏掺量对水泥强度的影响在固定混合材种类和掺量的情况下 ,分别掺入4 5 %、6 0 %和7 5 %的石膏。所得试验结果见表2。表1原料的化学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混合材种类及掺量的改性硅酸盐水泥(即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性能变化,以及水泥细度、石膏掺量等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并借助XRD等测试技术对其机理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引入无水硫铝酸钙矿物有利于提高水泥强度,且水泥表现出微膨胀性。随着水泥中混合材掺量的增大,早期强度有所降低,但水泥胶砂流变性和外加剂适应性等有所改善,且混合材种类和品质不同,其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水泥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早期强度;石膏掺量对水泥性能有严重影响,应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5.
2008年6月1日执行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该标准取消了普通32.5等级的硅酸盐水泥.水泥生产厂家要向市场提供通用32.5等级水泥,只能生产矿渣、火山灰、粉煤灰、复合等硅酸盐水泥.而新标准对它们的混合材掺量有了明确的规定,最低限度必须>20%,比原普通32.5硅酸盐水泥混合材最低掺量提高了14%,这给水泥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既要满足水泥的各项技术指标,还要达到混合材的掺量,这就要求在提高熟料质量的同时,首先解决混合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祎帆 《水泥》2010,(8):54-55
<正>水泥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熟料的强度和掺加量,但混合材品种、熟料的矿物组成、水泥的颗粒级配和比表面积等因素也有影响,水泥强度预测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和大时滞问题。目前水泥强度预测普遍采用以多项式函数作为拟合基函数来进行拟合,笔者用MATLAB软件中的  相似文献   

17.
CFB脱硫灰渣是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脱硫工艺后所得的副产物。针对CFB脱硫灰渣的资源化利用开展将其用作水泥混合材的试验研究,分析灰渣的适宜掺量和主要影响机理。研究表明:CFB脱硫灰、渣在化学组成和颗粒组成上都有较大差异。以脱硫灰为混合材,随其在水泥中的掺量增加,浆体凝结速度明显变缓;试样早强发挥较慢,但28 d强度都能赶上空白对照样的相应强度值,脱硫灰在水泥中最优掺入量为20%左右。将磨细脱硫渣作为水泥混合材,随其掺量增加,试样标准稠度需水量亦呈增大趋势,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规律也与脱硫灰相似;水泥早期强度随脱硫渣增加而有所降低,但对28 d强度发展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脱硫渣除可作为混合材外,还能替代部分缓凝石膏,其最大合理掺量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分别粉磨"工艺实施后,通过优化熟料粉和矿渣粉的比表面积,提高了水泥中混合材掺量,改善了水泥性能,可以生产不同品种的水泥。通过提高水泥中混合材的掺量,能大幅度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提高水泥产量,为公司创造可观的效益。矿渣粉的活性高于粉煤灰,水泥中混合材应优先掺用矿渣粉。  相似文献   

19.
费延梅  侯昆  杨柳 《水泥》2021,(6):10
水泥组分控制可有效提高水泥使用性能和质量稳定性,采用正交试验法寻找水泥组分定量测定结果与其表观掺量的差距来源。混合材掺量、类别及产地的差异均可导致其检测结果与表观掺量产生一定差距,其中掺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类别和产地。矿渣检测值与表观掺量差值最大,其次是粉煤灰,石灰石检测值与表观掺量差值最小;不同产地混合材品质存在差异,导致检测值与表观掺量产生差距;混合材掺量较高时,检测值与表观掺量差值较大。  相似文献   

20.
1.高混合材掺量的早高强混合水泥 过去矿渣、粉煤灰或其它火山灰材料虽已用作混合材生产水泥,但其掺量较小,而且早期抗压强度低。美国研究者在不影响混合水泥强度性能的前提下,发明了一种高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