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保偏光纤内部具有的高双折射,使其在内部传播的主模和耦合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光程差。研究了高双折射波导中连续偏振耦合分布和分立点耦合的白光干涉测量法,推导出一种简明使用的公式,求出双折射波导的保偏参数,并且根据调制解调相关原理精确测量耦合点的强度和位置。实验测量了国产类矩形保偏光纤以及光纤偏振器。该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采用非破坏性方法测出保偏波导的每个局部的保偏参数,可用于检测集成波导器件和保偏光纤的质量、双折射波导之间的主轴对准、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等领域,并且可作为保偏光纤生产和使用的一种有效检测方法,大大提高集成波导器件及相关传感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计算保偏光纤中应力双折射的微元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计算保偏光纤中应力双折射特性的微元算法,对其计算值进行了理论验证。微元算法可计算以往理论方法无法讨论了非理想保偏光纤中的应力双折射。此算法的计算结果可应用于保偏光纤制造时的工艺设计,以及保偏光纤定轴时的偏差量修正等。文中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制研磨机侧边研磨了应力双折射型偏振保持布拉格光纤光栅(PMFBG),并对研磨过程中的透射光谱与反射光谱进行了监测.研磨过程中造成的功率损耗小于0.6dB,PMFBG的两个布拉格波长均发生了漂移,且两者的间距有变小的趋势.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两个偏振态的有效折射率随研磨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得出:光纤芯子中心的应力双...  相似文献   

4.
保偏光纤双折射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实现了一种基于马赫曾德干涉原理的扭曲传感 器,其主要通过将一段15mm长的保偏光纤(PMF)两 端分别与单模光纤(SMF)错位熔接构成。PMF的扭曲会导致沿两个正交偏振态传输的 光强发生变化,从而 导致干涉光谱中共振峰的强度发生变化。通过测量慢轴共振峰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扭 曲0~180°的强 度变化,得到传感器的最高灵敏度为0.624dB/°·m-1,是 已有类似扭曲传感器灵敏度的两倍。本文扭曲传感 器结构简单,得益于实验中采用的强度解调方法,相比于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价格更 低廉,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一种高双折射光子晶体光纤及其保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纤芯附近引入两个大孔的光子晶体保偏光纤(PM-PCF)双折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调节大孔直径和小孔直径,给出PM-PCF最优化的设计参数.同时,在包层采用选择性填充方法,使双折射进一步提高.采用有限元法(FEM),模拟并分析了该光纤的偏振特性和基模模场分布.研究表明:采用本文方法使PM-PCF的模式双折射比普通PM-P...  相似文献   

7.
高双折射保偏光纤的温度和应变灵敏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采用动态偏振法测量了三种常用的商品化高双折射保偏光纤(蝴蝶结型光纤,保偏光纤,吸收降低光纤和椭圆芯光纤)的应变和温度灵敏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装置和测量程序,测量数据尽可能与已公布的数据作了比较,并获得良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相干光通信系统和大量传感技术应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偏振保持光纤。本文采用MCVD法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制造工艺,不采用含氟气侵蚀法获得了一种结构介于Bow-tie型与椭圆应力型(Flat-cladding)的新型高双折射保偏光纤。测试结果,在工作波长λ=0.6328μm处,拍长L_6≈1.0mm,消光比η=-20.04dB。本文还对所研制出的光纤抗弯曲保偏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简单介绍了保偏光纤的应力双折射,并着重介绍了应用有限元法对"一"字型与熊猫型结构保偏光纤的应力双折射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一"字型而言,纤芯区的双折射在一定范围内随应力区的长度及宽度加大而增大;在相同剖面结构参数条件下,"一"字型光纤应力区对双折射的贡献约为熊猫型光纤的1.3倍;无论是何种结构的保偏光纤,缩小应力区与纤芯之间的距离是增大纤芯区双折射更为有效的途径.同时对保偏光纤结构优化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类矩形保偏光纤应力双折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类矩形”保偏光纤的应力双折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保偏光纤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图形及应力双折射分布曲线;应用全矢量电磁场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保偏光纤的两个偏振模场的分布、传输常数及模式双折射.在给定模拟条件下,纤芯的应力双折射约为 3. 33×10-4,其模式双折射约为 3. 72×10-4.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类矩形”保偏光纤与其它保偏光纤相比,有几个明显的优点,即有更佳的应力传递效果、均匀的应力场分布、更大的应力双折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光纤应力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保偏光纤的光纤应力传感器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利用保偏光纤的高双折射机理,通过光偏振度的变化来反映外界应力的变化.还给出提高系统性能的一些措施.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检测出光纤弯曲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孙琪真  刘德明  王健 《半导体光电》2007,28(1):10-15,22
全面综述了全分布式光纤应力传感器的发展概况.对光后向散射技术、光学非线性效应、模式耦合技术和光干涉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案进行了评述,重点介绍和分析了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和动态应力测量的新技术.最后展望并讨论了全分布式应力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制作偏振保持光纤(PMF)的预制棒侧向开槽法,制作了波长1550 nm处双折射为7.75×10-5的边孔光纤和双折射为5.345×10-4的单模熊猫光纤.用有限元法分析熊猫光纤应力分布表明,掺B应力施加区(SAP)的引入使得光纤横截面上出现了应力分量的拉应力区和压应力区;在纤芯以及其附近区域应力的x分量取正值,y分量取负值,造成了大应力差;SAP距离纤芯越近,双折射越大,距离一定时,对纤芯中心张角为90°时双折射最大.  相似文献   

14.
江毅 《压电与声光》2004,26(1):10-12
研究了一种利用光时域反射计(OTDR)技术的分布式光纤裂缝传感器,测量了裂缝宽度与损耗之间的关系。它可同时测量出裂缝的位置和裂缝的宽度,可测量裂缝的范围在0.2~2mm之间,能够满足一般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实时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基于反斯托克斯/斯托克斯比值的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系统,对其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采用光时域后向散射技术来获取温度信息,并用时域信号数字积累平均方法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据此建立了分布式温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6.
30 km远程分布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制了30 km远程分布光纤拉曼温度传感器(DOFRTS)系统.采用了新的光纤放大的反斯托克斯背向拉曼自发散射测温原理,用1 550 nm掺铒光纤激光器作为抽运源,采用高速瞬态波形采样技术和累加平均等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信噪比,解决了弱信号检测问题;采用了智能化恒温技术,使主要元器件在恒温条件下工作,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环境的适应性.远程DOFRTS已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光纤长度31 km;测温范围0~100 ℃(可扩展);温度测量不确定度±2 ℃;温度分辨率0.1 ℃;测量时间432 s;空间分辨率4 m.  相似文献   

17.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基于光时域反射技术(OTDR)和光频域反射技术(OFDR),以光纤中光散射效应(布里渊效应、喇曼效应)作为温敏信号的分布式温度光纤传感器的特点、原理和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分布光纤Raman光子传感器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新的解调方法、LD激光波长选择、光纤取样环修正方法出发,分析讨论了系统的优化设计。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测温范围0 ̄120℃;测温不确定度±2℃;温度分辨率0.1℃;光纤绕组探头的空间分辨率〈5cm,在2km光纤上可采样1000个点。  相似文献   

19.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光纤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基于光纤后向散射光时域及频域反射技术、基于光纤瑞利散射偏振光时域反射、基于长距离光干涉技术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以及基于非同和全同光纤布拉格光栅复用的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论述了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及性能;介绍了其在民用工程结构、航空航天、船舶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化工业和医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We demonstrate a novel scheme to generate ultrawideband (UWB) monocycle and doublet pulses byinputting a dark return-to-zero (RZ) signal into a delay interferometer (DI), which accords with the general features in future applied UWB system, namely, single optical source input, simple configuration and passive device. The two polarized interferential beams have a time delay and a phase difference when they propagate through the DI. By adjusting polarization controllers (PCs), the total phase difference, i.e., the sum of the relative opticalphas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orthogonally polarized components caused by PCs and the optical-phase shift due to birefringence of the polarization-maintaining fiber (PMF), the orientation angle of the polarization beamsplitter (PBS) relative to the two axes of the PMF are able to be changed and controlled. When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are met, UWB monocycle and doublet pulses are generated conveni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